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学入门 > 佛学常识 >

唐朝高僧法照大师圆寂日是哪天?农历十二月初一

唐朝高僧法照国师圆寂日是哪天?农历十二月初一

  农历十二月初一,是唐朝净土宗高僧法照大师圆寂纪念日。

  法照大师永泰年中(公元747—821年),唐朝高僧,中国佛教净土宗第四代祖师。法照大师的俗世事迹,史料中不见记载。按照大师于唐代永泰年中(765年)既已在南岳衡山三祖承远大师处习净土教的时间来推算,他在少年时期即已出家为僧。

  初因仰慕慧远大师之芳踪,由东吴到庐山东林,结净土道场,专修念佛三昧,一日入定往极乐世界,见有著垢弊衣而侍于佛侧者,得佛明示,知乃衡山承远也。因是径往湖南,入山求之,觅得师于岩谷间,于是师从教,在弥陀台般舟道场,专修净业。当时衡山念佛道场,在南方颇有名声,来山从学受教者数以万计。代宗皇帝赐承远大师所住持的寺庙为般舟道场。

  法照大师撰有《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三卷、《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一卷。法照大师创五会念佛,往来于五台山与长安之间,致力于弘法事业,故从宫廷至一般社会皆广行念佛法门

  所谓五会念佛,第一会平声缓念,第二会平上声缓念,第三会非急非缓,第四会渐急念,第一会至第四会,均唱“南无阿弥陀佛”六字;第五会急念,只唱“阿弥陀佛”四字。

  据《净土往生传》记载,法照大师于农历十二月初一圆寂;圆寂之后,敕谥“大悟和尚”。或谓师为善导后身,尊为净土宗第四祖。

法照大师主要生平事迹

  法照大师身世事迹多不详。有一说云,大师是南梁人,初由东吴来庐山,慕远公之芳踪,结西方道场,专修禅观,一日入定往极乐世界,见承远大师侍于佛侧而大惊悟。

  永泰年中(公元765—766年),登南岳衡山,师从承远大师受净土法,后始修念佛法门。

  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在南岳云峰,偶于钵中感见祥云高山与寺院,涧溪北面有一石门,内中有一寺庙,题有“大圣竹林寺”金字。大师见此情景虽然清晰,然内心尚疑是自己的幻觉。过了一段时间,于用斋时,又在钵中睹见五彩祥云,楼阁台榭,还见文殊菩萨与诸圣众讲经说法。斋食用毕,景象方消失。大师咨询他僧,知是五台山的景象,遂萌朝拜五台的念头,然障缘甚多,未能成行。

  大历4年结夏安居时,大师在湖东寺开办五会念佛道场90天。至6月2日未时(下午1---3点),感应祥云弥覆,在云端中现出楼阁,阁上有几位梵僧,身高一丈有余,手执锡杖,经行修道。又见阿弥陀佛与二菩萨,身形高大,等如虚空。衡山全城,当时没有人见不到的。每个人都焚香礼拜。直到酉时(下午5---7点),圣像才隐去。6月底,大师在道场外,遇到一位老人,对他说:“你曾发愿要去金色世界,礼拜瞻仰文殊大圣,为什么现在还不走?”大师说:“时事动荡,道路艰难,无法上路。”老人说:“只管早去,路上决不会有困难。”说完,就不见了。大师惊异非常,郑重进入道场,诚心发愿:愿以此身,任凭火烧冰冻,绝不退转。至8月13日,大师就和几位同志从南岳出发,一路之上果然毫无阻碍。

文殊菩萨现身与法照大师的对话

  大历5年4月5日,大师一行到达五台县,远远就望见佛光寺南边,有几道白光。6日,他们抵达佛光寺,境界果然与大师在钵中所看见的毫无差别。这夜四更,又有异光从北山下来,直射于大师身上。大师连忙进入念佛堂,请问刺史有什么吉祥?有一僧人回答说:“这是文殊大圣的不思议光,常常照注有缘众生。”大师听说后,随即身披袈裟,手持锡杖,威仪无缺;朝着发光的地方,向东北走了50里。见一座山,山下有一沟涧,涧北有一石门。门边有二位童子,年约八九岁,面貌端正。一人自称善财,一人自称难陀,引导大师进入石门。向北行走约5里,见一金门楼,走到门楼下,才看见是一座寺院,见一金门楼,走到门楼下,才看见是一座寺院,金榜题字:“大圣竹林寺”,与钵中所看见的完全一样。寺院方圆有20里,共计120处院落,每处院落都有庄严的宝塔。都是黄金为地,金渠流水,华台玉树,充满其中。

