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哲理故事 >

佛语悟禅性

佛语悟禅性

  禅的世界是要我们超出是非、善恶、有无、好坏、枯荣等等相对的世界;禅的世界是要我们在生死之外,找寻另一个安身立命的所在。

  药山禅师有两个弟子,一个叫云严,一个叫道吾。

  有一天,师徒几人到山上参禅,药山看到山上有一棵树长得很茂盛,旁边的一棵树却枯死了,于是药山禅师问道:“荣的好,还是枯的好?”

  道吾说:“荣的好!”

  云严却回答说:“枯的好!”

  正在这个时候,来了一个小和尚,药山就问他:“你说是荣的好,还是枯的好?”

  小和尚说:“荣的任它荣,枯的任它枯。”

  禅师说:“荣自有荣的道理,枯也有枯的理由。我们平常所指的人间是非、善恶、长短,可以说都是从常识上去认识的,都不过停留在分别的界限而已,小和尚却能从无分别的事物上去体会道的无差别性,所以说‘荣的任它荣,枯的任它枯’。”

  无分别而证知的世界,才是实相的世界。而我们所认识的千差万别的外相,都是虚假不实,幻化不真的,甚至我们所妄执的善恶也不是绝对的。好比我们用拳头无缘无故地打人一拳,这个拳头就是恶的;如果我们好心帮人捶背,这个拳头又变成善的。恶的拳头可以变成善的,可见善恶本身没有自性,事实上拳头本身无所谓善恶,这一切只不过是我们对万法的一种差别与执着。

  从前在灵山脚下住着一位樵夫,他虽终日以打柴为生,但却一心向佛。这一天他从集市上卖柴回来,便背着香袋来到智藏和尚的住处问禅。

  他见到智藏禅师便问道:“你认为有天堂和地狱吗?”

  智藏回答他:“有。”

  “有佛法三宝吗?”樵夫又问道。

  “有。”智藏回答道。

  樵夫又问了好多问题,智藏都回答说:“有。”

  樵夫犯起嘀咕来:“禅师这样回答恐怕错了吧?”

  智藏认真地打量樵夫一番:“你是否遇见过哪一位高僧?”

  “是的,我曾拜会过定慧禅师。”樵夫如实答道。

  “那么定慧是怎么对你说的?”禅师接着问。

  “定慧禅师说一切都是无。”樵夫也接着回答。

  智藏指了指窗外说道:“你看这满山,世俗的人说有,向佛的人说无,你认为到底是有还是无呢?”

  樵夫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才好。

  智藏又问:“你有妻子儿女吗?”

  “有。”樵夫不假思索,应声回答。这老和尚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呢?还没等他明白过来,智藏又问:“定慧禅师有妻子儿女吗?”

  “无!”

  樵夫愣住了,你这老和尚不会是拿我开玩笑吧!

  智藏并不理会,捋了捋胡子微微笑道:“定慧说‘无’就对了。”

  有与无都是相对的,在禅者看来,一切东西从物质上说是有,而从精神上说又都是无,因为他们的境界是超越了一般的有与无的概念的。对于他们来说,有还是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行事与做人。

  王田精于医术,但仍有不少病人去世,因此每天都惧怕死亡的阴影。一次在出诊路上遇到一位僧人,于是请教:“什么叫禅?”

  僧人回答:“我也不知道怎么告诉你,但有一点可以确信,一旦学会了参禅,就不用怕死了。”在僧人的提示下,王田前去参访南隐禅师。

  南隐禅师说:“禅并不难学,你既然是医生,就应该好好对待病人,这就是禅!”王田似懂非懂,前后拜访了南隐禅师三次,南隐禅师总是说:“医生不该把时间消磨在寺院里,快回去照顾你的患者吧!”

  王田不解的思索着:这种开示,怎能祛除怕死的心理呢?当他第四次参访时,抱怨说:“有位僧人告诉过我,人一旦学了禅就不怕死。每次到这里,你总是要我照顾我的患者。假如这就是所谓的禅,我以后就不必再来请教您了。”

  南隐禅师微笑着说:“要知道‘无’是真理,你善待病人而不知其为善待,就会脱离生死挂虑。从忘我到无我,就是禅心显现了。”

  一个人放弃责任,放弃爱心,怎么能入禅呢?只有参透了“无”的真谛,从有心到无心,从有我到无我,从有生到无生,那才是绝妙的禅境啊,只要懂得了这些,又何必去强调是有还是无呢?

  光涌饱读诗书,聪明伶俐,虽不是出家之人却很喜欢参禅悟道。这天他去拜见久负盛名的仰山禅师。

  仰山看到光涌前来,劈头就问:“你到这儿来干什么?”

  光涌回答:“我来看望您老,给您请安!”

  仰山就问:“既然是来问候我的,那你看到我没有?”

  “看到了。”光涌不假思索。

  仰山接着又问:“你看我像不像驴?”

  光涌回答:“您不像驴,可是也不像佛!”

  仰山接着问他:“既不像驴,又不像佛,那像什么呢?”

  光涌反问道:“为什么您非要像个什么呢?何况这像驴和像佛又有什么区别呢?至于像什么,随便想好了。”

  仰山禅师听到这里,吃了一惊。这光涌还真是不简单,他虽然不是出家之人,却对禅理悟得如此深透。仰山常常用这个话题去考验别人,被考者不是执着佛相,就是执着世相,或者执着于一个“空”字。像光涌这样无所执着,无所顾虑,不为世俗观念所羁绊的,还是第一人。

  仰山禅师不得不对光涌刮目相看。他不禁赞叹道:“我用这个问题来考问别人,十几年来没有一个人的回答能够让我满意,只有你的回答最为完美。你很了不起,我愿意收你为我的真传弟子,把我几十年的修行正果传授与你。”光涌点头答应了,从此他在仰山门下一心修身禅定,最终成佛

  佛与驴都是世俗人眼中的事物,真正成佛之人并不认为自己是佛,在他们的眼中佛与驴是没有差别的。这就是所谓大悟的境界。凡人做事总是脱不了俗,那又能如何获得大悟呢?

  四威仪内不曾亏,

  今古初无间断时。

  地狱天堂无变异,

  春回杨柳绿如丝。

  ——唐·香严智闲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