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论书。简称《瑜伽论》。瑜伽师地,意即瑜伽师修行所要经历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称《十七地论》。相传为弥勒菩萨口述,无著记录。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详情]

《瑜伽师地论》译文--妙境法师

《瑜伽师地论》有寻有伺等三地第三-五

本地分--有寻有伺等三地第三-五

  已说完意境界。

  什么是有寻有伺地呢?什么是无寻唯伺地呢?什么是无寻无伺地呢?总地用略语界、相、如理、不如理、杂染等的生起,放在最后强调。

  如此三地可概略地从五个方面加以确立:第一、从世间众生差别方面加以确定,第二、从寻、伺的相状方面加以确定,第三、从寻、伺趋向善性真理方面加以确立,第四、从寻、伺悖离善性真理方面加以确立,第五、从种种善恶杂糅现象俱起方面加以确立。

  什么是从世间众生差别方面加以确立?分立的略语说:

  数、处、量、寿、受用、生、自体和因缘果,各有差别。

  应当知晓从世间众生差别方面加以确立通由八种相状:第一、从众生所处的界数加以确立,第二、从众生所居的处所加以确立,第三、从有情众生的身量加以确立,第四、从有情众生的寿命加以确立,第五、从有情众生的受用加以确立,第六、从众生不同追求生不同欲乐加以确立,第七、从众生自体形态及生存命运加以确立,第八、从因、缘、果的关系加以确立。

  什么是从众生所处的界数加以确立呢?概略分有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

  如此三种界,称作堕落世间法统摄的界。由不堕落世间法统摄的界,指修习道谛和灭谛圆满所处的界,以及无戏论的不漏落世间法的界。

  这些界中,欲界及色界的初静虑,除开初静虑与第二静虑中间的大梵天,称为有寻有同吔。

  即初静虑与第二静虑中间的大梵天,称作无寻唯伺地。任何一位有情众生,只要在初静虑修习上品善圆满,就能成为大清净的大梵天。

  从第二静虑天起,包括其余的有色界天和全部无色界天,称作无寻无伺地。此境界由于脱离了有贪欲烦恼的寻伺这一道理,才称名作无寻无伺地,这样称名,并非由于完全没有慧思处于对境匆略推寻、精深思考境界的心意运行现象的缘故。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未脱离欲界中的贪欲的人,由于有瑜伽师教导使心识慧思入定趋向不同的境性,在某一时间,也有无寻无伺的心意运行现象出现:脱离了有贪欲烦恼寻伺的人,也有寻伺的心理运行现象出现,如修定的人出离那禅定状态和生入那禅定境界的时间。

  如果处在通入无漏界的有为性范畴的初静虑,也称作有寻有伺地。这是依据寻伺处在有为法,以真如为对境进入此定的缘故,不是以存在寻伺心理活动现象为依据的绿故。……

  其次,什么是从寻、伺的相状方面加以确立?略语说:

  体、所缘、行相、等起和差别、抉择、流转,略辨其相状,即应知晓。

  应当知晓此相状略分有七种:第一、本质性,第二、对象,第三、运行相状,第四、同时起动者,第五、分类差别,第六、如何判定,第七、流转变化。

  寻、伺的本质性,指对事理对象不加以深入推求审度,即以思寻为本质性;如对事理对象加以深入推求审度,即以智慧为本质性,上述是应当知晓的。

  寻、伺的对象,指依托名身、句身、文身的意义为对象。

  寻、伺的运行相状,指对这对象匆略寻求的运行相状,是寻;对这对象精细审察,是伺。

  与寻、伺同时俱起的,指发出的语言。

  寻、伺的分类差别有七种,指有相、无相至不染污,如前面意地说过的。

  寻、伺的判定,如寻、伺就是一切心心所法吗?或一切心心所法就是寻、伺吗?不对!寻、伺必然是心心所法的范畴,或有的心心所法并非寻、伺。相对出世的智慧,除开出世智能和寻、伺,其他的一切三界的心心所法都不是寻、伺。