  大师进入寺中,到讲堂内,见文殊菩萨在西,普贤菩萨在东,坐于师子之座,万众围绕,正在说法,法音历历可听。大师在二位菩萨面前,至诚礼敬之后,问:“末法时代,凡夫与圣人相距遥远,知识狭隘、陋劣、障碍,污垢尤其深重,众生本来具有的佛性无法显现出来。修学佛法,可是佛法博大深广就象大海一样,不知末法时代,修习哪种法门最为紧要、最为当机?愿大圣为我解说,断我疑惑!”文殊菩萨回答说:“象你这样,现在念佛,正是时候,一切修行门中没有一门能超过念佛法门的,还有一门是供养三宝,这是福慧双修,此之二门,最为径要。为什么呢?我于过去劫中,因观佛故,因念佛故,因供养故,得一切种智。所以一切诸法,般若波罗密多,甚深禅定,乃至诸佛,皆从念佛而生。故知念佛,是诸法之王。汝当常念阿弥陀佛,勿使休息。”大师问:“应当怎样念佛?”文殊菩萨说:“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不断地念,令无间断,命终之后决定往生,永不退转。”

  说完,文殊、普贤二位大圣,同时伸出金色手臂,为大师摩顶授记:“汝以念佛故,不久当证无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女等,愿快速的成佛者,无过念佛,则能速证无上菩提。”当时二位菩萨各说偈语,大师听闻之后,欢喜非常,踊跃作礼,疑惑之网尽除。文殊菩萨又说:“汝可到诸菩萨院巡礼,以承受教授。”大师听从大圣教诲,一处接着一处,依次巡礼,请教各位菩萨。而后到七宝华园,见花开果满,大小如碗。大师摘取而食,感觉身意泰然。从园中出来,又到二位大圣前,作礼辞退。二位童子将大师送出寺门,大师低头作礼。抬头时,寺院菩萨就都不见了。大师心中怅然,悲欣交集,立了一块石头作为标记。

  4月8日,大师到五台华严寺般若院西楼下安居。13日,大师与50余位僧人,一同前往金刚窟巡礼,来到无著大师拜见文殊大圣的地方,虔诚礼敬三十五佛。大师礼敬刚满10遍,就件脚下广博、庄严、清净,琉璃宫殿中,文殊、普贤二位大圣与上万菩萨,俱在一处。大师见到之后,深感庆幸、欢喜。随后,大师就与众僧回归华严寺。这夜三更,在华严院系楼上,大师忽然看见寺院东面悬崖沟壑边上,有5盏圣灯,大小一尺。大师心中暗暗祝愿,愿圣灯分为百盏,住立一面。圣灯果然如大师所愿。大师又祝愿,愿化为千炬。圣灯也如大师所愿,分化排列,行行相对,漫山遍野。圣灯激发了大师的热诚,独自一人,在深夜中再往金刚窟,心中有愿,愿见文殊大圣。走到半路,天已大亮,圣灯隐去。大师责备自己,举身扑地。忽见一位梵僧,身高七尺多,自称是佛陀波利。

  佛陀波利,汉语的意思教觉护,是北印度?宾国人。唐高宗仪凤元年,他来朝拜五台山,感应文殊菩萨示化成老人,让他回印度取《佛顶尊胜陀罗尼》,来中国翻译流通。永淳元年,他取回梵文经本到长安,后来就隐居于五台山金刚窟。就在如今的永兴龙首岗,还有波利尊者的舍利骨塔。

  当时佛陀波利尊者对大师说:“师父如此不辞劳苦,有什么愿望吗?”大师回答说:“愿见文殊菩萨。”尊者说:“若是志愿坚定真实,就把鞋脱下,我让你在咫尺之间得见大圣。”大师就脱下鞋子,闭目净思,顷刻之间已进入金刚窟内。只见一座寺院,黄金匾额上题着“金刚般若寺”五个大字。寺内建筑,都是用叫不出名字的珍宝装饰而成,光明闪烁。楼观繁复重迭,殿宇连绵不断,屏风精致,铃铎交鸣,院落大约有200余所。有的地方还有藏珍楼,里面供着《金刚般若》等一切经法。寺院中的人物,身形魁伟,不是人间所常见的模样。文殊大圣,在众人的拥簇之中,分外尊严。在大圣慰问劳苦并饮食之后,波利尊者将大师引出寺院。大师乞求留住寺内,尊者说不行,安慰他说,努力精进修行,再来就能留下了。大师回到原处,穿上鞋,回视波利尊者,已隐身去了。

  12月初一,大师在华严寺入念佛道场,绝食念佛,发誓就此往生净土。到第七天初夜分,正念佛时,见一位梵僧,到道场来,对他说:“你所看见的五台山圣境,为什么不说出来?为什么不留传给后人?”说完就隐去了。大师心里有点惊奇。第二天申时(下午3---5点),大师正在念佛诵经时,又见以为梵僧,约有80多岁,神色严峻,对大师说:“师父所看见的五台山灵异境相,应该普示众生,使他们大家发菩提心,获得大利益。为什么不说呢?”大师说:“我确实没有隐瞒圣境与大道的心,只是恐怕有人听说后怀疑、诽谤。”梵僧说:“像文殊菩萨这样的大圣人,现在就在五台,尚且招人诽谤,你有什么可怕可担心的。但能使众生听闻之后,发菩提心,像敲击涂毒鼓,使远远听到的人都中毒一样,不过是让众生与文殊大圣结缘罢了。”大师听从梵僧的指教,仔细回忆所见所闻,认真记录,流传于世。

