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论书。简称《瑜伽论》。瑜伽师地,意即瑜伽师修行所要经历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称《十七地论》。相传为弥勒菩萨口述,无著记录。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详情]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五(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五(1)

  《瑜伽师地论》卷十五.本地分中闻所成地第十之三

  子八、八种(分二科) 丑一、结前正显

  已说七种佛教所应知处,次说八种。

  这个佛教所应知处,前面是第七科讲完了。现在这底下是第八科,第八科有八种,就是以八法组成的一个法门来介绍佛教。分两科,第一科「结前正显」,第二科是「别广宣说」。分九科,第一科是「三种修摄圣道差别」,先是「标列」。

  丑二、别广宣说(分九科)  寅一、三种修摄圣道差别(分二科) 卯一、标列

  谓有八支圣道所摄,令诸苾刍究竟断结,三种修法,谓修戒、修定修慧

  这是「谓有八支圣道」,就是八正道,有八支就是八个部份,而这八支法是属于圣道,不是凡夫,就是已经成为圣人了所修的法门。「令诸苾刍究竟断结」,你若继承了,得到了圣道之后,又去修学这八种法门的话,就是「令诸苾刍究竟断结」,使令你以前没有断的烦恼,现在可以究竟的断除去了,就是得无学道了,小乘佛法就是得阿汉果了,「究竟断结」。「三种修法」,这八支圣道可以会合成三种修行的法门,那三种呢?「谓修戒、修定、修慧」,这上面「八支圣道所摄,令诸苾刍究竟断结」,「究竟」这个字,就表示八圣道前面有个七觉支,七觉支是得初果的,就是已经断了见惑了,但是还有惑没断,所以这里说「究竟」。这里说有三种修行的方法,「谓修戒、修定、修慧」,就是这三种方法。这是「标列」,这底下「配属」,第二科是「配属」,就是把八正道配属戒定慧

  卯二、配属

  正语、正业、正命,名为修戒;正念、正定,名为修定;正见、正思惟、正精进,名为修慧。

  「正语、正业、正命,名为修戒」,就是得了圣道的人,他还是要正语、正业、正命的,这三样就是表示他是修学圣所爱戒,圣人所欢喜的戒,他还是要持戒清净的。「正念、正定,名为修定」,这八正道里边还有正念和正定,这两法是属于「定」。前面的文,这个「正念」,也属于慧,也属于定,这个念是通于定慧的;但是在这里,就是属于正定,把它划为正定这一个部份。这个「念」于所缘境不忘失,不忘失所缘境,就叫做念,就是佛所说的这个法门,你修学这个法门的时候,你不要忘了你这个法门。不要忘了法门,一个是修学法门的方法,你不能忘掉,这是一个不忘;第二个是所缘境是不可以忘,一忘了所缘境就乱了,你若不忘所缘境,你才能修这个定,一忘了就不行了。所以把「正念」摄归「正定」,摄归定的里面。这个「正定」,这圣人他修四念处已得圣道了,他所安住的定,是与法性理相应的,就是无漏的定了,不是有漏定,所以叫做「正定」。

  「正见、正思惟、正精进,名为修慧」,「正见」我们前面是讲过多少次,就是与法性理相应了,无分别的智慧。这个「正思惟」可以分两方面来解释:一方面思惟正见法性善巧方便的安立名言,安立些名句文为众生开示,这是要依靠正思惟;第二自己修毗钵舍那观,也是正思惟,观察无我的道理,观察无常、苦、空、无我的道理,那也是正思惟。「正精进」,就是这「正思惟」还有剩余的烦恼没有断,你还要精进的修毗钵舍那观的,你才能够成功,所以还需要有个「正精进」。所以「正见、正思惟、正精进」,都叫做修慧。这个「正精进」,其实也是通于修定,修奢摩他的止,也需要正精进,但是现在把它归入到慧的这一面,修慧的这一面去。

  这是从八正道会归于戒定慧,这样分。但是你若要修行的时候,就是以戒为依止,以正语、正业、正命为依止处,而修学正念、正定、正见、正思惟、正精进,就是这样意思。不断的这样修,就把剩余的烦恼都断尽了,断尽了就得无学道了,这样意思。

  《披寻记》五三五页:

  谓有八支圣道所摄等者:由八支圣道故,建立八种。为显三增上学所摄,是故说为三种修法。由此能令苾刍证无学果,是故说言究竟断结,五上分结,皆永断故。

  所以修学三学究竟断结。

  寅二、补特伽罗道果差别

  又由正方便及果增上力故,建立清净品八种补特伽罗,谓行四向、住四果者。

  这是第二科,前面一共是分九科,第一科说过了。这是说第二科,「补特伽罗道果差别」。

  「又由正方便及果增上力故」,又由于这位修行人,他能够有正方便,就是有佛陀所开示的法门,就是四念处、三十七道品,由这个与法性相应的这个「正方便」,也就是道谛;「及果增上力故」,「及果」,正方便这样修行这是因,后来得了道果了,就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都是果,或者是得涅槃也是果。由于有「正方便」的力量,和得「果」的力量,这两种力量都是「增上力」故,「建立清净品八种补特伽罗」,就是建立了「清净品」,它们能断烦恼,所以叫做清净,能够没有烦恼的污染,他的身口意是清净的。在这个范围内有八个人,「八种补特伽罗」,有八个人,「谓行四向、住四果者」,这个「行」就是还要继续努力修行;这个「住」就是安住在那不动,叫做住。「行」有四种,就是「四向」,初果向、二果向、三果向、四果向;「住四果」,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四向和四果加起来就是八种,所以八种补特加罗,这八种人通通都是圣人。初果向也是圣人,就把暖、顶、忍、世第一不算在内,一共有八种圣人。

