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论书。简称《瑜伽论》。瑜伽师地,意即瑜伽师修行所要经历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称《十七地论》。相传为弥勒菩萨口述,无著记录。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详情]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一(6)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一(6)

  癸五、中根(分三科) 子一、征

  云何中根补特伽罗?

  前面第四科是软根。这是第五科中根。分三科,第一科征。

  怎么叫做中等根性的人呢?下边第二科解释。

  子二、释

  谓有如是补特伽罗,于所知事所缘境界,所有诸根,少迟运转。一切如前,应当广说。

  「谓有如是补特伽罗」,有这样的人,「于所知」道的这些「事」,就是蕴界处这些很多很多的事。「所缘境界」,所知事范围很广,这所缘境界就狭少了一点。但是你修止观的所缘境「所有诸根」,在这上面你的信进念定慧的善根「少迟运转」,「少」、小小有一点迟钝,不像利根那么迅速,不像软根极迟运转。那么它是小小有一点迟钝,力量不是很大,但是可也不是很小。这里面的情形,如前面的软根里面说的,「应当广说」。

  子三、结

  是名中根补特伽罗。

  癸六、利根 (分三科) 子一、征

  云何利根补特伽罗?

  这是第六科,分三科,第一科征。第二科解释。

  子二、释(分二科) 丑一、标相

  谓有如是补特伽罗,于所知事所缘境界、所有诸根、不迟运转、不劣运转。或闻所成、或思所成、或修所成,作意相应。

  「谓有如是补特伽罗,于所知事所缘境界、所有的善根不迟运转」,不是那么迟钝。「不劣运转」,不是没有力量,它是有力量的而且还是很迅速的。

  「或闻所成、或思所成、或修所成,作意相应」,他这个善根或者是由闻所成慧成就的、或者是思所成慧、或者是修所成慧,由这样的智慧的作意所相应的信进念定慧的善根,相应的。这是一个利根的相貌。下面再解释。

  丑二、列释

  谓或信根、或精进根、或复念根、或复定根、或复慧根、有所堪能有大势力,通达法义速证真实。

  他的善根的活动的相貌,善根就是这么多:信进念定慧,「有所堪能有大势力」。这个「大势力」,就发动出来了就叫「大势力」,没有发动可也有这种能力叫做「堪能」;它体性具足的有这种能力,但是没有发动的时候叫「堪能」。「通达法义速证真实」,他能通达苦、空、无常无我的这个道理,很迅速地能够见到第一义谛,见到真谛的道理,见到了苦谛、集谛、灭谛的道理,那么就是得圣道了。

  子三、结

  是名利根补特伽罗。

  这是第六科。

  癸七、贪行(分三科) 子一、征

  云何贪行补特伽罗?

  这是第七科贪行。分三科,第一科征。

  怎么叫做「贪行补特伽罗」?这个「行」就是他的心在活动,心在活动的范围也是很多的很广的。现在是说「贪」,这个贪欲的活动是怎么情形呢?

  子二、释

  谓有如是补特伽罗,于可爱事可染着事所缘境界,有猛利贪、有长时贪。

  就是「可爱」着的「事」情,「可染着」的「事」情。这个「可爱」和「可染着」有什么不同呢?或者「可染着」对外境说、对色声香味触的外境说,这个「可爱」呢是对内身的色受想行识说;或者说「可爱」是但在心里面说,「可染着」在受用上说。这「所缘境界」,可爱的事、可染着的事都是「所缘境界」,在所缘虑的境界上有「猛利」的「贪」欲心,有贪爱心,这个贪心是很大的、很大很大的。「有长时贪」,这个贪欲心现前的时候长时地在那里它不消失,这就是障道了。「猛利」也能障碍修道、「长时」也是障碍修道使令你这个正念不能现起;就是现起了,这个猛利的贪心一来了这正念就没有了,它没有力量。

  子三、结

  是名贪行补特伽罗。

  就是这样意思。

  癸八、瞋行(分三科) 子一、征

  云何瞋行补特伽罗?

  这是第八科瞋行。第一科征。怎么叫做瞋心强的人呢?

  子二、释

  谓有如是补特伽罗,于可憎事、可瞋恚事,所缘境界,有猛利瞋、有长时瞋。

  「谓有如是补特伽罗」,这是第二科解释。「于可憎事」,可憎恶的事情、不欢喜的事情。「可瞋恚」的事情,这个「瞋恚」和「可憎」;「瞋恚」就是有心要伤害对方了那叫做「瞋恚」,「可憎」祇是不高兴而已还没有伤害的意思还是有点瞋,这样说就是有轻重的不同。「所缘境界」。有猛利的瞋,有长时的瞋。

  子三、结

  是名瞋行补特伽罗。

  是名瞋行补特伽罗。下面第九科是痴行,分三科,第一科征。

  癸九、痴行(分三科) 子一、征

  云何痴行补特伽罗?