  大历6年正月,江东僧人慧从,与五台山华严寺僧人崇晖、明谦等30余人,随从大师到金刚窟的处所,及大师立石标记的地方,瞻仰前日圣人的踪迹。大家都仰望圣人,悲从中来。就在大家徘徊之间,忽然听到清雅嘹亮的钟声,一声接着一声,历历分明。众人竦然起敬,都知道大师所看见的并非虚幻。大家都感叹大师、与大圣多生累劫的宿缘,才能这样幸运,同游圣地,因而在精舍屋壁上书写记录,好让一切有缘众生能够见闻,同发胜进的心,后来,人们在大师所见的“大圣竹林寺”金榜题字的地方,也就是华严寺南15里,在中台山麓中,建造了一座庄严、精致、秀丽的寺院,取名竹林寺。

  至大历12年9月13日,大师与他的弟子8人:纯一、惟秀、皈政、智远、沙弥僧惟英、优婆塞张希俊、童子如静等,在五台山东台,看见白光三四道,接着有五色云起,云上有一圆光,光为红色,只见文殊菩萨乘坐青毛狮子,涌现在圆光中,大家目所共睹,非常清晰。接着天上小雪霏霏,圆光散发,漫山遍野。

  大师屡次见到灵异,念佛也更加精进恳切。在有一月夜里,大师在定中,见梵僧佛陀波利尊者对他说:“你的莲华已成就,三年后就开。|到这一天,大师对众人说:“我走了”,就端坐而逝。大师曾在并州用五会念佛法门教化众生。皇帝在长安城皇宫中,常常听到东北方有念佛声,派遣使者寻声找到太原(即并州),果然看见大师在劝人念佛,便诏请入都,封为国师,教宫人五会念佛。唐代宗大历年间及唐德宗兴元年,皇帝又两次将大师诏请入宫,教五会念佛,人们都称大师为五会法师。大师所著的书籍,有《大圣竹林寺记》一卷,《五会念佛广法事仪赞》三卷,《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一卷。

法照大师劝念佛/五会念佛偈语

  彼佛因中立弘誓,闻名念我总迎来;

  不简贫穷将富贵,不简下智与高才;

  不简多闻持净戒,不简破戒罪根深;

  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砾变成金。

  借问家乡何处在?极乐池中七宝台;

  普劝道场同行者,努力回心归去来。

  借问今生多罪障,如何净土肯相容?

  报导称名罪消灭,喻若明灯入闇中。

  借问凡夫得生否,如何一念闇中明?

  报导除疑专念佛,弥陀决定自亲迎。

  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莲生;

  但使一生常不退,此华还到此间迎。

  如来尊号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

  但有称名皆得往,观音势至自来迎。

  莫辞念佛度朝朝,弥陀本愿许相招;

  临命终时生安乐,闻法悟解得逍遥。

  弥陀本愿特超殊,慈悲方便引凡愚;

  一切众生皆度脱,称名即得罪消除。

  弥陀摄化无厌足,悲心常遶世间行;

  但有倾诚能念佛,毫光直照目前明。

  弥陀光明广无边,普照群生度有缘;

  但有倾心能念佛,当来决定离人天。

  凡夫若得到西方,旷劫尘沙罪消亡;

  具六神通自在,永除老病离无常

  西方极乐七宝池,八功德水不思议;

  底有星沙岸香树,莲华涌出化生儿。

  西方净土更无过,阎浮极苦罪人多;

  欲得今生出三界,唯须至意念弥陀。

  西方净土离嚣尘,众生到即断贪瞋;

  总是善人菩萨众,亦无恶趣更怨亲。

  西方净土实堪停,若欲求生发至诚;

  弥陀令遣称名字,唯须专心尽一形。

  西方进道胜娑婆,缘无五欲及邪魔;

  成佛不劳诸善业,华台端坐念弥陀。

  五浊修行多退转,不如念佛往西方;

  到彼自然成正觉,还来苦海作津梁。

  朝朝暮暮念弥陀,为在阎浮降众魔;

  暂到西方亲见佛,还来度脱此娑婆。

  急须念佛莫悠悠,欲超苦海要船舟;

  称名决定生安乐,永绝阎浮生死流。

  阎浮浊恶不堪停,处处唯闻众苦声;

  不如专念弥陀号,今生直到宝莲城。

  万行之中为急要,迅速无过净土门;

  不但本师金口说,十方诸佛共传证。

  菩萨妙行虽无量,当知念佛最为先;

  乘此因缘生净土,须臾即至世尊前。

  众生随佛到西方,微尘故业自消亡;

  如来愿力亲加被,闻法悟道证真常。

  十恶五逆至愚人,永劫沉沦在六尘;

  一念称得弥陀号,至彼还同法性身。

  但知念佛莫生疑,不解之辈是愚痴;

  只为超升令速疾,此地凡夫信者稀。

  弥陀宝界不思议,唯叹娑婆去者稀;

  阿鼻地狱人多往,一堕何年更出时。

  旷劫已来流浪久,随缘六道轮回

  不遇往生善知识,谁能相劝得回归。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