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论书。简称《瑜伽论》。瑜伽师地,意即瑜伽师修行所要经历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称《十七地论》。相传为弥勒菩萨口述,无著记录。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详情]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七(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七(1)

  瑜伽师地论卷十七.本地分中思所成地第十一之二

  未三、远离懈怠放逸(分二科)  申一、总显义

  应发勤精进,常坚固勇猛,恒修不放逸,五支善安住者:此颂显示由被甲方便无退精进故;修习五支不放逸故;令所修学,清净殊胜。

  「应发勤精进,常坚固勇猛,恒修不放逸,五支善安住者」,这是第三科「远离懈怠放逸」,分两科,第一科「总显义」。

  「此颂显示:由被甲方便无退精进故;修习五支不放逸故;令所修学清净殊胜」,这样意思。这个颂的意思,「显示由被甲方便无退精进」,这个「被甲」什么意思呢?这是说个譬喻,古代的战争,将军带上盔甲来保护自己的身体,不会受到伤害的意思。这表示什么呢?表示佛教徒,先要有誓愿、有愿力,我想要受戒,我想要持戒清净,你有这样坚定的意愿,那就叫做「被甲」。

  被甲精进、方便精进、无退精进,这是三种精进,这个「应发勤精进」,这句话就是「被甲精进」的意思;你要发愿,我要精进的修学戒法,那就叫做「被甲精进」。「方便精进」,就是采取行动,前面「被甲精进」是发愿,发了愿以后,你就有行动去做这件事,那叫做方便。「无退精进」,就是遇见困难的时候,你不退转,你不会因为困难,我退下来,我不做了,不退,那叫做「无退精进」;另外一种无退精进,小小有一点成就,还没有完全成功,你还不会停下来,继续向前进,继续的修学圣道,这叫「无退精进」。这里面「应发勤精进」,这是「被甲精进」;「常坚固勇猛」这叫做「方便精进」;「恒修不放逸」就是「无退精进」,分这么三句。「修习五支不放逸故」,这底下这一句「五支善安住者」这一句,就是修习这五法,你不放逸故。「令所修学清净殊胜」,你能这样做,就使令你所学的戒法,是清净的、是特别殊胜,这样意思。

  这是「总显义」,底下第二科「出五支」。

  申二、出五支

  五支不放逸者:谓去、来、今先时所作,及俱所行。

  「五支不放逸者」,是什么呢?什么五支呢?「谓去、来、今先时所作,及俱所行」这五支,一个是过去,一个未来,一个现在「先时所作及俱所行」这五支。这五支你都做得到,而不放逸,就是令所学,「令所修学清净殊胜」了。

  《披寻记》六○九页:

  应发勤精进常坚固勇猛等者:此中精进略显三相:谓被甲精进、方便精进、无退精进。如次义显起发圆满故,常恒无间故,心无下劣故;配释颂文, 随义应知。又不放逸五支所摄:一、前际俱行,二、后际俱行,三、中际俱行,四、先时所作,五、俱时随行。如菩萨地释。(陵本四十卷六页)

  「应发勤精进常坚固勇猛等者:此中精进略显三相」,三个相貌,「谓被甲精进、方便精进、无退精进。如次义显起发圆满故,常恒无间故,心无下劣故」,这是解释那三句。「应发勤精进」,这是起「发圆满故」。「常恒无间故」,这是「常坚固勇猛」这一句。「心无下劣故」,这是「恒修行不放逸」。

  「配释颂文, 随义应知。又不放逸五支所摄:一、前际俱行,二、后际俱行,三、中际俱行,四、先时所作,五、俱时随行。如菩萨地释。(陵本四十卷六页)」,那么这叫做五支。「前际俱行」,就是过去,过去的时候,我如果有违犯戒律的时候,我发露忏悔清净,那叫做「前际俱行」。二、「后际俱行」,就是将来,将来我如果失掉了正念,我有了违犯,我也发露忏悔,恢复清净,这叫「后际俱行」。三、「中际俱行」是现在,现在有违犯的地方,我也发露忏悔,恢复清净,这样的不放逸,一直的和自己其它的功德同时的修行,这叫做「俱行」。四、「先时所作」,这先时所做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自己先发愿,我将来决定受持清净戒法而不毁犯,发这个愿。不管什么情形,我要持戒清净,这样子这叫做「先时所作」。五、「俱时随行」,就是指现在这个时候,剎那剎那都是现在,依据自己以前发的愿,一直的守护这个清净戒法而不毁犯,那叫做「俱时随行」。这是如〈菩萨地〉解释,这叫做五支,「五支善安住」。「应发勤精进,常坚固勇猛,恒修不放逸,五支善安住」。