  云何痴行补特伽罗呢?下面第二科解释。

  子二、释

  谓有如是补特伽罗,于所知事所缘境界。有猛利痴、有长时痴。

  「谓有如是补特伽罗,于所知事所缘境界,有猛利的愚痴,有长时的愚痴」,就是不明白缘起的道理,那就叫做「愚痴」。

  子三、结

  是名痴行补特伽罗。

  是名痴行补特伽罗。结束这一段。

  癸十、生无暇生有暇等(分二科) 子一、生无暇等

  若生无暇、若有纵逸、若有邪行、若有障碍补特伽罗,如是一切如前应知。

  这是第十科叫「生无暇生有暇等」。分二科,第一科「生无暇等」。

  「若生无暇」,这前面解释过,若是这个人投生在没有时间学习佛法的地方,到边地、乐垢秽的这些家族里面,这个地方没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来往就是没有佛法的地方。「若有纵逸」,说这个人他生存的地方不是边地不是落后的地方,是有文化的地方有佛法的地方,但是这个人在富贵家中里面得果报,他就贪着五欲他就放逸自己,这样人。「若有邪行」,或者这个人不是富贵家的人,但是他有邪知邪见有外道的思想。「若有障碍」,就是他做了严重的五逆十恶障碍他修学圣道,这样的人。这都叫做「生无暇」。「如是一切如前应知」,这在前面文已经讲过了你应该知道。

  这是第一科生无暇等。第二科是生有暇等。

  子二、生有暇等

  与此相违,应知即是生于有暇,无有纵逸、无有邪行、无有障碍补特伽罗。

  「与此相违」,与前面这几样与生无暇相违反的,「应知即是生于有暇」,他有时间学习佛法。因为什么呢?因为他不放逸,他没有邪知邪见,他没有做这个五逆十恶的严重的罪过,这种人他能学习佛法。

  《披寻记》七七八页:

  如是一切如前应知者:指如前说四种不般涅槃因缘应知。

  「如是一切如前应知者:指如前说四种不般涅槃因缘」,那个地方应知道,说过了的。下面第十一科远。分四科,第一科征。

  癸十一、远(分四科) 子一、征

  云何名远补特伽罗?

  说这个补特伽罗是远的,遥远。这是问,下面是标。

  子二、标

  谓有如是补特伽罗,由时远故去涅槃远。或有复由加行远故,说名为远。

  「谓有如是补特伽罗,由时远故去涅槃远」,有这样的人他这个时间很长远,怎么叫做「时间长远」呢?「去涅槃远」,距离得涅槃有个很长的时间,不是很短的时间能得涅槃的,叫做「远」。「或有复由加行远故,说名为远」,就是这个人他在佛法里面学一学文字的佛法是可以,你让他去修四念处这个事不能,就是距离修学四念处真实修学圣道还很远,时间还是很远。这个「加行」是约因说的,「涅槃」是约果说的;当然因若远果也就是远,果若远因也是远。但是果和因对比起来因还是近一点,因为你有了因还不能即时得涅槃,到涅槃还有一段距离的,所以说是因近而果远,是这个意思的。这叫做「远」,这是二种「远」。

  子三、释(分二科) 丑一、时远(分二科) 寅一、征

  云何名为由时远故去涅槃远?

  这下面解释,前面是征。解释里面分二科,第一科解释「时远」。时远里面分二科,先是问。

  云何名为由时远故去涅槃远?这是征。下面第二科解释。

  寅二、释

  谓有如是补特伽罗,经多百生、或多千生、多百千生,然后方能值遇胜缘,得般涅槃。

  「谓有如是补特伽罗」,这样的人,「经多百生」,他要经过百生,一百、二百、三百、五百、六百、七百、八百、多百,很多的「百生」。「或多千生」,一千、二千、三千、五千、九千、多千,很多千。是「多百千生」这个加起来了,百千生,多百千生。「然后方能值遇胜缘得般涅槃」,而后经过这么长远的时间,他才能遇见殊胜的因缘,遇见佛法、遇见佛了,遇见佛及佛弟子,他才能够有因缘得涅槃。所以这叫做「时远」,也就是很长的时间才能得涅槃。这是解释时远,去涅槃远。

  现在解释加行远,分二科,第一科征。

  丑二、加行远(分二科) 寅一、征

  云何名为加行远故说名为远?