  寻、伺的流转变化,如地狱众生的寻、伺,在怎么的情状下运行?接触什么对象?由什么感受引发?与引发的感受相应的情绪是什么?企求什么?以什么造作导致流转变化?如同地狱众生,畜生、饿鬼、人、欲界天、初静虑地天的所有众生的寻、伺,在怎样的情状下运行?接触什么对象?由什么感受引发?与引发的感受相应的情绪是什么?企求什么?以什么造作导致流转变化?地狱众生的寻、伺,全是愁戚的运行,接触不可爱的对境,由苦的感受引发,与忧伤情绪相应,常常企求脱离苦,由不离烦扰心的贪爱欲造作导致流转变化。如同地狱众生的寻、伺始终受苦,饿鬼的寻、伺也是这样。畜生、人、大力饿鬼所有的寻、伺大都是在愁戚中运行,较少在欣悦中运行;大都接触不可爱的对境,较少接触可爱的对境;大都由苦的感受引发,较少由乐的感受引发;大都与忧伤情绪相应,较少与欢喜情绪相应;大都企求脱苦,较少企求遇乐;由不离烦扰心的贪爱欲造作导致流转变化。欲界诸天众生所有的寻、伺,大都在欣悦中运行,较少在愁戚中运行;大都在接触可爱的对境,较少接触不可爱的对境;大都由乐的感受引发,较少由苦的感受引发;大都与欢喜的情绪相应,较少与忧伤的情绪相应;大都企求遇乐,较少企求脱苦;由不离烦扰心的贪爱欲造作导致流转变化。初静虑地天众生所有的寻、伺,始终在欣悦中运行,始终接触可爱的境界,始终由乐的感受引发,始终与欢喜的情绪相应,只企求不离乐,由离烦扰心贪爱欲的造作导致流转变化。

  又次,什么是从寻、伺趋向善性真理方面加以确立?略语说:

  依处以及事、求、受用、正行,还有两种菩提资粮和到达涅盘彼岸的方便法门。应当知道此方面的确立大略通由八种相状,指各种善法依托处、种种功德事、企求的轨范、受用的轨范、行为的轨范、资助二种修习觉悟道成功的善根功德、度到涅盘彼岸的法门。

  与趋向善性真理的寻、伺相应的各种善法依托处有六种:第一、在决定道义时,第二、在止息烦恼时,第三、在造作流转时,第四、在修世间善法离欲时,第五、在修出世间法离欲时,第六、在摄教利益有情众生时。

  与趋向善性真理的寻、伺相应的种种功德事有八种:第一、通过布施成就顺利事业的事,第二、通过持戒成就福利事业的事,第三、通过修习定慧成就福利事业的事,第四、通过听闻学习成就的事,第五、通过思惟抉择成就的事,第六、通过其他的修习成就的事,第七、以智慧抉择断灭烦恼、证得真如的事,第八、通过摄教利益有情众生成就的事。

  与趋向善性真理的寻、伺相应的企求轨范,意指如追求财物通过合法度和不凶险的方式,不能用非法度和凶险的方式。

  与趋向善性真理的寻、伺相应的受用轨范,指如在将财物追求到后,不乐得享受、不守财不舍、不爱财不已、不被随得到财物生的烦恼束缚、不因考虑得失生闷、不享用无度,也不固执随起的种种邪见,深知随财物来的过咎祸患,深明出世脱离尘世烦恼的真理来轨范自己的受用。

  与趋向善性真理的寻、伺相应的行为轨范,指如深知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家族尊长等的尊胜,恭敬地供养他们,承担有利他们的事。在今世、后世作的罪过中见到果报的苦痛产生大的恐怖畏惧心,从而行布施、作福事、受斋法、持戒禁。

  资助声闻乘修习觉悟道成功的善根功德,我将要在「声闻地」中详说。资助独觉乘修习觉悟道成功的善根功德,我将要在「独觉地」中详说。度到涅盘彼岸的法门,我将要在「菩萨地」中详说。

  又次,什么是从寻、伺悖离善性真理方面加以确立呢?略语说:

  执著因中有果、显了、有去来、我、常、宿作因、自在等、害法、边无边、矫乱,主张无因、断、空、最胜、净、吉祥,这是十六种外道的不同言论。

  通过十六种外道的不同言论与本论的种种差别,来显示悖离善性真理,是应当知晓的。哪十六种?第一、因中有果论,第二、从缘显了论,第三、去来实有论,第四、计我论,第五、计常论,第六、宿作因论,第七、计自在等为作者论,第八、害为正法论,第九、有边无边论,第十、不死矫乱论,第十一、无因见论,第十二、断见论,第十三、空见论,第十四、妄计最胜论,第十五、妄计清净论,第十六、妄计吉祥论。