  寅三、有失无失施相差别(分二科)  卯一、标列

  又有二种施,八相差别。一、有过失施,二、无过失施。

  这是第三科「有失无失施相差别」,分两科,第一科是「标列」。

  「又有二种施」,这二种施有「八」个相貌的不同。那二种施呢?一是有过失的布施,第二是没有过失的布施,就是这两种施,这两种施加起来就是八种施。这底下是「随释」,分两科,第一科「标配」。

  卯二、随释(分二科) 辰一、标配

  前七种施,名有过失;最后一种,名无过失。

  「前七种施,名有过失」,这八种布施里边,前七种施都是有过失的布施;「最后一种,名无过失」的布施。这是「标配」,底下辰二「辩相」,「辩相」第一科说有过失的。

  辰二、辨相(分二科) 巳一、有失

  谓有布施懈怠所损,故有过失。

  「谓有布施懈怠所损,故有过失」,我是布施,是想要布施,但是有点懈怠,执行这件事的时候,执行的不圆满,有懈怠的问题。所以这个布施就受到伤害,是有过失的。

  《披寻记》五三五页:

  谓有布施懈怠所损者:谓由懈怠见来求者正现在前,不能速疾而行布施,是名懈怠所损。

  「谓有布施懈怠所损者:谓由懈怠见来求者」,看见有人来向他求,「正现在前」的时候,「不能速疾而行布施,是名懈怠所损。」就是使令对方不是太满意,所以这个功德做的不圆满。

  或有布施不随所欲,故有过失。谓有染心者,怖畏贫穷,希求富乐,而行布施。

  「或有布施不随所欲」,所以也有过失。「不随所欲」,心里面有欲,但是不能满所欲,所以就叫做「不随所欲」,这样的布施也有过失。这是标,底下解释。「谓有染心者,怖畏贫穷,希求富乐,而行布施」:「谓有染心者」,就是这个人有染污心,他也是想要布施,但是他为什么布施呢?「怖畏贫穷」,他害怕自己贫苦。这个「不随所欲」,就是「怖畏贫穷」的意思,自己贫穷,就是不能随所欲,有贫穷、有所不足,想要这样子,做不来;那么我这样贫穷不好,我想要我富贵,所以去行布施。这样的意思,我不是为了利益你,我布施;我是利益我自己,我希望我将来能够富乐,所以我去布施。这是一个利益自己、利益他人的目的有不同,这样的布施,就是有过失。但是《披寻记》解释的不一样。

  《披寻记》五三五页:

  或有布施不随所欲等者:谓有染心于行布施不能圆满,是名不随所欲。此有二别:谓由财物少阙,怖畏贫穷,故不欲施;或由施物悦意上妙,希求富乐,故不欲施。

  「或有布施不随所欲等者:谓有染心于布施」时,「不能圆满,是名」叫做「不随所欲。此有二别:谓由财物少阙,怖畏贫穷,故不欲施」,心里不愿意施,而又布施;「或由施物悦意上妙」,所施的物特别令人欢喜的、贵重的东西,「希求富乐,故不欲施」,我若这个施物,我不施,我就能富乐;我若施给人家,我有点舍不得。这样子的布施,就是有过失,这么讲。

  或有布施顾恋过去,故有过失。

  《披寻记》五三六页:

  或有布施顾恋过去者:谓施已生悔故。

  「或有布施顾恋过去者:谓施已生悔故」,布施完了又后悔了,后悔了,这个布施的功德也受到伤害,也是有过失的。

  或有布施希望未来,故有过失。

  这「希望未来」是什么意思呢?

  《披寻记》五三六页:

  或有布施希望未来者:谓希他还报故。

  希望他受布施的人,将来还酬谢我。这样子,这个布施也是有过失。

  或有布施有轻慢过,故有过失。或有布施希求富乐,故有过失。或有布施求他知闻,故有过失。

  「或有布施有轻慢过,故有过失」,「轻慢」就是你布施给他,你对他有轻慢心,那使令你的布施也有过失。这是不恭敬受布施的人,你对他轻慢心,这样的布施有过失。「或有布施希求富乐,故有过失」,这个没有不随所欲,所以他的目的,希望我将来能够富乐,有大财富,富裕的快乐,这样子希求富乐,也有过失。总而言之,不是以慈悲心来布施的。「或有布施求他知闻」,这也是一种过失。前面是七种过失,这底下第八种布施是无过失。

  巳二、无失

  无过失施者:谓回向涅槃故,为彼资粮故,无染污心为往善趣故,为得大财故,而行布施。

  这是无过失的布施。「谓回向涅槃」,回向涅槃这个话,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我做布施的功德,成就的功德,希望我能够修学圣道,能得涅槃,帮助我得涅槃,那么这么叫做「回向涅槃」。「涅槃」者不生不灭也,「回向涅槃」,就是回向不生不灭,这个布施三轮体空了,不生不灭,「回向涅槃故」。「为彼资粮故」,这个地方还是这样解释好,这个布施怎么样叫做「回向涅槃故」?「为彼资粮故」,以此功德做得涅槃的一个因缘,是得涅槃的一个因,以此因缘能得涅槃,所以叫做「资粮」。

  「无染污心为往善趣故,为得大财故,而行布施」:「无染污心」,这是这个人有慈悲心,不是为了自己得什么果报,完全是利益他人。这样子,也自然会能够往生善趣,也自然是能得大财富的,用慈悲心,完全是为了利益对方,解决对方的困难,你用慈悲心做,将来自然也会往生善趣,自然也能得大财富,这样的行布施,就是无过失。「无过失」这样说,第一个是慈悲心利益众生而行布施,第二个是大智慧回向涅槃而行布施,这两个动机是无过失的。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