  这是问。底下第二科解释。解释分二科,第一科正显,第二科简非。

  寅二、释(分二科) 卯一、正显

  谓有如是补特伽罗,唯住种性而未趣入,不能速疾值遇胜缘、得般涅槃。彼于涅槃、未能发起胜加行故。

  「谓有如是补特伽罗,唯住种性而未趣入」,这个人他祇是有无漏的涅槃的善根而已,他还没有能够趣入到佛法里面还没有能来到佛法,就是对佛法还没有信心。「不能速疾值遇胜缘,得般涅槃」,祇是安住种性,对于佛法没有信戒闻舍慧的善根,那他不可能很快的遇见佛法因缘得般涅槃,这个事情不能的。「彼于涅槃,未能发起胜加行故」,说是这个人他对这个涅槃,就算是听闻了佛法,但是他还没能发动殊胜的四念处去努力地去修行,没有得到暖、顶、忍、世第一;「加行」就是暖、顶、忍、世第一。说这个人,这就叫做「加行远」。

  那么这表示他可能是在外凡位,就是在这个…,已经听闻佛法了,他也不能说是没有信戒闻舍慧,但是就是不是那么深刻。有信心、信心没有什么力量,戒、闻、舍、慧都是初初的这样子,所以他不能够发起奢摩他、毗钵奢那修学禅,他不能这样做。这是正显。

  卯二、简非

  由加行远、说名为远,不由时远。

  这是第二科简非。这个人「由加行远」,他还要一段时间才能发心坐禅,所以就叫做「远」;不是说他很长的时间去得涅槃叫「远」,不是这个意思。这里面的味道就是不像得涅槃那么远,就比得涅槃还近一点,是这个意思。【注:或许是为「不像『时远』那么远,就比『时远』还近一点,是这个意思」。】

  子四、结

  如是二种、总略为一,说名为远补特伽罗。

  这第四科结。前面的一个时远、一个加行远这二种合而为一,就叫做「远补特伽罗」。这可见这个《瑜伽师地论》说得很详细,这件事说得很详细的。

  癸十二、近(分四科) 子一、征

  云何名近补特伽罗?

  前面说远,这底下第十二科说「近」。分四科,第一科征,第二科标。

  子二、标

  谓有如是补特伽罗,由时近故、去涅槃近,或有复由加行近故,说名为近。

  这个补特伽罗不是远而是「近」,什么叫做「近」呢?就是距离得涅槃近,不是那么远。「或有复由加行近故,说名为近」,也叫做「近」。这是标。

  下面第三科解释,分二科。第一科解释时近,分三科,第一科征。

  子三、释(分二科) 丑一、时近(分三科) 寅一、征

  云何名为由时近故去涅槃近?

  这怎么讲这句话呢?下面第二科解释。解释分二科,第一科当得涅槃。

  寅二、释(分二科) 卯一、当得涅槃

  谓有如是补特伽罗住最后生、住最后有、住最后身,即由此身当得涅槃。

  「谓有如是补特伽罗住最后生」,说这个人安「住」在「最后生」。譬如说得初果的人,得初果他还有七生就得阿罗汉果,那么到第七生就是最后生。或者说是,得初果的人的这个身体那就是凡夫的最后生,只要一得初果就是圣人了所以那就叫做「最后生」,最后这一生。那么「住最后生」他就得涅槃了,那么这叫做「去涅槃近」。

  「住最后有」,「最后有」,或者是欲有、色有、无色有这三有,三有也可分为二十五有,都是有生死的境界。这个人一生一生的总是在有里面去得果报,现在这个人这个「有」是「最后有」,从这么以后就没有生死的境界了,所以这个「有」是「最后有」,「有」里面的最后叫「最后有」。

  「住最后身」,这个身体,久远劫来一个身体一个身体相续的,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相续到现在;现在这个身体是最后的身体了,以后再没有这个身体了,所以「住最后身」。

  「即由此身,当得涅槃」,即由此生、即由此有、即由此身得涅槃了所以叫做「去涅槃近」,这个「去涅槃近」是这样意思。就是他现在这一生就得涅槃了这叫做「去涅槃近」。这是解释当得涅槃。

  卯二、当得正断

  或即由此剎那无间,于烦恼断,当得作证。

  这是第二科「当得正断」。「或即由此剎那」,说这个修行人他这一剎那他还不是涅槃。他这一剎那、向前这一剎那不间断没有其他的间杂,对于这个「烦恼断」就「作证」了,就断烦恼就证悟真理了,那就是得涅槃了,那叫做「去涅槃近」。这样说「祇有一剎那」就到了涅槃了,这叫做「去涅槃近」。

  寅三、结

  如是名为:由时近故,去涅槃近。

  丑二、加行近(分二科) 寅一、征

  云何名为由加行近说名为近?

  这是第二科解释「加行近」。第一科征,第二科解释。

  寅二、释

  谓有如是补特伽罗,安住种性,亦已趣入。

  这个人他有无漏的善根涅槃的善根,法尔所得的善根在他那个阿赖耶识里面安住,这个人遇见佛法以后他就能够信戒闻舍慧的善根就栽培了,他对于佛法有深厚的信心就得了正知正见了,这叫做「趣入」,入到佛法里面来了,这样子这就叫做「加行近」,就是从这么以后就可以加行了。这是第二科解释。

  子四、结

  如是二种,总略为一,说名为近补特伽罗。

  说前面这「二种」,一个「时近」、一个「加行近」,「总略」把它合而「为一」,叫做「近补特伽罗」。

  癸十三、未成熟(分四科) 子一、征

  云何未成熟补特伽罗?

