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论书。简称《瑜伽论》。瑜伽师地,意即瑜伽师修行所要经历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称《十七地论》。相传为弥勒菩萨口述,无著记录。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详情]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三(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三(2)

  未二、辨随应(分二科) 申一、应策发(分二科) 酉一、作意策发

  若于其眼所识色中、应策眼根,及于其耳鼻舌身意所识法中、应策意根;即便于彼作意策发,如是策发、令不杂染。

  在「广辨二相」这一科里边分三科,第一科「总举」,第二科「随释」,现在是第三科「结义」。「结义」这里边分二科,第一科「辨差别」,辨这个「防护诸根」和「修行律仪」的差别。现在是第二科「辨随应」就是随其所应,分二科,第一科是「应策发」。

  「若于其眼所识色中」,假设这位修行人他遇见这样的境界,就是眼所了别的色的境界里边,这个境界能帮助你心清净,那你就应该「策眼根」,就是警策你自己的眼根去观察这个色。「及于其耳」,这耳所听的声音里边,这个声音能帮助你心清净,那你就策你的耳根,警策你的耳根去听这个声音、去观察这个声音。「鼻舌身意」,这个意所识法里边能帮助你心清净的,你就「应策意根」,那就鞭策你这个意根去观察这个法。「即便于彼作意策发」,因为你所接触的色声香味触法能帮助你心清净,你「便于彼」 于彼境界「作意策发」,这个「作意」就是你主动的警觉你的心,去发动你的这个眼耳鼻舌身意去观察这色声香味触法的。「如是策发,令不杂染」,这样的发动你的心,其中一个原则就是,不是染污的事情、令你心清净,你就应该这样做。

  这是第一科「作意策发」,下面第二科「结名防护」。

  酉二、结名防护

  由是因缘于此杂染防护眼根,广说乃至防护意根,如是名为防护眼根、广说乃至防护意根。

  「由是因缘于此杂染防护眼根」,就由于你能够策发你的眼耳鼻舌身意,由于这样的原因,「于此杂染」的境界你能够防护,防止这个杂染的染污你,能保护你的眼根的清净,保护你耳根,「广说乃至防护意根」的清净,「如是名为防护眼根,广说乃至防护意根」,这叫做防护。

  申二、不应策发(分二科) 酉一、遍不策发

  若于其眼所识色中、不应策发所有眼根,及于其耳鼻舌身意所识法中、不应策发所有意根,即便于彼偏一切种而不策发。不策发故令不杂染。

  这是第二科「不应策发」,前面是应该策发,现在是第二科不应该策发。分二科,第一科是「遍不策发」,普遍的你不要去发动。

  「若于其眼所识色中」,若是对于你的眼根所了别的色,不能令你心清净叫你心里面染污了,这个时候「不应策发所有眼根」,你就不要发动你的眼根去观察那个色,是这个意思。「及于其耳鼻舌身意所识法中,不应策发所有意根」,就是那个境界令你心染污,你就不要发动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去观察那个境界。「即便于彼遍一切种而不策发」,你这个时候「即便」,你立刻地应该与所有的境界、各式各样的境界「一切种」,只要是令你心不清净,你就不要发动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去同它接触。「不策发故,令不杂染」,你这个眼耳鼻舌身意在你的智慧的控制之下去做什么什么…活动,就是这样意思。因为你现在知道那个境界令心染污,你就「不策发」,不发动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同它接触,使令你的心不杂染、不染污。

  酉二、结修律仪

  由是因缘,于此杂染修根律仪。如是名为能正修行眼根律仪、广说乃至能正修行意根律仪。

  这是第二科「结修律仪」。由于你自己控制你的眼耳鼻舌身意了,所以对这杂染法就防止住了,使令你这个心、使令你的眼耳鼻舌身意都合乎律仪。「如是名为能正修行眼根的律仪,广说乃至能正修行意根的律仪」。

  这是这一科的大意。这个《披寻记》你们自己读一读好了。

  卯二、出二略义(分二科) 辰一、结前生后

  如是应知已广分别根律仪相,云何当知此中略义?

  这是第二科「出略义」。「根律仪」这一科分三科,第一科是「广分别相」,这一大科讲完了。现在是第二科「出二略义」,出这二相的要义,就是「防护诸根」、「修行律仪」这两个修行方法的要义。分二科,第一科是「结前生后」。

  「如是应知已广分别根律仪相」,前面这一大段,你要知道已经详细的解释了「根律仪相」解释完了。「云何当知此中略义?」这一句话是「生后」,前面是「结前」,说的文很多,下边再把它的要义再把它提出来,这个要义怎么知道呢?

  辰二、略辨二种(分二科) 巳一、第一略义(分二科) 午一、总标

  此略义者:谓若能防护、若所防护、若从防护、若如防护、若正防护,如是一切总略为一,名根律仪。

  这是第二科「略辨二种」,分二科,有二种说法,第一个「第一略义」分二科,第一科「总标」。

  「此略义者」,这根律仪相里面的要义是什么呢?就是「若能防护、若所防护、若从防护、若如防护、若正防护」这是五样,「如是一切总略为一」,名字叫做「根律仪」,这就是它的要义。这是标出来要义。

  下边第二科「别释」分五科,第一科先解释「能防护」,先是「征」。

  午二、别释(分五科) 未一、能防护(分二科) 申一、征

  今于此中谁能防护?