  因中有果论,指的是如有一位沙门或婆罗门心起如此见解,确立如此言论:每一时间、自始至终在众因中具有果的体性。这讲的是雨众外道作这样的度想。问:什么缘故那众外道生起如此见解,确立如此言论,显示众因中具有果的体性?答:由于教传和理论。教传原因,指那些外道先师造下教义典藏,门徒随师听教辗转传到现在,奉立因中先有果性的教义。理论原因,指有的沙门或婆罗门,作匆略推寻性的思寻,作细致察纠性的思考,局限在有贪欲的寻、伺,局限在自持辩才立论的境地,局限在凡夫无明的境地,局限在无圣贤引导的自己随意思惟推究的境地。

  他们作这样的思考:如果依从甲体性,乙体性才得产生,那么世间一切人都知道并确立甲是乙的因,不会立其他的什么为因。又求取乙果的人,只会取这甲作为因,不会取其他的什么作为因。又随即在甲上进行种种劳作加功,而不是对其他的什么进行劳作加功。又如那甲作为果就只依从那甲的因产生,不依从其他的什么产生。所以那果在因中先已有。如果不是这样,就应当把一切现象作为一切现象的因,为求得一种果就应该取一切现象作为因,应对一切事物进行劳作加功,应该是从一切事物中生出一切果。由于经如此确立甲因乙果、由于须从甲因求乙果、由于须通过对甲因的劳作加功才决定乙果生、由于甲作为果又依从甲的因生出,他们便认定因中常有果的体性。

  应细问他们:你们希求什么?什么是因相?什么是果相?因、果两种相是异,还是不异?

  如果因、果二相不异,便不存在将因、果区分为二种的判定。由于因、果两者没有差别,说因中有果,就不合道理。如果因、果相有差别,你们如何想?因中的果体是未生相,还是已生相?如果是未生相,在因中果的体性就还没有生出,然而你们说成是因中已有果体性,就不合道理。如果说果是已生相,即在因中果的体性已经生成,然而你们的理论意味著果体性须再次从因中生出,这就不合道理。所以因中并非先就有了果体性,而是果体性先要有因,因在其他有关条件具备并起作用后才生成果。

  又存在有造作因缘呈现相状的诸现象,对这些现象须通由五种相状才能详知:第一、通由处所可以得知,如瓮中的水;第二、通过识别现象所依赖的识体可以得知,如眼中的眼识;第三、通由自身体相可以得知,如因自体种子成熟,不须经由其他因素度成;第四、通由自己的造作可以得知;第五、由于因发生变异,果也会随著变异,或者由于有关条件发生变异,果也会随著发生变异。所以他们说每一个时间、自始至终因中有果,不合道理。

  由于这些原因,他们所确立的言论是悖离善性真理的说法。如此有不异相、异相、未生相、已生相的缘故,都使他们的说法不合道理。

  从缘显了论,指的是如有一位沙门或婆罗门心起如此见解,确立如些言论:一切事物现象,体性本是实有,一事物现象就从各种相关条件的其他事物现象中显示出来,不是在各种相关条件的其他事物现象作用下由因生成。这讲的就是因中有果论者和声相论者作这样的度想。问:什么缘故,因中有果论者认定众因中先有果的体性从各种相关条件的其他事物现象中显示出呢?答:由于教传和理论。教传的原因如前文所说。理论的原因,指的是如有一人作匆略推寻性的思寻,作细致察纠性的思考,详说也如前文。

  他们这样思考:果先就有了,又再从因生成,就不合道理。然而不劳作加功就不能办成果,那果还能通过其他什么方式作用形成果呢?难道不是只从相关条件的事物现象显示果吗?他们作出如此分析后,就确立了从缘显了论。

  应当问他们:你们希求什么?是无障蔽性的能使事物外现的外缘接事物却显示有障蔽的果,还是有障蔽性的不使事物外现的外缘接事物显示有障蔽的果?如果是无障蔽性外缘接因素,无障蔽性的外缘接事物显示有障蔽的果,不合道理。如果是有障蔽性外缘接因素,有障蔽性的外缘接事物显示不障蔽的果,对于与果密切联系的因为什么不障蔽?因为因与果都是现象存在,所以因不被障蔽不合道理。譬如黑闇,既障蔽瓮中的水,也障蔽瓮。如果说有障蔽性的外缘接事物也障蔽因,那么它也应显示果与因都被障蔽,然而却说只显示因中先有果体性而不显示因,这就不合道理。