  现在第十三科「未成熟」。分四科,第一科征。第二科标。

  子二、标

  谓有如是补特伽罗,未能获得最后有身。

  这个补特伽罗他也有信戒闻舍慧的善根,也努力的用功修行但是没能获得最后有身;他不能说这一生得涅槃,还没到这个程度,那叫做「未成熟」。这「未成熟」是这样意思。这是标。下面第三科解释。

  子三、释

  谓住于此,能般涅槃,或能趣入正性离生。

  前面说「未能获得最后有身」,怎么叫做「最后有身」呢?「谓住于此」,住在这个身体里面就能入涅槃,这叫做「最后有身」。「或能趣入正性离生」就是得初果,得初果也是见到灭谛、见到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见到灭谛了就是「正性」。见到灭谛以后就远离了三恶道的这个果报,不会再堕落三恶道去所以叫「离生」。所以约果报说,约烦恼说就是断除这个见烦恼了,叫做「离生」。

  子四、结

  是名未成熟补特伽罗。

  说这个人「未能获得最后有身」,「是名未成熟补特伽罗」,他这个信进念定慧的善根还没有成熟。这个「未成熟」的相貌就是没成就最后有身,没到达最后有身的这个程度,没能趣入正性离生,这叫做「未成熟」。

  癸十四、已成熟(分四科) 子一、征

  云何已成熟补特伽罗?

  这第十四科,分四科,第一科征。

  怎么叫做他的善根已经成熟了呢?补特伽罗。下面第二科标。

  子二、标

  谓有如是补特伽罗,已能获得最后有身。

  就是这个身体可以得涅槃了,这就是已成熟,他的善根成熟了。

  下面第三科解释。

  子三、释

  谓住于此能般涅槃或能趣入正性离生。

  「谓住于此能般涅槃」,就在这个身体的时候可以入涅槃。「或能趣入正性离生」,或者能得初果,那也叫做「成熟」。

  子四、结

  是名已成熟补特伽罗。

  这是第十四科。下面第十五科「未清净」。分三科,第一科征。

  癸十五、未清净(分三科) 子一、征

  云何未清净补特伽罗?

  这是征。下面第二科解释。

  子二、释

  谓有如是补特伽罗、未生圣道,于圣道果烦恼离系、未能作证。

  「谓有如是补特伽罗未生圣道」,他还没有得到初果,这个苦、空、无常、无我的无漏的智慧没现前。「于圣道果烦恼离系,未能作证」,对于那个得圣道果的人烦恼不系缚他了,这种事情他没有成就,他没有断烦恼没有见到真理所以叫做「不清净」。说这个人虽然还是很用功的修行,但是还没得圣道不能算是清净,叫「未清净补特伽罗」。

  子三、结

  是名未清净补特伽罗。

  「是名未清净补特伽罗」。

  第十六科「已清净」。分二科,第一科征。

  癸十六、已清净(分二科) 子一、征

  云何已清净补特伽罗?

  这是征,下面第二科是「指」。

  子二、指

  谓与上相违,应知其相。

  「谓与上相违」与前面那个「未清净」是不同的、相违反的,那就是他已经得圣道了,也就是圣道现前了,「于圣道果烦恼离系已作证了」那就叫做「清净补特伽罗」。就是得初果以后到四果的阿罗汉,那就叫做「清净补特伽罗」。

  壬四、结(分二科) 癸一、标

  如是名为安住种性补特伽罗,所有差别。为度彼故,诸佛世尊出现于世。

  前面这一共是十六科,这叫做「安住种性的补特伽罗所有的差别」,这不同的相貌就是这样子。「为度彼故,诸佛世尊出现于世」,佛是度化这个有种性的人,出现世间说法教化他们的;没有种性的是不可能得圣道的,佛不是为他出现世间的。

  前面这是标。下面是解释。

  癸二、释

  谓若未趣入、令其趣入,若未成熟、令其成熟,若未清净、令其清净,转正*轮,制立学处。

  「谓若未趣入、令其趣入」,就是佛出现世间干什么事情呢?就是这个众生他有种性但是还没趣入到佛法里面来,那么佛就为他说法「令其趣入」,就是建立他的信戒闻舍慧的善根。「若未成熟」、令他成熟,能达到最后有这个时候。「若未清净、令其清净」就是得圣道了。「转正*轮,制立学处」,佛就是为这些人而「转正*轮」,为他说四谛*轮。「制立」这个「学处」,制立戒法令他开始修行。

  初瑜伽处趣入地品第二

  前面是〈种性地品〉,下面是〈趣入地品〉。

  己二、趣入地(分二科) 庚一、结前生后

  如是已说种性地,云何趣入地?