  「今于此中能能防护」呢?那一法是属于能防护的?这是「征」。

  下面第二科解释,就是回答。

  申二、释

  谓防守正念,及所修习常委正念,是能防护。

  就前面说的,从闻思修得来的「正念」这是「能防护」。这个「所修习」的这个「常委正念」,这是能防护的。

  这是第一科。下面第二科「所防护」分二科,第一科是「征」。

  未二、所防护(分二科) 申一、征

  何所防护?

  什么是所保护的呢?这是「征」。下面第二科解「释」。

  申二、释

  谓防护眼根,防护耳鼻舌身意根,是所防护。

  你的六根是你所保护的,就是你的「正念」、「常委正念」所保护的。

  未三、从防护(分二科) 申一、征

  从何防护?

  这是第三科,解释这个「从防护」,分二科,第一科「征」。

  「从何防护」?从什么地方来保护它呢?

  申三、释

  谓从可爱不可爱色,广说乃至从其可爱不可爱法,而正防护。

  这就叫做「从防护」。「谓从可爱不可爱色」,就是我们无始劫来这凡夫的分别心的习惯,就是在色上分别是可爱的、不可爱的,你心里这样动念分别的时候,要从这个地方开始防护你自己。「广说乃至从其可爱不可爱法」,就是可爱不可爱的声、香、味、触、法,「而正防护」,就是从这里,你要依据佛陀所说的这个法语,这个「正念」、「常委正念」去防护它,就是把这些可爱不可爱的这个虚妄分别要停下来。

  未四、如防护(分二科) 申一、征

  如何防护?

  这第四科「如防护」,分二科,第一科「征」。

  「如何防护?」这防护怎么样防护法呢?前面说是用正念防护,现在说这个「正念」怎么来防护你的六根呢?

  申二、释

  谓不取相不取随好。若依是处发生种种恶不善法、令心流漏,即于此处修行律仪。防守根故名修律仪,如是防护。

  「谓不取相不取随好」,就是这样防护;不要执着那个相,不要做种种虚妄分别,就是这样防护。

  「若依是处发生种种恶不善法令心流漏,即于此处修行律仪。防守根故名修律仪,如是防护」。「若依是处」,若是我们这一念心遇见这样的境界的时候,就是「依是处」,「发生种种恶不善法」各式各样的有过失的、有罪过的分别心,不要说有什么行动,你心在动的时候就不对了、就不应该了。就是时时的要注意自己的一念心,这个心遇见这个境界,我的心的分别是对?是不对?立刻的要认识。如果这个染污心起来了,我这个瞋心动了,自己还不知道是不对,随这个瞋心去活动了,那就是太懈怠了。所有的贪瞋痴这些虚妄分别都是「种种恶不善法」,「令心流漏」,这个贪瞋痴这些都是心所法,心所法一动、你这个无记的识也随着它就动,动乱,心王随着心所就动乱,叫做「流漏」。「即于此处修行律仪」,你修行律仪在什么地方修行?就在自己这心若一动,就在这儿开始要修行的时候,在这里开始修行。

  「防守根故」、就保护,「防」者、是停止一切虚妄分别,守护自己的六根的清净,故「名修律仪」,这就叫做「修律仪」,这就是这样意思。「如是防护」,怎么样防护?就是这样防护,保护自己。

  未五、正防护(分二科) 申一、征

  何者正防护?

  这是第五科,怎么叫做「正防护」?分二科,第一科「征」。

  怎么叫做正防护呢?第二科就是解释。

  申二、释

  谓由正念防护于意,行平等位,是名正防护。

  「谓由正念防护于意,行平等位」。「谓」,就是说你这个修行人时时地不忘掉了你的正念,用正念来保护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当然前五根是听你的意根的招呼的,意根为主,所以「正念防护」你的意根。「行平等位」,就在这个平等位的境界上活动,不要在那个不平等的境界上活动,是这样意思。「是名正防护」,这叫做正防护。

  这是第一义,这个要义分二个解释,这是第一义解释完了。下面「第二略义」分二科,第一科「总标」。

  巳二、第二略义(分二科) 午一、总标

  又略义者:谓若防护方便、若所防护事、若正防护,如是一切总略为一,名根律仪。

  「又略义者」,又有一个一种解释它的要义的,什么呢?「谓若防护方便、若所防护事、若正防护」。前面是分五段,这里分三段。「如是一切总略为一」,合而为一,就叫做「根律仪」。这是总标。

  下边是第二科解释分三科,第一科是「防护方便」,先解释什么叫做「防护的方便」?分三科,第一科「征」。

  午二、别释(分三科) 未一、防护方便(分三科) 申一、征

  此中云何防护方便?