  这是第三科「远离懈怠放逸」。这底下第四科「远离摄受贪欲」,这里分二科,第一科「举颂」。

  未四、远离摄受贪欲(分二科)  申一、举颂

  当隐自诸善,亦发露众恶,得诸衣服等,粗妙皆欢喜,少随于世务,粗弊亦随转,受杜多功德,为寂离烦恼者:

  这是两个颂,底下「释义」。

  申二、释义

  此二颂中,显示远离眷属贪欲,多欲不知足因故;及远离多欲不知足障净学因故,学得清净。

  「此二颂中,显示远离眷属贪欲,多欲不知足因故」,这个显示「远离眷属」,这话是什么意思?就是出家了,从自己亲爱的人远离了,就是出家了;远离眷属的贪欲,爱着自己的眷属,现在远离了眷属。这个「多欲不知足」,这个你要和眷属常在一起,你的欲就会多,老是不知道满足,总是嫌少。「多欲不知足」,这是多欲不知足的一个因,就是和眷属在一起,会有这种过失。

  「及远离多欲不知足」,前是远离多欲不知足的因,然后再「远离多欲不知足」,心理不要有多欲,要知足。「障净学因故」,为什么多欲不知足,这样的事情要远离呢?「障净学因故」。障碍你清净戒学的因,你要有多欲不知足,就使令你的戒学不容易清净。如果你能够远离的话,「学得清净」,这个戒就得清净。

  《披寻记》六○九~六一○页:

  当隐自诸善亦发露众恶等者:此中初颂,前二句显示远离眷属贪欲,非不出家能成办故。后二句显示远离多欲及不知足。〈声闻地〉说:沙门庄严,少欲喜足,翻彼应知。后颂显示远离多欲不知足,为净学障,少事少业少希望住,是名少随世务。于衣食等,若得粗弊,便自支持,是名粗弊随转。为断除贪故,受杜多功德。

  「当隐自诸善亦发露众恶等者:此中初颂,前二句显示远离眷属贪欲,非不出家能成办故」,为什么要远离眷属贪欲呢?这个持戒清净,要不出家,是不能成功的;要不出家,这件事是办不到的。这个《披寻记》的作者韩清净,他是个在家居士,他现在还说了这句话了,你不出家,这个戒很难得清净,「非不出家能成办故」。

  这个后二句「得诸衣服等,粗妙皆欢喜」:「显示远离多欲及不知足」。多欲,贪求很多、很多东西,多欲;得到了以后还不知足,还要继续贪求,这是「多欲」。「(声闻地)说:沙门庄严」,这个出家人以什么为庄严。在家人穿的衣服也好、饮食也好、住处也好、坐的车也是好的,一切一切都是庄严的。那么出家人以什么为庄严呢?「少欲喜足」这是出家人的庄严。「少欲喜足,翻彼应知」,这和在家人不同。

  「后颂显示远离多欲不知足」,就是「少随于世务,粗弊亦随转,受杜多功德,为寂离烦恼」,这是后颂。「后颂显示远离多欲不知足,及净学障」,就是障碍你持戒清净。「少事少业少希望住,是名少随世务」,这个少事、少业、少希望住,这三句叫做「少随世务」。这一切的杂事,不是完全没有事情,因为我们有生命的存在,你就是要有事情,但是要尽量的减少、尽量的减少,那叫做「少随世务」。「于衣食等,若得粗弊」,衣服、饮食、卧具,这些得到的东西,不是好;衣服也不好,饮食也不好。「便自支持」,自己用这个粗弊的衣服、饮食来支持自己,「是名粗弊随转」。

  「粗妙皆欢喜」。妙的欢喜,好的衣服、饮食,我欢喜;不好的也欢喜,这样子。「少随于世务,粗弊亦随转」,这样子的意思。「为断除贪故,受杜多功德」,这个「杜多」,旧的翻译叫头陀;头陀翻作中国话,翻个抖擞。这衣服有了灰尘,你摇动摇动,这个灰尘就掉下去了。这个「杜多」,就是在衣食住上不要有执着,爱着衣服、饮食、卧具、医药那就是有了尘垢了、污染了。若受这个十二头陀行,就把这些执着心都去掉了,是这样意思。也翻作淘汰,这个「杜多」翻作中国话,叫淘汰。也翻作浣洗,衣服有了尘垢,你把它洗清净;我的身口意,在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上你有了执着就是不清净,要用这样的方法去掉自己的执着,这样意思。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