  这个声闻地一共分三大段,第一个种性地、第二个趣入地、第三个是出离地。这种性地这一大段说完了,现在怎么叫趣入地。

  这是第一科结前生后。第二科是标释差别,标释这个趣入的差别。分三科,第一科是总标。分二科,第一科是嗢柁南。

  庚二、标释差别(分三科) 辛一、总标(分二科) 壬一、嗢柁南

  嗢柁南曰:若略说一切,趣入地应知,谓自性安立,诸相数取趣。

  就是有这四个相貌。这是嗢柁南的标,下面是长行。

  壬二、长行

  谓若趣入自性,若趣入安立,若趣入者所有诸相、若已趣入补特伽罗。如是一切,总略为一,名趣入地。

  这是自性、安立、诸相、数取趣,这四个相貌,用这四个相貌来解释这个趣入地。这是总标。

  下面第二科别释,分四科。第一科先解释自性,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辛二、别释(分四科) 壬一、自性(分三科) 癸一、征

  云何趣入自性?

  这个趣入地,来到佛法里边来,他本身的相貌是什么样子呢?这个「自性」是不共于其他法,单独他有这种体相的叫做「自性」。这是征。

  下面第二科解释,分二科。第一科是辨相,说明他趣入的相貌,分二科。第一科是辨,又分三科。第一科唯趣入。

  癸二、释(分二科)     子一、辨相(分二科)

  丑一、辨(分三科)     寅一、唯趣入

  谓安住种性补特伽罗,本性成就涅槃种子。若于尔时有佛出世,生于中国,不生达须蔑戾车中,乃至广说,初得见佛及佛弟子,往诣承事,从彼闻法得初正信,受持净戒、摄受多闻、增长惠舍、调柔诸见。

  「谓安住种性补特伽罗,本性成就涅槃种子」这个人,安住种性这个补特伽罗他真是幸运,他的本性就是法尔的就成就了这涅槃的无漏种子,不需要努力他就有这个善根,这真是好。「若于尔时,有佛出世,生于中国」,若是在那个时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佛出现世间,「生于中国」那么这个有种性这个补特伽罗也生在佛出世这个地方。「不生达须蔑戾车中」,他不会生到那个边地、乐垢秽的种性中。「乃至广说,初得见佛、及佛弟子,往诣承事」,他能够有时间,把所有的这些尘劳的事情放下能到佛那儿去,到佛弟子那儿去,「承事」能为佛做事、为佛弟子做事情。「从彼闻法」,从佛及佛弟子听闻正法

  听闻正法呢「得初正信」,因为他有种子他有这个种性,所以听闻正法他就得到正信了,就是相信了苦集灭道这个道理。相信了以后,「受持净戒」,他就不敢做恶事,因为相信有善恶果报所以就受持清净的戒法,恶事不做。「摄受多闻」,「摄受」就是「积集」,积集多闻一直听佛说法,听一次再听一次、听一次再听一次就是「摄受」,就是增长智慧。「增长惠舍」,他有了智慧的时候,有了闻所成慧的时候他也就有一点慈悲心;感觉众生是苦,他能够「惠舍」,惠舍自己的财富救护这些贫苦的人,也能供养三宝。「调柔诸见」,知道自己有我见、我所见、有见、无见、常见、断见是错误的,自己认错了,就是用佛法来调柔来融解自己的邪知邪见。这个「调柔诸见」实在来说就是修了五停心了,开始修五停心修四念处了。

  那么这就叫做「趣入」,就是开始从凡夫地向圣人地方去了,向前进步了,这是叫做「趣入」,成就了信戒闻舍慧。

  现在第二科将成熟。

  寅二、将成熟

  从是已后,由此法受、由此因缘,身灭坏已、度此生已,获得六处异熟所摄殊胜诸根、能作长时转胜正信生起依止,亦能与彼受持净戒、摄受多闻、增长惠舍、调柔诸见、转上转胜、转复微妙、为所依止。复由如是转上转胜转复微妙信等诸法、更得其余殊胜异熟。由此异熟、复得其余随顺出世转胜善法。

  「从是已后」就是成就了信戒闻舍慧的善根之后,他这样子栽培了以后。「由此法受」,由于他秉受了这个信戒闻舍慧这样的正法,他这样信受奉行了叫做「法受」,这信戒闻舍慧这五种法他能领受奉行、信受奉行了。「由此因缘」,由于此信戒闻舍慧的因缘。「身灭坏已」,这个身体老病死结束了之后。「度此生已」,过了这一生以后,他就「获得六处异熟所摄殊胜诸根」,他就又得果报了,得到这个「六处异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果报,属于这六处范围内的「殊胜的诸根」,就是特别强盛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就比前一生更殊胜了。「能作长时转胜正信生起依止」,他前一生听佛说法得到信心,那信心还不是十分的强,但是那个信心「能作长时」的相信佛法,「转胜」又进一步成就了殊胜的「正信」生起的依止,那个正信生起以前一生得到的正信为依止,依止前一生的正信第二生就成就了更殊胜的正信,这个殊胜正信的生起以前一生的信心为依止的。

