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论书。简称《瑜伽论》。瑜伽师地,意即瑜伽师修行所要经历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称《十七地论》。相传为弥勒菩萨口述,无著记录。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详情]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九(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九(1)

  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施品第九

  辰二、广(分二科) 巳一、六度四摄(分二科) 午一、别广(分二科)

  未一、六度(分三科) 申一、总标

  复次菩萨次第圆满六波罗密多已,能证无上正等菩提。谓施波罗密多,戒波罗密多,忍波罗密多,精进波罗密多,静虑波罗密多,慧波罗密多。

  这是第二科叫做「广」,就是「如是学」这一科里面分两科,第一科「结前生后」,第二科是「略广分别」。「略广分别」分两科,第一科是「略」,「略」里分七大科讲完了。现在第二科是「广」,广说这个「如是学」,这菩萨应该这样学习佛法。分两科,第一科是「六度四摄」分两科,第一科是「别广」又分两科,第一科说「六度」,分三科第一科是「总标」,总标六度。

  「复次菩萨次第圆满六波罗密已」,前面说四摄,实在也就是六波罗密,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也就是包括在六波罗密。教化众生,你用什么方法,就是六个方法教化众生。

  所以菩萨次第圆满了「六波罗密已」,六波罗密都圆满都具足了。那么看这个文,前面说修行的时候,应修法随法行那个地方,在正修分四个阶段,修奢摩他,第二毗钵奢那,第三是修习奢摩他、毗钵奢那,第四乐修奢摩他、毗钵奢那,那就是得无生法忍了,就是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的时候,这时候就是用「四摄」摄化众生,教化众生,就是这位菩萨已经入了圣道了,入了圣道的时候,他这时候再教化众生。

  这个教化众生这件事,说是得无生法忍以后教化众生这件事我们也可以这样解释;就是印顺老法师说过这句话:就在利他中就能自利,就是得无生法忍的菩萨他在修布施波罗蜜利益众生的时候,他这时候就是自利,他这时候「即事而理」,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他这个时候也就是,就能止观在这上面,因为他已经成就无漏的戒定慧,他有这个四禅八定的这种奢摩他的止,他有无漏的毗钵奢那,你任何的幻化境界不能影响他的,他的正念一提起来不可动摇,所以他就是在渡化众生的同时,他就是有止有观,这就利他的同时就能自利,这是圣人不是凡夫。印老法师说过这句话:「在利他中能自利」这是一种。

  第二种就是凡夫境界,利他中不能自利。你在深山里面有一个小庙,在那里静坐,我心里面安定可以修止、可以修观,你到城市去止观修不来。所以我们要在深山里面住,你不要生高慢心,我们是程度很低很低的,就是这种人你不要生高慢心。我们只有自利,才能自利,在这里安心的学习佛法,安心的修止观,有可能会成功。若是你真是得无生法忍以后,你应该发大悲心;当然你在开始修止观的时候也发大悲心,但是你要自己修五停心观的,然后修四寻伺、四如实智得无生法忍,然后你再去渡化众生。这样子渡化众生就是渡化自己,这是这两种人不一样,凡圣还是有差别的。

  现在这上说,「菩萨次第圆满六波罗密多已,能证无上正等菩提」,那他六波罗密多完全圆满了,布施波罗密多圆满、乃至般若波罗密多圆满,那就是成就无上菩提了,就成佛了。这六波罗密多是什么呢?

  「谓施波罗密多,戒波罗密多,忍波罗密多,精进波罗密多,静虑波罗密多,慧波罗密多」,就是这个,这是这六波罗密多。这是标,标出来六波罗密多的名字,现在看这披寻记:

  《披寻记》一二九一页:

  次第圆满六波罗密多等者:自下〈施品〉乃至〈菩萨功德品〉,于菩萨行能修学摄。由此一切,于无上正等菩提,能为圆满胜资粮故。如说三宝是所归依、受归依者具四正行,名能归依。今此亦尔,大菩提果是所修证,趣菩提者菩提资粮,名能修学。

  「次第圆满六波罗密多等者:自下施品」,这以下就是〈施品〉,是布施品,是第九品。「自下〈施品〉乃至〈菩萨功德品〉」那另一品,「于菩萨行能修学摄」这六波罗密,你这样做就是表示你能够修、能够学六波罗密多了。这个「学」这个字,我们一般的情况是学了以后再做;学、行是分开的,先学而后行。现在这里说的「能修学摄」,学就是行;说我在修这布施波罗密多的时候,也是学的时候也就是行,这个就有不同的,「于菩萨行能修学摄」。

  「由此一切,于无上正等菩提,能为圆满胜资粮故」。「由此」由于你修六波罗密,就对于无上菩提能为「圆满胜资粮故」,无上菩提是果,胜资粮是因;你修六波罗密多的资粮,能令你圆满无上菩提,就是因能得果,是这样意思。

  「如说三宝是所归依」,佛法僧三宝是我们所归依的地方,是我们所最恭敬尊重的地方。「受归依者具四正行,名能归依」,但是怎么叫做能归依三宝呢?你要具足四种正行才算是归依三宝。四种正行是什么?四种正行是这个;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这是四种正行。其实这就是开始修学圣道了,「具四正行故,名能归依」。

  「今此亦尔」,现在这里说六波罗密多也是这样子。「大菩提果是所修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你所要证悟的。「趣菩提者,菩提资粮,名能修学」,「趣菩提者」就是趣向无上菩提的这个人、这个菩萨,和菩提的资粮就是六波罗密;这个菩萨这个人和六波罗密多;一个人、一个法,合起来「名能修学」,这个能修学成功了,得无上菩提是这个意思。

  这是标出来这六波罗密。下面第二科「别释」,解释六波罗密,分六科,第一科先解释施波罗密多,(即施品),分四科,第一科是「征」。

  申二、别释(分六科) 酉一、施度(即施品)(分四科) 戌一、征

  云何菩萨施波罗密多?

  这是「征」。下面第二科是「列」,分两科,第一科是「嗢陀南」。

  戌二、列(分二科) 亥一、嗢陀南

  嗢陀南曰:自性一切难,一切门善士,一切种遂求,二世乐清净,如是九种相,是名略说施。

  就是用这九个相貌来解释、来说明施波罗密多,用这九种相来解释施波罗密多。这个颂这有六句,下面是「长行」。

  亥二、长行

  谓九种相施,名为菩萨施波罗密多。一、自性施,二、一切施,三、难行施,四、一切门施,五、善士施,六、一切种施,七、遂求施,八、此世他世乐施,九、清净施。

  「由九种相施」,谓九种相的布施,「名为菩萨施波罗密多」,你若具足了这九个相貌,那就叫做菩萨的施波罗密多,分九个相貌的。

  第一个相貌是「自性施」;你看那个颂,两个字是「自性」、自性施;第二是「一切」、叫做一切施;第三叫难行施、第四叫一切门施、五叫善士施、六是一切种施、七是遂求施、八是此世他世乐施,就是二世、二世乐,九是清净施。那么这个两行多文,这个「长行」就是把那个颂里面的文详细的列出来,列出来这个施的相貌,分这么九种。下面第三科就解释了。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