  这里面说这个防护的方法,什么是防护的方法?是这意思。这是征。下面解释。

  申二、释

  谓防守正念常委正念,眼见色已不取其相、不取随好,广说乃至意知法已不取其相、不取随好。若依是处发生种种恶不善法令心流漏,即于是处修行律仪。防守根故,名修律仪。

  「谓防守正念常委正念」,就是用「正念」来保护你的心,用「常委正念」来保护你的心。怎么保护呢?正念怎么保护你的心呢?就是「眼见色已不取其相、不取随好,广说乃至意知法已不取其相、不取随好」,不执着;这个「不取其相」这个「取」就是不执着。我们的心的活动的次第,先是执着这件事是真实的,然后在真实上分别是好的、是不好的、是可爱的、是不可爱的、是对我们有利益的、是有损害的,就是各式各样的分别。现在你用正念来保护自己的时候,心一开始就是不要执着,这个修行倒是很简要、很重要的,也可以说是一个要诀;就是你一开始不要认为都是真的,不要这样执着。「不取随好」,不要执着各式各样的分别去分别去。

  「若依是处发生种种恶不善法令心流漏,即于是处修行律仪」,就在这里立刻的你自己用这个正念要下命令,所有的虚妄分别都停下来,这个意思「修行律仪」。「防守根故,名修律仪」。

  申三、结

  如是名为防护方便。

  这防护的方法就是这样子。

  未二、所防护事(分三科)  申一、征

  云何名为所防护事?

  这第二科,这是「征」。

  申二、释

  所谓眼色、乃至意法。

  这就是所防护的事。

  申三、结

  如是名为所防护事。

  这是「结」束这一段。

  未三、正防护(分三科) 申一、征

  此中云何名正防护?

  这是第三科,先「征」,下面第二科解「释」。

  申二、释

  谓如说言:由其正念防护于意、行平等位。

  申三、结

  名正防护。

  这叫做「正防护」。

  这是用这三科,把前面那五段合成三段,这叫做第二个要义。

  卯三、辨二所摄(分五科) 辰一、标

  又根律仪略有二种。

  这是第三科「辨二所摄」,前面「出略义」解释完了,现在第三科辨二所摄。先是「标」。

  「又根律仪」里面「略有二种」,那二种呢?

  辰二、列

  一者、思择力所摄,二者、修习力所摄。

  就有这么二种不同。把前面那一大段文合成五种,然后又合成三种,现在又合成二种,是这样意思。

  下边第三科解释分成二段,第一义又分成二科,第一科解释「思择力所摄」。

  辰三、释(分二科) 巳一、第一义(分二科) 午一、思择力所摄

  思择力所摄根律仪者:谓于境界深见过患,不能于此所有过患除遣断灭。

  「思择力所摄根律仪者:谓于境界深见过患」,就是你静坐的时候、或者你径行的时候,你心里面先有正念,正念里面有正智,就是对于这个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眼识耳识…乃至意识,这些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一切法里面「深见过患」,你就是思择,就是思惟观察叫「思择」,观察这些有漏法都是有过患的,你要思惟都是有过患的、有过失、有灾患、有苦恼。

  「不能于此所有过患除遣断灭」,这个思择力的这个能力只限于此,只是能够思惟这一切法,我这个臭皮囊有很多的过患,思惟这件事,它的能力就到此为止。「不能于此所有过患除遣断灭」,把这些过患把它消灭排遣出去,把它断灭了它;不行,这个思择力没有这个力量,没有这个本事。

  这是说思择力。下面第二科是「修习力所摄」。

  午二、修习力所摄

  修习力所摄根律仪者:谓于境界深见过患,亦能于此所有过患除遣断灭。

  这个「修习力」那比「思择力」的力量大了,因为「思择力」是闻思的智慧,闻所成慧、思所成慧的力量,这个「修习力」里面有奢摩他就有定力了,在定里边去思惟观察,这叫做「修习力」,所以你达到了修习力的时候,你这个时候这个根律仪不同于思择力所摄的根律仪了,是不同了。

  「谓于境界深见过患」,就是你这个修习力的这个智慧,这个正念的智慧的力量对于这一切有漏法的境界,深深的知道都是有过患的。说是做恶事、烦恼是有过患,其实你作善事也是有过患,乃至你修不动业、修禅定也是有过患;总而言之有漏法都有过患。「亦能于此所有过患除遣断灭」,它还有进一步的作用,就是「于此所有」的「过患」能「除遣」、能「断灭」它,能把它排遣出去叫它不活动,叫它永久的也不活动了,有这个力量。

  这是这个「思择力」和这个「修习力」的差别。这是第一义的解释完了。

  下边第二科是「第二义」分二科,第一科也是解释这「思择力所摄」。

  巳二、第二义(分二科) 午一、思择力所摄

  又由思择力所摄根律仪故,于所缘境令烦恼缠不复生起、不复现前;而于依附所依随眠,不能断除、不能永拔。

  这底下又比前面那个解释详细了一点。「又由」于这个修行人他是肯努力的学习佛法,就是闻所成慧,闻所成慧之后又能思惟,你到这个时候,你的眼耳鼻舌身意上的律仪的程度到了什么程度呢?就是「于所缘境令烦恼缠不复生起」,就是你在眼耳鼻舌身意接触色声香味触法的时候,你有力量使令这个烦恼的活动不现起,你有这个力量,「不复生起」。「不复现前」,不会再现前了;这可以分二个解释;就是你不入定,你不静坐的时候,你的眼耳鼻舌身意面对色声香味触的时候,这个烦恼不活动,不活动叫做「不复生起」。这个「不现前」呢,我不到这个色声香味触的境界里面去,我自己到清净的地方,这些杂染也不现前,叫做「不复现前」,就是有点差别的。