  「亦能与彼受持净戒」,你前一生你在佛边受了戒,就给后一生「亦能与彼」后一生受持净戒作依止。「摄受多闻」,你前一生在佛边多闻佛法了,为后一生「摄受多闻」作依止。「增长惠舍」,你前一生欢喜布施供养三宝,也为后一生「增长惠舍」的一个依止。「调柔诸见」,前一生你相信了佛法,用佛法的智慧来化解自己的这些我、我所见,那么后一生这个「调柔诸见」以前一生「调柔诸见」作依止。「转上转胜,转复微妙,为所依止」,你前一生得到信戒闻舍慧了所以后一生又得到信戒闻舍慧,但是后一生的信戒闻舍慧比前一生就进步了叫「转上」。「转胜」就是后一生得到的信戒闻舍慧胜过前一生的信戒闻舍慧的。「转复微妙」,后一生、后一生、再后一生你的信戒闻舍慧更殊胜、更微妙、更好了,这是「转复微妙」。「为所依止」,总是前一生为后一生的依止,展转的作依止,这样子。

  「复由如是转上转胜、转复微妙信等诸法,更得其余殊胜异熟」,又得后一生、后一生的殊胜的眼耳鼻舌身意的果报,就又得到殊胜的果报了,展转的殊胜。「由此异熟,复得其余随顺出世转胜善法」;「由此异熟」,由于你前生的善根,前一生、前一生、后一生、后一生,所以你的果报,「由此异熟」由你现在得到的果报,「复得其余随顺出世转胜善法」所以又得到这一生你得到的这个眼耳鼻舌身意「随顺出世间转胜的善法」,更殊胜的善法。你这一生得到的眼耳鼻舌身意就是顺于圣道,顺于出世间的善根的成就、善根的学习,顺于后一生顺于圣道的修习,无论怎么苦他不在乎。这个眼耳鼻舌身意不会常常有病,就是有病也不障碍你也不用告假,他还是照样可以修行。这是什么呢?他就是「顺」,「于后后生转转胜进」、「随顺出世转胜善法」。

  寅三、已成熟

  如是展转,互为依因,互与势力,于后后生转转胜进,乃至获得最后有身。谓住于此,得般涅槃,或能趣入正性离生。

  这底下第三科是已成熟,前面是将成熟。

  这个画家画出来的画也很好看,但是把这阿罗汉画出来的很苦恼的样子,是不对的。从这上看那就是大福德人,都是大福德人。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阿那律尊者、须菩提尊者,这大阿罗汉都是大福德人。你从这一段文上看,他若得圣道的时候有多少生的栽培啊!他的福德还是小的呀?都是大福德境界!所以不应该。我看那个王揖庭、上海的王揖庭是信佛的大居士,他画那个仙人画得很圆满,画阿罗汉画一个……画一个丑样。我一看,这事不合道理呀!这《法华经》上说的那是对于这个三大阿僧祇劫的大菩萨,无量的福德资粮无量的智慧资粮对比,阿罗汉的资粮当然没有菩萨那么圆满,所以在〈譬喻品〉上有一些话贬斥声闻人。但是实在来说他还是大福德人,你不应该画个丑样不应该那样子的。

  前面是将成熟,下面第三科是已成熟。

  「如是展转互为依因、互与势力」,像前面前一生为后一生的因缘,后一生又为后一生的因缘,是「展转」地「互为依因」,就是我为你的依因,你为我的依因,前一生为后一生的依因,后一生又为后一生的因,展转的为因缘。「互与势力」,就是前一生为因,实在来说就是给后一生的力量,力量逐渐地加强了。「于后后生转转胜进」,后一生又后一生展转地向前进步。「乃至获得最后有身」,乃至到这个时候得到「最后有身」,这是最后一身了,「凡夫」这是最后了,再进一步就不是凡夫了,所以这个是最后有身。「谓住于此,得般涅槃」,这个「最后有身」就是这样意思,就是住在这个身体的时候他若再努力的修行就得涅槃了,这叫「最后有身」。「或能趣入正性离生」,这样也是最后有身,就是得初果了,这叫做「已成熟」。

  这个地方就是分成三段,第一个是唯趣入,第二个是将成熟,第三科已成熟,分这三科。

  丑二、结

  是名趣入。

  这是把这一段文结束了。

  子二、释名(分三科) 丑一、征

  何以故?