  还应问他们:是存在的现象体性被有障蔽性的外缘接事物显示,还是果体性被有障蔽性的外缘接事物显示?如果是存在的现象体性被有障蔽性的外缘接事物显示,这就成了存在的现象体性常常不能显现出,所以不合道理。因的体性也是存在的现象体性,为什么不被障蔽?如果说是果的体性被有障蔽性的外缘接事物显示,然而同一事物现象既是因又是果体性(例如芽既是种子的果,又是茎等的因),这就成了同一种事物现象既被显现又不被显现,所以不合道理。

  现在又问你们,随你们的言意作答。因中有果论与从缘显了论是相异的,还是不相异的?如果是不相异的,果性事物现象应该是常常显示的,既从因中显示了又从外缘接事物中显示,不合道理。如果说是相异的,那从外缘接事物中显示出的是有因体性,还是无因体性呢?如果说无因体性,没有因却显出果体性,不合道理。如果有因,只有果体性可以显示,不是因体性可以显示;因不能显示因,只能显示果,与有因相悖,所以不合道理。如此无障蔽性的外缘接事物、有障蔽性的外缘接事物、存在的现象相状、果体性相状、因中有果论与从缘显了论不相异、因中有果论与从缘显了论相异,都使他们的说法不合道理。

  所以你们说的如果事物现象本性是无,这就是无相;如果事物现象本性是有,这就是有相。事物现象的本性如果是无,就不可能显示出;事物现象的本性如果是有,才可能显示出。不合道理。

  我现在应当说:虽然有的事物现象还是有存在的相状的,但是人们不能获取它们的相状。指的是或者由于存在的事物现象极远,虽然存在却不能获取它们的相状;又由于有四种障碍人们获取事物相状的因素作用,而不能获取它们的相状;又由于存在的事物现象极其微细,而不能获取它们的相状;或者由于人心散乱不专,而不能获取事物相状;或者由于人的根体损坏,而不能获取事物相状;或者精深崇高的义理虽也有相,但是不具备相应的智慧也获取不了。

  如果因中有果论、从缘显了论不合道理,应当知晓声相论也不合道理。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于,外道声相论师心起如此见解,确立如此言论:音声的相状是恒常存在的,既无生又无灭,然而只有通由宣发吐出,才能显示出。所以此论如同从缘显了论,是不合道理的言论。

  又次,什么是从种种善恶杂染现象俱起方面加以确立?指由三种善恶杂染现象确立。哪三种?第一、烦恼的善恶杂染现象,第二、造作的善恶杂染现象,第三、受生流转的善恶杂染现象。

  烦恼的善恶杂染现象是什么?略语说:

  自性若分别,因位及与门,上品颠倒摄,差别诸过患。

  应当知晓烦恼的善恶杂染现象的确立通由烦恼的本性、分类、成因、不同阶段、恼门、严重相状、见解是非颠倒范畴、作用差别、各种过咎祸患,有关的解释应该知晓。

  烦恼的本性,指如果烦恼现象产生时,心不寂静的相状就自然地生起,由于那不寂静相已经生起,心便以不寂静的运行状态连续流转,这叫概略说明烦恼的本性。

  烦恼的分类:有的确立一种,以烦恼杂染善恶、污染心性的涵义为依据;有的分成二种,指由见道断绝的见惑烦恼,由修道断绝的事惑烦恼:有的分成三种,指将众生羁在欲界的烦恼,羁在色界的烦恼,羁在无色界的烦恼;有的分为四种,指将众生羁在欲界的不善和无记的烦恼,羁在色界的无记烦恼,羁在无色界的无记烦恼;有的分为五种,指见苦圣谛所断绝的烦恼,见集圣谛所断绝的烦恼,见灭圣谛所断绝的烦恼,见道圣谛所断绝的烦恼,由修道断绝的事惑烦恼。有的分为六种,指对三界尘世生活贪爱执取,对痛苦或不顺利愤恨不忍、傲慢不让,对众事理不能明解,对是非真假见解颠倒错误,对佛道真理疑虑不定;有的分为七种,指七种随身不离藏伏在阿赖耶识的烦恼种,第一、欲界贪爱执取尘世生活的烦恼种,第二、对痛苦不顺利愤恨不忍的烦恼种,第三、色界、无色界贪爱执取尘世生活的烦恼种,第四、傲慢不让的烦恼种,第五、不明解众事理的烦恼种,第六、对是非真假见解颠倒错误的烦恼种,第七、对佛道真理疑虑不定的烦恼种;有的分为八种,指对三界尘世生活贪爱执取,对痛苦不顺利愤恨不忍,傲慢不让,对众事理不能明解,对佛道真理疑虑不定,对是非真假见解颠倒错误,以及二种对外境的执取贪爱;有的分为九种,指九种结合苦的烦恼,第一、结合苦的对三界尘世生活的贪爱执取,第二、结合苦的对痛苦不顺利的愤恨不忍,第三、结合苦的傲慢不让,第四、结合苦的对众事理不能明解,第五、结合苦的对是非真假见解颠倒错误,第六、结合苦的修难成正果的事,第七、结合苦的对佛道真理疑虑不定,第八、结合苦的对他人成就的嫉妒,第九、结合苦的秘藏财物吝惜不舍;有的分为十种,第一、认定我实有及身边物为我实有,第二、执著偏见,第三、否定因果报应义理的邪恶见,第四、执取各种悖理见解以为最胜,第五、对外道戒律的恪守,第六、对三界尘世生活的贪爱执取,第七、对痛苦不顺利愤恨不忍,第八、傲慢不让,第九、对诸事理不能明解,第十、对佛道真理疑虑不定;有的分为一百二十八种烦恼等,指上面说的十种烦恼在三界中各别相对十二种对真谛的蒙昧形成一百二十八种烦恼……。