  「而于依附所依随眠,不能断除、不能永拔」,那么他也有不足的地方,「而于依附所依随眠」,就是无始劫来这个烦恼不断的熏习,熏成了烦恼的种子,这个种子在你的身心里面依附在那里,就是阿赖耶识了。阿赖耶识是所依附的,这个随眠是能依附的,所以「而于依附」。这个「所依随眠」,这个现行以随眠为所依,「随眠」为烦恼现行的依止处,所以这个「随眠」它对阿赖耶识说它是「能依」,但是对现行来说它是「所依」,它同于能所的。说是你这位修行人,你这个思择力能达到这么程度使令烦恼不动,但是对于这个随眠「不能除断」,你还不能够使令它灭掉,不能灭掉的。「不能断除、不能永拔」,不能够永久的使令它不动,暂时的不动是可以,因为你没有断种子,种子有的时候还会动,就是烦恼还会现行的。

  现在这位修行人就是只能够调伏烦恼的活动叫它不动,烦恼的种子还是不能断除,还不能永拔。这是解释这个思择力所摄。

  午二、修习力所摄

  由修习力所摄根律仪故,于所缘境烦恼随眠不复生起、不复现前。一切时分依附所依所有随眠,亦能断除、亦能永拔。

  这是第二科「修习力所摄」。由于你进一步修奢摩他使令心里面寂静住,由欲界定到未到地定,由未到地定进步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你在定里边修毗钵舍那观,你就有了「修习」的「力」量了,这个时候你就成就了「根律仪」。

  这「根律仪」是什么样子呢?「于所缘境烦恼随眠不复生起」,就是你心就是不入定了,你面对色声香味触的时候烦恼不活动了,烦恼种子不动。「于所缘境」,你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缘色、声、香、味、触的境界的时候,不但是烦恼不动、烦恼的随眠也不动,不复能生起。「不复现前」,不会再活动了,不是暂时的、永久的不动了。

  「一切时分依附所依所有随眠,亦能断除、亦能永拔」,这个修所成慧是这样子。这个修所成慧就是毗钵舍那,毗钵舍那在这个…当然我们读这个般若经读《金刚般若经》、读《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这都不但是断烦恼现行、也是能断烦恼的。但是我们就这么一讲也还不太明白,在《显扬圣教论》上,无著菩萨说出一句话来:「你要深入诸法实相,才能断烦恼种子」,这句话是明白了。就是你只是在表面上去分别思惟,力量不够;非要是观诸法实相,才能断烦恼。所以这就非要有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不可,你非要去学习这个般若无相法门不可了。所以这修所成慧它这里边就是有这个力量,它深入的观诸法实相,也就是观这无我的道理。你只是修不净观、能调伏烦恼的活动,不能断烦恼。你要修无常观、修无我观才能断烦恼的。这个无我观就是包括观诸法实相都在内了的,人无我、法无我都是一样的道理,所以这修所成慧的可贵,可贵的地方在这里,它能断烦恼种子,「亦能永拔」。

  辰四、结

  如是思择力所摄根律仪、修习力所摄根律仪,有此差别、有此意趣、有此殊异。

  这下面第四科就把这个「辨二所摄」,它一共分五科;第一科「标」、第二科「列」、第三科「释」、现在第四科「结」。

  前面这个「思择力所摄的根律仪」,只是认识了烦恼的过患、深见过患,调伏烦恼的现行。这个「修习力所摄的根律仪」,不但是调伏烦恼而且能断烦恼种子,就是它们有这样的「差别」,有这差别。「有此意趣」就是,修行的次第,要先是思择力所摄的根律仪然后进步到修习力的根律仪,这有这样的意思。你说:修习力所摄的根律仪力量是那么大;那我不要去学这个思择力所摄根律仪,我直接去学这个修习力所摄的根律仪;不可以,还是不行的。你一定要经过思择力然后进步到修习力,这样子才可以,还有这个意思的。「有此殊异」,这是有这么多的差别。

  辰五、简

  当知此中思择力所摄根律仪是资粮道所摄,修习力所摄根律仪当知堕在离欲地摄。

  「当知此中思择力所摄根律仪是资粮道所摄」,「资粮道所摄」就是外凡位,外凡位,就是在准备的阶段这个时候。「修习力所摄根律仪当知堕在离欲地摄」,就是得到了禅定了。这可见这个「离欲地」那超过了欲界定、超过了未到地定,到了色界定了那才是「离欲地」。在这个「离欲地」里边修毗钵舍那,这叫「修习力所摄根律仪」。

  《披寻记》八一五页:

  有此差别等者:前说初义后义二门差别,名此差别。为欲除遣断灭变吐而修律仪,名此意趣。即彼二力所摄无能有能,名此殊异。

  「有此差别等者:前说初义后义」,这是有两个义,有第一义、还有第二义。「辨二所摄」,这叫做差别,「名此差别」。「为欲除遣断灭变吐而修律仪」,名叫做「意趣」,这「意趣」这么讲。这个「除遣」就是这个现行,除遣这个现行。「断灭」使令这现行不相续了,「断灭」。「变吐」就把种子灭除了,「变吐而修律仪」。「即彼二力所摄无能有能,名此殊异」,就是这个「思择力」和「修习力」所摄的「无能有能」,就是修习力「能」断种子,思择力「不能」断种子,这叫作「殊异」,这么解释。

  寅三、于食知量(分四科) 卯一、征

  云何名为于食知量?