  这是第二科释名,解释这个名字。前面是辨相,辨这个趣入的相貌,分这么三段。现在第二科解释趣入这句话,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何以故」?什么原因是这样子呢?这是征。下面第二科解释。

  丑二、释

  若道、若路、若正行迹,能得涅槃、能趣涅槃。彼于尔时,能升、能入、能正行履,渐次趣向,至极究竟。

  「若道、若路、若正行迹,能得涅槃、能趣涅槃」。这「若道」道路,我们本来说是道和路这二个字合起来说这个「道路」,现在这把它分开了。这「道」也好「路」也好,也就是人在那上走路的地方叫做「行迹」。其实他自己就解释了,怎么叫做「道」呢?「能得涅槃」的名之为「道」,能得涅槃的就是三十七道品。「能趣涅槃」,能向前进那叫做「路」,是这样意思。或者说得初果之前有七方便;七方便就是五停心、别相念、总相念这是三个,加上暖、顶、忍、世第一加上这四个就是七个。这七个叫做「道」,等到得了初果以后修三十七品叫做「路」,这么讲也可以。这个「能得涅槃」的这个「道」,「能趣涅槃」的叫做「路」。

  「彼于尔时能升、能入」,说那个修行人在那个时候走这个道路的时候,他就能够向上升、能高升;就是由凡位入圣位、由圣位由初果升到二果、二果、三果、四果这是「能升」,「能入」、能入涅槃,到最后能入涅槃。「能正行履」,「能正行履」就是解释这个「若正行迹」这个地方。你修学八正道叫做「正行」,这个正行就是「迹」,就是你所履的迹,就是一切圣人、过去一切圣人所已经走过的道路,你现在也应该这样走,就是你要「正行迹」,就是「能正行履」。「渐次趣向,至极究竟」,这个开始趣入、将成熟、已成熟、乃至初果、二果、三果至四果,是渐次地向前进。「至极究竟」到最后究竟圆满了,就是得了涅槃了。

  丑三、结

  是故说此名已趣入。

  这是第三科结束了。这已趣入就是这么讲,就是这个意思。

  癸三、结

  如是名为趣入自性。

  这趣入地分四科,第一科就是解释这个「自性」。这个「趣入的自性」就是这样意思。「如是名为趣入自性」。

  《披寻记》七八一页:

  由此法受由此因缘等者:此中法受,谓得正信乃至调柔诸见,于现法中见彼功德心正执受安置成立,故名法受,是即最初趣入。此复能感后世殊胜异熟,故名因缘。言殊胜异熟者:谓即六处异熟所摄殊胜诸根。此与信等诸法展转为依,后后胜进,乃至获得最后有身,是即趣入究竟。如文易知。

  「由此法受由此因缘等者:此中法受,谓得正信乃至调柔诸见」,就是信戒闻舍慧这个五法。「于现法中见彼功德」,这个修行人这个佛教徒他就是现在,「现法」就是现在他就感觉到佛法有这种功德,他也就这样做。「心正执受」,他也就是信受奉行「我决定要做到,我要信戒闻舍慧这五种功德,我要把它成就了他」,叫「执受」。「安置成立」,这信戒闻舍慧安置在我的心里面叫他建立起来。「故名叫法受」,「是即最初趣入」。「此复能感后世殊胜的异熟」,就是果报,「故名叫因缘」。所以前一生的信戒闻舍慧是后一生果报的因缘。

  「言殊胜异熟者:谓即六处异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处「所摄的殊胜诸根」。「此与信等诸法展转为依」,就是信戒闻舍慧的因得到现在的眼耳鼻舌身意,现在的眼耳鼻舌身意又成就信戒闻舍慧,就是展转为依。「后后胜进」,总是后来后来一直地向前进超过以前了。「乃至获得最后有身,是即趣入究竟,如文易知」。

  这是第一科「趣入的自性」说完了。现在第二科叫做「安立」。这个「安立」是什么意思呢?「安立」是「安立名言」,这个名言是安立的。那名言是干什么呢?就是解释前面这个自性的,就是再假借名言来解释这个「自性」的相貌,就是更详细地解释。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壬二、安立(分三科) 癸一、征

  云何建立趣入?

  怎样来建立趣入圣道的这件事呢?这是征。

  下面第二科解释。解释分二科,第一科是别辨相,又分两科。第一科是种类,又分二科。第一科是列释,先列。

  癸二、释(分二科) 子一、别辨相(分二科) 丑一、种类(分二科)

  寅一、列释(分二科) 卯一、列

  谓或有种性或有趣入、或有将成熟、或有已成熟,或有唯趣、入非将成熟、非已成熟,或有亦趣入、亦将成熟、非已成熟,或有亦趣入、亦已成熟、非将成熟,或有非趣入、非将成熟、非已成熟。