  烦恼形成原因,指六种原因:第一、由于依托的因素,第二、由于缘接的对象,第三、由于亲近他人,第四、由于闻受邪教,第五、由于反复熏习,第六、由于内心调动。由于这六种原因,才生起诸烦恼。

  由于依托的因素,指由烦恼种子发起众烦恼。由于缘接的对象,指外缘接境界出现在面前顺生烦恼。由于亲近他人,指由于跟随不善的人学习。由于闻受邪教,指由于闻受非真正的道法。由于反复熏习,指由于现行烦恼反复猛力熏习先时植下的种子。由于内心调动,指内心发起违悖善性真理的趋向,众烦恼产生。

  烦恼的阶段,概略分为七种:第一、种子阶段,第二、烦恼缠身不脱的阶段,第三、类别产生的阶段,第四、各种烦恼一起产生的阶段,第五、欲界烦恼阶段,第六、欲界天烦恼阶段,第七、上界天烦恼阶段。由于二种缘故,烦恼种子随身伏藏相续不断,第一、由于烦恼种子始终随附逐身,第二、由于烦恼生起后又使得随伏的烦恼种子性更坚。

  烦恼的恼门,概略说由二种门烦恼恼心,指由缠身不得出离的门及烦恼种门恼心。缠身不得出离的门又分为五种:第一、由于心处在不寂静状态,第二、由于障碍善法,第三、由于发起使人死后堕入恶趣(地狱、畜生、饿鬼)的种种恶作,第四、由于使人陷入种种鄙贱处境,第五、由于能感招受生果报等等苦。什么是烦恼种门恼心?指烦恼种成为缠身不得出离的烦恼所依托的因素和能引发受生果报等等苦,此又由七门恼心,一切烦恼对于见解和修习能成为障碍是应当知晓的,指由于错讹见解、由于对四圣谛(苦、集、灭、道)蒙昧不解、由于对佛法圣谛疑虑不决、由于迷执错讹见解、由于对以上妄念产生的因缘(苦谛、集谛)迷惑不解,由于以上妄念产生于对怖畏果报受生的迷惑、由于修道断绝的一切烦恼自然地现行。

  什么是烦恼的严重相状?指烦恼现行猛利难伏的相状和对微劣事现行加重的相状。此相概略说有六种:第一、由于毁犯,第二、由于受生,第三、由于连续流转,第四、由于种种事,第五、由于起恶造作,第六、由于不完全出离。由于毁犯,指由于此烦恼缠身,毁坏一切对真理正道的学习。由于受生,指由于此烦恼死后只能生在欲界受苦的恶趣中。由于连续流转,指被对三界贪爱执取等烦恼支配的人、诸根成熟的从少年阶段到壮年阶段的人、缺乏菩提种子的人。由于种种事引起,指面对父母师长不尊重、面对佛法僧不积功德、面对贫穷困苦的人不施恩救济。由于起恶造作,指由于此烦恼缠身,凭著很强的适悦感受起行为、语言的恶行。由于不完全出离,指此烦恼属于严重范畴,用初级不离利养的方法加以断绝,没有什么功效。