  这「二道资粮」一共是分十一科,这十一科前面第一科是「戒律仪」、律仪戒,第二科是「根律仪」。现在第三科「于食知量」分四科,第一科是「征」。

  怎么叫做「于食知量」呢?这是「征」。

  下面第二科「标」。

  卯二、标

  谓如有一,由正思择食于所食,不为倡荡、不为憍逸、不为饰好、不为端严,乃至广说。

  这底下标出来,第三科解释。

  这个「标」就是,这个修行人吃饭的时候,不是说拿过来就吃、不是那么意思。你心里面要有正念观察思惟的,然后再吃所吃的东西。你的目的,吃饭的目的不是为了「倡荡」,也不是为了「憍逸」,也不是为了「饰好」,也不是为了「端严」,「乃至广说」,这叫做「于食知量」。

  《披寻记》八一六页:

  乃至广说者:如前已说然食所食,为身安住,为暂支持,为除饥渴,为摄梵行,为断故受,为令新受当不更生,为当存养、力乐、无罪、安隐而住,即此广说应知。

  「乃至广说者:如前已说」,前面文说过。「然食所食,为身安住」,修行人为什么要吃饭呢?他目的为了身体安住。「为暂支持,为除饥渴,为摄梵行,为断故受,为令新受当不更生,为当存养、力乐、无罪、安隐而住」,为此,因为这个才要吃饭。这就是正文上「乃至广说」所略去的,就是这里补上了。

  这一段文是「标」。

  卯三、释(分二科) 辰一、广辨(分二科) 巳一、辨(分六科)

  午一、由正思择食于所食(分二科) 未一、征

  云何名为由正思择食于所食?

  下边一一的解释。分二科,第一科「广辨」又分二科,第一科是「辨」,分六科,第一科由「正思择食于所食」,先解释这一句话,第一句话。第一科「征」。

  「云何名为由正思择食于所食?」这是「征」。

  未二、释(分二科)        申一、思择(分三科)

  酉一、观诸过患(分五科)  戌一、标

  正思择者:如以妙慧,等随观察段食过患。

  下面第二科解释,分二科,第一科「思择」分三科,第一科「观诸过患」,先是「标」。

  「正思择者」是什么意思?「如以妙慧,等随观察段食过患」,就是你要用最好的智慧,就是从这个佛的法语里面学习来的智慧,这是最好的智慧;不是世间上的戏论的事情。「等随观察」,要这样观察。观察什么呢?观察「段食的过患」,这样子。这个「等随观察」怎么讲呢?

  《披寻记》八一六页:

  如以妙慧等随观察段食过患者:如下说有三种过患:谓受用种类的过患,变异种类的过患,追求种类的过患。观此一切或观随一,是名等随观察段食过患。

  「如以妙慧等随观察段食过患者:如下说」,下面有说,就是下文「有三种过患:谓受用种类的过患,变异种类的过患,追求种类的过患」。「观此一切或观随一」,这个「等」这个字就是当「一切」讲,各式各样叫做「等等」。「观此一切」的过患,「或观随一」,这个「等随」这个「随」是什么意思呢?观察其中那一个叫「随一」。「是名等随观察段食过患。」

  见过患已深生厌恶,然后吞咽。

  「见过患已,深生厌恶」,在你的智慧的观察下,你感觉到这个段食有这么多的过患,然后你的心里面「深生厌恶」,深深的有厌恶心,这里面没有爱着心了。不是东西好吃,心里面有贪心吃;不是。他心里面有厌恶心,「然后吞咽」下去的,要这样吃饭。

  戌二、征

  云何名为观见过患?

  这是第二、是「征」。前面是「标」,这是「征」。下面「列」出来。

  戌三、列

  谓即于此所食段食,或观受用种类过患,或观变异种类过患,或观追求种类过患。

  「谓即于此所食」的「段食」,就是一段一段的。「或观受用种类的过患,或观察变异种类的过患,或观察追求种类的过患」,这就叫做「观见过患」,这是列出来。

  现在下面解释分三科,第一科是「受用种类的过患」分三科,第一科「征」。

  戌四、释(分三科) 亥一、受用种类过患(分三科) 天一、征

  云何受用种类过患?

  这「受用种类过患」怎么讲呢?

  《披寻记》八一六页:

  云何受用种类过患者:吞咽段物是名受用。于尔所时有其非一可恶秽相,是名受用种种过患。

  「云何受用种类过患者」:「吞咽段物」,就是你吞的时候一段一段然后吞下去,「是名」叫做「受用」。「于尔所时有其非一可恶的秽相」,那么多的时间,你吞下去以后又经过多少时间,有那么多、不是一样,有那么多的可恶、可厌恶的、污秽的相貌,「是名受用种种」的「过患」。

  这是先简单的解释,下面正文正式解释了。

  天二、释(分二科) 地一、明种类

  谓如有一将欲食时,所受段食色香味触皆悉圆满甚为精妙,从此无间进至口中,牙齿咀嚼津唾浸烂,涎液缠裹转入咽喉。尔时此食先曾所有悦意妙相一切皆舍,次后转成可恶秽相,当转异时状如变吐。

  第二科解释分二科,第一科「明种类」。

  这受用的种类是那些种类呢?「谓如有一将欲食」的时候,「所受」的这个「段食」,有「色」、你眼可以看,有「香味」、有鼻所闻香、舌所尝味,「触」、这个身识所感觉到的。「皆悉圆满」,这是挑好的说,这色香味触这么好。「甚为精妙」,这厨房的人做得特别好。

