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学入门 > 佛学常识 >

佛教是如何定义善恶的?如何正见善恶?

佛教是如何定义善恶的?如何正见善恶?

佛家对善恶的定义是什么?

  惟贤法师:善、恶在佛家分别有定义,善就是以利他为主,恶以害他为主。能够以利他为主,达到利他必利己,自他都利。假若是以害他为主,结果就是害他自害,他受害,自己还要受害。这是两种定义,决不能混在一起。

  善恶是有标准的:凡是以利他为前提,而达到自利利他,性质纯净无染,结果这一辈子、下一辈子、下下辈子都好,叫做善;什么叫恶呢?凡是以害他为前提,首先目的是害别人,结果害人害己,性质是暴恶的,结果这一辈子、下一辈子、下下辈子都受苦,叫做恶。这是佛家关于善恶的定义,里面有因果定律,三世因果。中国的《易经》也讲: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作善不昌,必有余殃,殃尽必昌;作恶不灭,必有余德,德尽必灭。这都是客观真理。

  济群法师首先,善的行为能给自己带来利益和安乐。比如布施这种善行,既能帮助我们克服自身的贪心和吝啬,使人格得到净化,还能招感未来福报。其次,善的行为不仅对自身有利,更能对其他众生有所利益。仍以布施为例,我们在自己受益的同时,也给被帮助的人带去利益。衡量一种行为是否属于善行,可以用这两个标准检验。

  有些行为虽能带来眼前的快乐和满足,却不能使人格得到提升,不能给未来生命带去利益,甚至会造成过患,则不能称为善行。所以,佛教评判善恶行为的标准,不仅看现前产生的苦乐,更要看它对未来生命的延续是否有益。

善恶难分,如何正见善恶?

  如本法师:善与恶不离心,心(梵语citta)能生善,也能起恶,善恶由心所发,要制止善与恶也不离心;是故,心是罪源,也是善之本。

  心动念头之际,纯以利益他人为出发点,是名为善;有害于他人之念头,是名为恶。往往角度或立场不同,站在这边是善,但站在那边是恶。非善心出发点,有目的为善,此善所得功德不大;纯善心出发点,因而作恶,此恶之罪不大;善恶的标准在于心地的动机而定。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