  「谓或有种性,或有趣入」,这个「类」有这么多的类别。或者这个人只是有种性而已。或者这个人不但有种性而又能趣入到圣道,他有信戒闻舍慧了。「或有将成熟、或有已成熟」的不同。「或有唯趣入,非将成熟、非已成熟」的不同。「或有亦趣入,亦将成熟、非已成熟」的不同。「或有亦趣入,亦已成熟、非将成熟」的不同。「或有非趣入,非将成熟、非已成熟」那只是住种性了。这是列出来。

  下面再解释,分二科,第一科约法相辨,就是约所成就的功德来说。第二科就是约人来说,人法相对。分四科,第一科是有种性。

  卯二、释(分二科) 辰一、约法相辨(分四科) 巳一、有种性

  云何有种性?谓如前说。

  「云何有种性?」怎么叫做这个众生他有涅槃的种性呢?他的阿赖耶识里面有无漏的善根呢?「谓如前说」,像前面说过了。

  《披寻记》七八一页:

  云何有种性谓如前说者:此如前说唯住种性而未趣入,亦未出离补特伽罗应知。唯有趣入堪能性故,名有种性。

  这加以解释。「唯有趣入堪能性故」,他现在没有趣入,但是有趣入的堪能有这种能力,这叫做「有种性」。我们说:「他若没有这个种性,怎么栽培他也不会成功的。」这句话说错了,不要这么说。就是,有种性的人若没有那么多的障碍,他遇见佛法他就能相信就有信戒闻舍慧的善根栽培了是很容易地,很容易对佛法有信心的那就表示「有种性」。不是说是我对佛法有信心但是很久也没得圣道,那是无种性吧?不是,不是这个意思。所以「怎么栽培也不能成就,哎呀!那么我没有种性吧?」那就是讲错了,不是这个意思。

  巳二、有趣入(分三科) 午一、征

  云何有趣入?

  前面是有种性。现在解释有趣入,分三科,第一科征。

  怎么叫做有趣入呢?

  午二、释

  谓住种性补特伽罗、最初获得昔所未得、于诸如来正觉正说法毗柰耶所有正信,受持净戒,摄受多闻。增长惠舍,调柔诸见。

  「谓住种性补特伽罗,最初获得昔所未得」以前没得过。「于诸如来正觉正说法毗奈耶」,他是法界等流叫做「正说」,所说的法、所说的律。以前对佛法没有过的正信现在有了,他建立了正信。「受持净戒」,还能进一步的受持净戒,还能「摄受多闻」,还能「增长惠舍」,还能「调柔诸见」。

  午三、结

  是名趣入。

  「是名」叫做「趣入」。

  这个地方再明白一点说,就是得到正知正见了;当然不是初果,还不是圣人。得到正知正见了,这叫做「趣入」。

  《披寻记》七八一页:

  云何有趣入等者:信等诸法,名为趣入。自性成就此故,名有趣入。

  「云何有趣入等者:信等诸法名为趣入」,你具足了信戒闻舍慧那就叫做「趣入」。「自性成就此故,名有趣入」,就是你的心,在你的心上能成就了信戒闻舍慧,那就叫做「趣入」,就是入到佛法里面来了。

  这是第二科。现在第三科将成熟,分三科,第一科征。

  巳三、将成熟(分三科) 午一、征

  云何将成熟?

  怎么叫做将成熟呢?

  午二、释

  谓即如是已得趣入补特伽罗,除所获得最后有身,谓住于此、得般涅槃,或能趣入正性离生。从趣入后,于后后生修集诸根、转上转胜,转复微妙。

  「谓即如是已得趣入补特伽罗,除所获得最后有身」,这个已经趣入的这个补特伽罗他也时时地栽培自己,栽培自己可是这个时候,「除所获得最后有身」,这个「所获得最后有身」不在内,这个除掉,除掉这个。「谓住于此得般涅槃」叫最后有身。「或能趣入正性离生」也叫最后有身。

  「从趣入后,于后后生修集诸根」,从你开始在佛法里面建立了信戒闻舍慧以后就叫做「趣入后」。「于后后生」,后生又后生、后生又后生,「修集诸根」,不断地努力栽培自己的信戒闻舍慧,也就是信进念定慧这些善根,「转上转胜、转复微妙」。

  午三、结

  是名将成熟。

  「是名」叫作「将成熟」,这个「将成熟」就这么讲。这就是把那个最后有身不在内,这叫做将要成熟了。是第三科结。

  《披寻记》七八一页:

  于后后生修集诸根等者:此中诸根,谓信等法,如下说有上中下品三善根故。从趣入后,或经一生,或二或多展转胜进,是名转上转胜。若已获得最后有身,是名转复微妙。

  那就是已成熟了。

  这第四科叫已成熟,分三科,第一科征。

  巳四、已成熟(分三科) 午一、征

  云何已成熟?

  云何叫做已成熟呢?

  午二、释

  谓所获得最后有身。若住于此,得般涅槃。或能趣入,正性离生。

  午三、结

  是名已成熟。

  这叫做已成熟。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