  「从此无间进至口中」,进至你的…,这个行堂给你盛好好的,然后你把它放进口里头了。「牙齿咀嚼」,进到口里然后自己嚼,嚼的时候有「津唾」,就这津液它就出来了,出来了就是「浸烂」,「浸烂」就是和这个饮食放在一起就浸烂。「涎液缠裹」,这个「涎液」,也就是那个「津唾」和所食的东西混合在一起了,叫做「缠裹」,「转入」到「咽喉」去。

  「尔时此食先曾所有」的「悦意」的「妙相」,「一切皆舍」,一入到咽喉以后这些妙相都不见了。「次后转成可恶的秽相」了,就不是那么美了。「当转异」的时候「状如变吐」,「变吐」什么意思?就是「排泄」的意思,和那一样了。

  地二、观过患

  能食士夫补特伽罗,若正思念此位秽相,于余未变一切精妙所受饮食,初尚不能住食欣乐,况于此位。由如是等非一相貌,渐次受用增上力故,令其饮食净妙相没,过患相生,不净所摄。

  这是第二科「观过患」。前面说「观总类的差别」,这底下「观它的过患」。

  「能食」,能吃断食的这个人,这个人是谁?就是「补特伽罗」,就是无量劫来老是流转生死这个人。「若正思念此位秽相」,如果你若是注意的思念这个时候的「秽相」,就是你一咽下去以后这个污秽的相貌的时候。「于余未变一切精妙所受饮食」,对于其他的还没有「变」,你还没有放在口里面的时候,那些「精妙」所受的「饮食」,「初尚不能住食欣乐」,一开始你连欢喜吃的心情都没有了啊!是这样子。「况于此位」,何况你从喉咙咽下去的时候你还生欢喜心啊?

  「由如是等非一相貌,渐次受用增上力故」,由于你这样的观察各式各样的相貌,你渐次的受用的增上力,在这受用的力量。「令其饮食净妙相没」,这个使令你的所饮食的那个净妙相没有了,过患相就现前了。「过患相」就是「不净所摄」。

  天三、结

  是名于食受用种类所有过患。

  是这么意思。这是结束这段文。

  下面第二科「转变种类的过患」分三科,第一科「征」。

  玄二、转变种类过患(分三科) 天一、征

  云何转变种类过患?

  怎么叫做「转变种类的过患」呢?

  《披寻记》八一七页:

  云何转变种类过患者:谓食所食,或变不净,或生疾病,或不销住,是名转变种类过患。

  「云何转变种类过患者」:「谓食所食,或变不净」,你吃下去就变成不净了,这是一个。「或生疾病」,你吃的这些东西「病从口入」,使令你有病。「或不销住」,或者是不能消化,还在你的身体里面。「是名转变种类的过患」。

  天一、释(分二科) 地一、明种类

  谓此饮食既啖食已,一分销变。至中夜分或后夜分,于其身中便能生起养育增长血肉筋脉骨髓皮等,非一众多种种品类诸不净物。次后一分变成便秽,变已趣下展转流出。

  这前面是「征」,下面解释分两科,第一科「明种类」。

  「谓此饮食既啖食已」,「一分」是「销变」,消化变化了。「至中夜分」,到中夜的时候、「或后夜」的时候,「于其身中便能生起养育增长血肉」,能够「养育增长」你的「血」、你的「肉」、你的「筋、脉、骨、髓、皮等」,「非一众多种种品类诸不净物」,你的血肉筋骨…这都是不净物。你吃下的东西或者是在中夜、或者是后夜;消化力强的人是在中夜,消化慢一点就是在后夜了,那么去「增长养育」你的这些「不净物」。「次后一分变成便秽」了,最后一分要排泄,「变已趣下」,变成便秽以后就向下去「展转流出」。

  地二、观过患(分三科) 玄一、不净可厌

  由是日日数应先净,或手或足或余支节误触着时,若自若他皆生厌恶。

  前面是「明种类」,下面这是「观过患」分三科,第一科「不净可厌」。

  「由是日日」,因为这样子,前面说的这些「不净」、「变已趣下展转流出」的事情,你天天的数数要有「洗净」这个事情。这个「洗净」、你们谁也用这个方法,就是要用水洗。「或手或足或余支节误触着时」,或者手、或者是足、「或余支节」,这个「支」,譬如说你这个臂这算是一支,但是它有两节;若手指头它有三节,就是一支一节的。「误触着时」,一下子不是有意的或者是碰到这个不净了,「若自若他皆生厌恶」,自己也不欢喜、别人也不欢喜。