  烦恼的见解是非颠倒范畴,指的是七种颠倒:第一、在思惟上颠倒,第二、在见解上颠倒,第三、在心识上颠倒,第四、将无恒常不变倒视成恒常不变,第五、将苦的倒视成乐的,第六、将不清净的倒视成清净的,第七、将无真实的我倒视成有真实的我。在思惟上颠倒,指对无恒常不变、苦、不净、无真实的我起常、乐、净、我妄想性的分别。在见解上颠倒,就是指对那以妄想分别出的事理,内心认可乐受,并形成执著不舍的烦恼。在心识上颠倒,就是指那执著不舍的烦恼中的贪爱尘世等烦恼。应当知晓,烦恼概略分为三种:有的烦恼是根本颠倒烦恼,有的烦恼是自体颠倒烦恼,有的烦恼是流转相续性质无变的颠倒烦恼。根本颠倒的烦恼,指不能明解诸事理。自体颠倒烦恼,指认定我实有及身边物为我实有、执著偏见中的一部分、执取种种妄见认为最胜、对外道戒律的恪守和对三界尘世生活的贪爱执取。流转相续性质无变的颠倒烦恼,指否定因果报应义理的邪恶见解、执著偏见中的一部分、对痛苦不顺利愤恨不忍、傲慢不让及对佛道真理疑虑不定。这些中间,认定我实有及身边物为我实有是将无真实的我倒视为有真实的我,执著偏见中的一部分是将无恒常不变倒视为恒常不变,执取种种妄见认为最胜是将不清净的倒视为清净的,对外道戒律的恪守是将苦的倒视为乐的。对三界尘世生活的贪爱执取通有二种颠倒,指将不清净的倒视为清净的,将苦的倒视为乐的。

  烦恼的作用差别,有许多种差别应当知晓,指结、缚、随眠、随烦恼、缠、暴流、栀、取、系、盖、株杌、垢、常害、箭、所有、根、恶行、漏、匮、烧、恼、有诤、火、炽然、稠林、拘碍这些种类烦恼的作用差别。应知这些烦恼作用中,能结合苦,所以称作结;使得奉善行不自在,所以称作缚;一切世间强化的烦恼种子随附逐身,所以称作随眠;烦恼一旦从心生反过来使心不得解脱,所以称作随烦恼;烦恼起反复相续不绝,所以称作缠;烦恼像深广难渡的流水,使人无奈地顺流漂溺,称作暴流;奉种种邪法障碍出离,所以称作枙;能取来自身果报苦趣连续不断,所以称作取;使人难以解脱,所以称作系;覆蔽真实义理,所以称作盖;像矮杂木坏稼田,烦恼生就阻碍人从善,所以称作株杌;心性受污染,所以称作垢;长久地毁害人,所以称作常害;烦恼使身心呈不寂静相,并长远地随附逐身,称作箭;能摄取五蕴不舍,所以称作所有;使种种不善行依托烦恼生,所以称作根;作为种种邪行的本因,所以称作恶行;心意识缘境流散动乱生杂染,所以称作漏;因对受用无满足心常恐受贫乏,所以称作匮;使得所企求的是乖离不可爱的事物,所以称作烧;使人愁苦衰损,所以称作恼;能成为斗讼争执的动因,所以称作有诤;像烧薪柴一样地毁掉所有积集的种种善根,所以称作火;如大热病烧恼身心,所以称作炽然;取种种苦蕴密稠如林,所以称作稠林;能使众生乐著种种尘世的妙欲,而且能障碍人修证超尘出世法,所以称作拘碍。……

  烦恼的过咎祸患,应当知晓烦恼有无数的过咎祸患,指烦恼生起时先恼乱人的心,其次使人对所认识的对象事理发起是非真假颠倒的见解,使得种种烦恼种子都得以坚固;使得众烦恼互相引发作相同性质的连续流转;能引起对自己的毁害、能引起对别人的毁害、既引起对自己的毁害又引起对别人的毁害,使人生现世罪、生后世罪、既生现世罪又生后世罪,使人承受那受生身的身心忧苦;能引来果报受生等种种大苦;能使烦恼逐身流转不绝从而远离出世涅盘的欣乐;能使人修习定地所获得的众善法退失;能使人的资财衰损散失;能使人处在大众中不能无畏,恐惧而没有威仪;能使人的鄙恶名称十方流传,经常受到智者的诃责批评;能使人在临终时产生大的忧伤悔恨,使自身坏死后堕落到众恶趣,在地狱中受生;使人不能修证得到具有大功德的自身出世涅盘,如此等等过咎无量无边。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