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论书。简称《瑜伽论》。瑜伽师地,意即瑜伽师修行所要经历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称《十七地论》。相传为弥勒菩萨口述,无著记录。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详情]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三(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三(1)

  《瑜伽师地论》卷第四十三

  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静虑品第十三

  持这个字前面有解释,就是有功能的意思。是说修止观所得的静虑有这功能,能令你得无上菩提。得无上菩提是很远的事情,但在最近,能令你得无生法忍、得圣道,所以叫做「持」。

  酉五、定度(即静虑品)(分四科)

  戌一、征

  云何菩萨静虑波罗蜜多?

  这是第五「定度」。有六波罗蜜,第一是施度,这是第五定度。分四科;第一科是征,第二科是列。「云何菩萨静虑波罗蜜多」?这是征问。下面是列,分两科;第一科是嗢柁南

  戌二、列(分二科)

  亥一、嗢柁南

  嗢柁南曰:自性一切难,一切门善士;一切种遂求,二世乐清净。如是九种相,名略说静虑。

  这是颂文。列出来静虑波罗蜜多的差别,下面是长行。

  亥二、长行

  谓九种相静虑,名为菩萨静虑波罗蜜多。

  「谓九种相静虑」,静虑有九个相貌,「名为菩萨静虑波罗蜜多」,那九种呢?

  一者、自性静虑。二者、一切静虑。三者、难行静虑。四者、一切门静虑。五者、善士静虑。六者、一切种静虑。七者、遂求静虑。八者、此世他世乐静虑。九者、清净静虑。

  这六波罗蜜都有这九个名称,名称是相同的,但是里面的含意不一样。这是用颂和长行,列出九种静虑波罗蜜多的名称,下面第三科是解释,分九科;第一科是自性静虑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戌三、释(分九科)

  亥一、自性静虑(分三科)

  天一、征

  云何菩萨自性静虑?

  菩萨的自性静虑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征,下面第二科是解释。自性实在就是「别」,特别的别,就是静虑波罗蜜多本身不同于其他波罗蜜多,有特别的地方。那就是自性,他自己的体性、相貌不同于其他波罗蜜多。那么这是征,下面是解释。

  天二、释

  谓诸菩萨于菩萨藏闻思为先,所有妙善世出世间心一境性

  「谓诸菩萨于菩萨藏闻思为先」你想要得静虑波罗蜜多,对于菩萨藏要「闻思为先」,就是先要闻思,然后才可以成就静虑波罗蜜多。如果不闻不思,想成就静虑波罗蜜多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闻思是道前方便。「所有妙善世出世间心一境性」,你有了闻思的成就以后,还要成就所有妙善的世间心一境性,所有妙善的出世间心一境性。妙善是赞叹心一境性是非常好的,非常微妙,世间的一切法所不能及。《金刚经》上常说: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也不如受持《金刚经》四句偈的功德大。我们读这篇文好像就这样过去了,但是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就忘记了这件事。求世间的名利,比修学佛法重要,看我们佛教徒的行为是这样。这出世间的圣道非常重要,但是我不知道,我做世间上名利的事情,我感觉欢喜,我契机,契理这件事我不知道,我欢喜这样做,就这样做。现在说「妙善」,世间的心一境性是妙善,出世间的心一境性更是妙善,比其他的事情重要。那么这个地方,我们出家人,应该说所有的佛教徒都在内,现在我们一分为二,说出家人,但在家居士我们不说,「妙善」这句话,就是我们要有愿,愿意成就静虑波罗蜜多,要有这个愿。我没有这个愿,那就没有这件事,我不想得禅定,我不想修学圣道。我想写一篇博士论文,我要做总统,那就是你有这个愿。你若有什么愿就做什么事,没有这个愿就不会做这件事,而这里说的「妙善」就是我们要发动这个愿,这件事最好。这是什么意思?就是劝你发愿,你要有这个愿。我感觉我们现在的出家人,他是已经出家了,但是又好像没有愿,不像有圣道的愿。既然没有圣道的愿又何必出家呢!但是他还是出家了,我不明白应该怎么解释这个问题,怎么解释。「所有妙善世间的心一境性,出世间的心一境性。出世间的「出」就是超越的意思,出世间的静虑是超越世间静虑,世间的静虑是不能够和出世间的静虑相比。

  心正安住;或奢摩他品,或毗钵舍那品,或双运道俱通二品。

  「心正安住」你能安住于心一境性这里,「正」是好的意思,能好好的努力安住在心一境性这里,就成功了。「或奢摩他品,或毗钵舍那品」,心一境性有两种,一类属于奢摩他,另一类属于毗钵舍那,「或双运道俱通二品」,而止观双运这一部分是通于止也通于观。这样分共有三种。

  天三、结

  当知即是菩萨所有静虑自性。

  结束这段文,菩萨的静虑自性就是这些。妙善的心一境性,或者属于奢摩他品、毗钵舍那品,或是属于双运道俱通二品。这就是菩萨静虑波罗蜜多的自性。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