  玄二、多疾病生(分三科) 黄一、标

  又由此缘发生身中多种疾病。

  前面是「不净可厌」,现在第二科「多疾病生」分三科,第一科「标」。

  「又由此缘」,又由于你吃的这个饮食会「发生身中多种疾病」。什么疾病呢?这就下面解释。

  黄二、释

  所谓痈痤、干癣湿癣、疥癞疽疔、上气浾婺、疱浆哕噎、干销癫椕、寒热黄病、热血阴郬。

  「所谓痈痤、干癣湿癣」,这个「痤」就是肿起来、小小的肿,这个「痈」就是肿的厉害。「干癣」,也有这种病,这个「癣」有干癣、有湿癣的不同。「干癣」就是没有流水,但是它也是痒,就是那个一片一片的像鳞似的。「湿癣」就是有泡了,有流脓、有流水这个事情。还有「疥癞」,这个「疥」和「癣」差不多。这个「癞」这个病就重一点,我查了字典上就是这个「痲」,这个一般说的大痲疯病叫作「癞」。这个「疽疔」,这个「疽」就是太厉害了,就是那「痈」特别严重的那种痈,可能是癌症这一类的病。「疔」这也是一种病,疔疮这一种病。

  「上气浾婺」,这个「上气」就是气喘,有这种病。这个「浾」就是喉咙有病,或者是(ㄧㄚˊ)或者是(ㄒㄧㄚˊ)。「婺」就是咳嗽。「疱浆」也就是身体长那个泡,长生起个泡来里边有水这些病。「哕」也就是呕吐,就是逆气要吐。「噎」就是噎住了,就是堵住了,把这喉咙、咽喉或者食道被堵住了叫作「噎」。【注;哕〔ㄩㄝ〕:气逆而致口中发声。呕:有发声且吐出东西。吐:没有发声直接吐出东西。哕:只发声而吐不出东西。噎〔ㄧㄝ〕:食物梗塞住咽喉为噎。咽〔ㄧㄝˋ〕:气管中的气流阻塞,如哽咽】

  「干销癫椕」,「干销」这个「销」也同于三点水的「消」,实在就是糖尿病,就是这个。「癫」就是神经病,这个大人就叫作「癫」,若小孩叫作「椕」,都是属于神精错乱。「寒热黄病」,这个眼睛都黄了、身体皮面都黄了,这是肝胆,胆有病。还有「热血」,还有「阴郬」,「阴郬」就是男女都有这种病。

  黄三、结

  如是等类无量疾病,由饮食故身中生起。

  这是结束这一段。这前面列出来还有很多的病,「由饮食故身中生起」,因为你吃的饮食里面,你身体生出这种病来。

  玄三、不销而住

  或由所食不平和故,于其身中不销而住。

  这是第三科「不销而住」。或者所吃的东西「不平」、不平衡、不和合,在你身体里面不能消化,还在那里停在那里,这也等于、也还是病。

  天三、结

  是名饮食变异种类所有过患。

  亥三、追求种类过患(分四科) 天一、征

  云何追求种类过患?

  这是第三科「追求种类过患」分四科,第一科「征」。第二科「标」。

  天二、标

  谓于饮食追求种类有多过患。

  这是标。下面第三科列出来。

  天三、列

  或有积集所作过患,或有防护所作过患,或坏亲爱所作过患,或无厌足所作过患,或不自在所作过患,或有恶行所作过患。

  「或有积集所有的过患」,这个「积集」,已经有了还嫌少,继续的多叫作「积集」,因此而有些过患。「或有防护所作过患」,你这个饮食实在就是财,你若是有多了还要保护它,因此而有些过患。「或坏亲爱所作的过患」,就是彼此有感情的人,因为这个饮食、因财的关系而彼此有了冲突。「或无厌足所作的过患」,「或不自在所作的过患」,「或有恶行所作的过患」,这是列出来。

  下面一一的解释,分六科,第一科是「积集的过患」。第一科「征」。

  天四、释(分六科) 地一、积集过患(分三科) 玄一、征

  云何名为于食积集所作过患?

  云何名为「于食积集的所作的过患」呢?这是征。

  下面第二科解释,先解释这个「寒热的逼恼」。

  玄二、释(分二科) 黄一、寒热逼恼(分二科) 宇一、举为饮食

  谓如有一,为食因缘,寒时为寒之所逼恼,热时为热之所逼恼,种种策厉劬劳勤苦。营农牧牛、商贾计算、书数雕印、及余种种工巧业处,为得未得所有饮食,或为积聚。

  「谓如有一」,就是说有这么一个人。「为食因缘,寒时为寒之所逼恼」,因为不能不吃东西,不能没有吃饭嘛!为了求这个饮食的关系,天气寒冷的时候只好忍受着,受寒的逼迫、逼恼。「热的时候」你也要去求饮食,求这饮食「为热所逼恼」,你也得受着,不然不能饿肚皮,所以要受这苦。「种种策励劬劳勤苦」,为了求饮食要种种的努力,受了很多的「劬劳」、很多的辛苦,要「勤」,苦、你还得要受着,你还要去做这件事。作什么事呢?或者「营农」,去种田这些事情。或者是「牧牛」,或者是「商贾」,行商作贾作生意。「计算」,这个或者说是会计师叫作「计算」。「书数」,这个「书」或者就是书法家也可以说是「书」,就是作这种工巧的事情。这个「数」或者数学家也有这种算数。

  在《阿含经》里面说到阿难尊者,他是长于这个「数」。有一次阿难尊者到城里去乞食,经过一个地方有这婆罗门,就认识这阿难尊者知道他对于数学有研究,想要考一考他。那么就走到一个大树下,就问这阿难尊者说:「你看这个树有多少树叶?」阿难尊者这么看一看,然后说:「有多少多少…叶」,然后阿难尊者就走了。这个时候阿难尊者从乞食完了回来又经过这里,这婆罗门说:「你说得这么多,究竟说得对不对?不知道啊!」说是试验他一下,把这树叶拿下来几个叶,然后又问阿难尊者说:「你看有多少树叶子?」说:「刚才说过了嘛!」「不,你现在再看一看。」又看看「哦!缺少了多少个叶!」就说出来:「你拿掉了多少叶!」哦!这不得了!这个婆罗门:「唉呀!真是名不虚传!果然是这个数学是特别的精妙!」

  这可见,这样子这个「数」这也是一种知识。「雕印」,雕刻印章这些事情。「及余种种的工巧业处」,会造房子也是工巧业处,这很多很多的事情。

  「为得未得所有饮食,或为积聚」,「得未得」,原来我没有隔宿之粮要去求,这就是「为得所未得」;已经很多了还要再求,就叫「积聚」,「或为积聚」。

  宇二、例饮食缘

  如为饮食,为饮食缘当知亦尔。

  什么叫作「饮食缘」呢?这下面《披寻记》。

  《披寻记》八一七页:

  为饮食缘者:如有颂言:田事与金银、牛马珠环钏、女仆增诸欲,是人所耽乐。(陵本十九卷二十一页)如是一切,名饮食缘应知。

  「为饮食缘者:如有颂言:田事与金银」,「田」、种田,这是饮食的缘。「金银」,这也是饮食的缘。「牛马珠环钏,女仆增诸欲,是人所耽乐」。(陵本十九卷二十一页)。「如是一切名饮食缘应知」。

  黄二、不遂愁优

  如是策励劬劳勤苦,方求之时,所作事业若不谐遂,由是因缘愁忧焦恼、拊胸伤叹、悲泣迷闷,何乃我功唐捐无果?

  下面第二科「不遂愁忧」。「如是策励劬劳勤苦」,说这个人为了求饮食要这样的努力,自己受了很多的辛苦,还要继续的要受辛苦、「勤苦」。「方求之时,所作事业若不谐遂」,当你这样努力地去求饮食,其实就是求财,也就是求饮食的缘。所作的各式各样的事业「若不谐遂」,若没有成功,你白费辛苦了。「由是因缘愁忧焦恼」,因为没成功、白辛苦,心里面就是忧愁、很苦恼。「拊胸伤叹」,「拊」就是自己捶打自己的胸,然后里面悲伤。「悲泣迷闷」这样子,「何乃我功唐捐无果?」唉呀!为什么我用了这么大的力气、用了这么多的心机,我白辛苦了、没有什么成就呢?这样子。

  玄三、结

  如是名为于食积集所作过患。

  地二、防护过患(分三科) 玄一、征

  云何名为于食防护所作过患?

  这是第二科。先是「征」,而后解释。

  玄二、释

  谓所作业若得谐遂,为护因缘起大忧虑:勿我财宝当为王贼之所侵夺、或为火焚烧、或水漂荡、或宿恶作当令灭坏、或现非理作业方便当令散失、或诸非爱或宿共财当所理夺。

  「谓所作业若得谐遂」,若是你所作的事情,你不管是营农牧牛、你作生意、你作会计师、你作律师、你作建筑师,不管是作什么「若得谐遂」成功了、满意了。「为护因缘起大忧虑」,得到的财富太多了要保护,也是生起了很大的忧愁、很多的顾虑。「勿我财宝当为贼王之所侵夺」,不要我的财宝为国王抢去了,为土匪抢去了,不要这样子。「为火所焚烧」,或者「水漂荡」,你有很多的楼房,这个地震若来了不得了!心里面就是痛。

  「或宿恶作当令灭坏」,或者是以前你作了不合道理的事情,因此而你的财富破坏了;或者你是非法贪污来的钱、或者是贩毒来的钱、或者走私来的钱、或者是你抢来的钱,后来被政府知道了就把你的财富没收了,「当令灭坏」。「或现非理作业方便」;「宿作」是以前,现在是「非理」;「或现非理」,你现在「非理作业方便当令散失」,就令你的财富没有了。

  「或诸非爱、或宿共财、当所理夺」,「或诸」还有很多不可爱的事情,或者是「宿共财」和别人共同拥有这个财富,那他这个「非爱」的人抢你的财,或共同拥有所有权的人他要抢你的财。

  《披寻记》八一八页:

  或诸非爱等者:怨雠恶友名诸非爱。若诸财物从本以来与他共有,名宿共财。由是为因虑为他夺,是名当所理夺。

  「或诸非爱等者:怨雠恶友,名诸非爱」,这些人打你的主意。「若诸财物从本以来与他共有」,与别人共同拥有的,不是你一个人单独的所有权,「名宿共财」。「由是为因虑为他夺,是名当所理夺」。

  或即家中当生家火,由是当令财宝亏损。

  「或即家中当生家火」,家里面本身有些灾难。「由是当令财宝亏损」了。

  玄三、结

  如是名为于食防护所作过患。

  说这些事情,都是按我们人间的境界说的。若天上的人是好一点,天上的人不老、不病,他的这些衣食住都是现成的,不像人间这么辛苦。但是天上的福报太大,你让他修学圣道也不容易。只有人间有苦,人间还容易发厌离心、还能修行,「唉呀!太苦了!」你想要出家修行还有可能。所以有一利就有一弊,有一弊还有一利,世间上就是这么回事情!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