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弘善佛教 > 佛学入门 > 佛学常识 >

佛教怎么看待财富?众法师对财富的看法

[佛学常识] 发表时间:2018-08-01 作者:未知 [投稿] 放大字体 正常 缩小 关闭

佛教怎么看待财富?众法师对财富的看法

佛教怎么看待财富?众法师对财富的看法

  财富,就这两个字本身来说,它所包含的内涵,有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人们更多是偏向物质财富。人生需要生活,也需要财富。财富可以让我们生活得更好。当我们不惜用生活作为代价换取财富时,得来的财富也会变得没有价值。

  现代人追求财富,总是停留在物质财富的基础上,以为拥有物质财富,就有了人生的一切。其实,物质财富只能满足人生的基本所需,是生命的低级需求。如果一个人只会追求物质财富,只能说明他的生命层次很低,一味停留于物质财富的追求,生命层次永远无法得到提升。

  如果说有什么财富可以成为人生的固定资产,那么只有功德法财才是当之无愧的。它无形,却不会随着死亡而消失,不会随着生命形式的转换而失去价值。因此,我们要培养心灵深处的慈悲和爱心,培养生命内在的信仰智慧。对于人生来说,这才是最重要的财富,是永远可以从中得益的源泉。

佛教的财富观(圣严法师

  一切向钱看,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通病,一种不健康的风气。每个人都要体认到:钱并不能代表自己的快乐、幸福、安全、健康或人格。财富多少只是一个数字,是虚幻的安全感;人真正需要的安全感,并不一定能由金钱中得到,比如:幸福、快乐、真爱、敬重。

  如果把人生重要的目标,定位在追求“一亿人生”,那就好象是在赛狗跑道上,追逐那只电动的兔子,它永远跑得比赛狗快,赛狗再怎么努力,终会发现兔子是永远追不上的目标,除非这场比赛停止。

  但我们想想:就算赛狗真的追上了那只电动兔子,又会如何呢?那是一只假的兔子,又不能吃,追上了又怎么样呢?

  人们追逐庞大的财富,追逐存款簿上的天文数字,就像赛狗追那只电动假兔一样好笑。你拼命工作、拼命投资、拼命理财,也许达到几百万或者几千万元,幸运的,或者真的有了“一亿人生”,但是这样的人有多少呢?他们真的都很快乐吗?

  我年轻的时候有个好朋友,他天天看丘永汉的经营、理财的书。他兴致勃勃地告诉我:只要门道抓对,就可以真的赚大钱。“你做和尚,我来赚钱,未来我支助你建道场。弘法利生,包在我身上。”他这样告诉我。

  现在,四十年过去了,我已经是个老僧,他也是个年近八十的老汉了。但是,丘永汉仍然是有钱的经营家,我的朋友却仍然没有成为富豪,理了大半辈子的财,仍然只够养家活口。

  我最近问他:“你赚多少钱啦?”他说:“钱找人容易,人找钱困难。钱滚钱容易,手赚钱很难。”万事起头难,你得先有机会,或者先有很多钱,才能够钱生钱、钱滚钱。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有福报,你是不是有能力赚钱,还得有相对的资源来配合。如果没有,财神爷在你门口走过,你也只能干瞪眼。

  与其立志赚一亿,不如发愿:尽一生心力,奉献社会,救苦救难。这样的愿望,是有钱、没钱都能达成的,而且包管你快乐又幸福。

  我并不是说,钱不重要,而是人要认清什么是人生真正重要的,不要花了一生的时间,其实只在追逐一只无关紧要的电动假兔子而已。

  财富多少只是一个数字,是虚幻的安全感;人真正需要的安全感,并不一定能由金钱中得到。

佛教的财富观(大安法师

  佛经都要求我们:要看清这个财物是不坚之物,要用这个不坚牢之物来修持坚实的功德。财产你不要以为就是你的,财产为五家所有:如果水灾来了,你这个财产也保不住;火灾来了,财产也保不住;小偷来了,你这个财产也保不住;国王要没收了,你也没有办法;如果再生个败家子,也不是你的。你要了解这个五家共有的这种真实性。所以要趁自己还有财产,头脑清楚,赶紧要布施。要知道这个财——钱哪,它的本性就是水呀,钱财如水,你不可能存在这里,水性是要流动的,所以现在看你的智慧,你要把这个水流到什么地方,这是你的智慧。能够往你这边流,是你的福报;你要把它流出去,这是你的智慧。

佛教的财富观(星云大师

  真正的财富在哪里里?在自己的心里。我心里生起智能,智能就是我的财富;我心中生起满足感,满足感就是我的财富;我心中生起惭愧心,惭愧心就是我的财富;我心中生起禅定,禅定就是我的财富;我心中生起般若智能,般若智能就是我的财富。所以我们不一定要在心外寻找财富,真正的财富,应该是内心源源不断的能源。

  人生在世,钱虽然很重要,但却不是绝对万能的,因为除了金钱以外,还有许多对人生更有意义、更值得追求的东西。有钱不满足是富贵的穷人,求得内心的满足,人生会过得很有意义,人能满足,处事易谦恭谨慎。物质方面拥有很多但不欢喜,如同没有。更何况一个人拥有多少是有限的,对世界上一切都抱持享有的观念,欢喜就无所不到。学佛要把自己学得很坚强,不被境转,就是欢喜的来源。除满足、欢喜外,健康、智慧、慈悲、愿力、忏悔感恩,都是人生很值得追求的东西,也才是我们真正的财富。

  健康的身体是我们的财富。俗语也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所以说健康的身体才是真正的财富。有财,烦恼很多,生活不如意,那不算真正的富有,就算不是大富大贵,如果生活得称心如意,那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人生。那怎么生活才能如意呢?感恩和知足是最好的妙方。

  人生,在坎坷不平的命运里奋斗,固然也是有意义有力量的人生,但终不若前程顺利的人生能更多做些有意义的事业。如果要前程顺利,这就不得不注意人际间的善因善缘了。一个人前程一顺利,那自然就是最大的财富了。

  家财万贯,难比平安之人,家人平安自己平安也是我们每个人的祈愿

  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要合法的钱财,能用来作福利人,可以说越多越好。星云法师教导我们,人往往为了贪财好利,在过份的贪求物欲的时候,丧失了宝贵的生命,真是何苦来哉!想要拥有真正的财富,明理、勤劳、喜舍、道德,都是真正的财富。因为这些财富不但现世受用,来世还可以受用;不但一时受用,还可以终身受用;不但一人受用,还可以大众受用。

佛教的财富观(济群法师

  生活中,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创造并享用财富。尤其在今天,个人生活的改善,自我价值的体现,社会效益的达成,都是以财富的增长作为衡量标准。但正如俗话所说的那样:“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如果我们不能正确认识财富的作用和过患,往往就会被它所伤害。那么,佛教又是怎样看待财富的呢?

  1、毒蛇

  在佛经里,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某日,佛陀弟子阿难外出乞食,看见路边有一坛黄金,佛陀立刻对阿难说:“看,毒蛇。”阿难亦应声答道:“果然是毒蛇。”师徒俩的对话恰巧被附近一对农民父子听到,便怀着好奇心前来观看。一看之下,不由欣喜若狂,赶紧将黄金带回家中,以为这从天而降的幸运将改变他们的贫困生活。改变的确是发生了,但完全不是他们希冀的那样。当父子俩带着金子去市场兑换时,却被人告到了官府。原来,他们捡到的金子是窃贼从宫中盗出,在逃跑时弃于路旁的。他俩人赃俱获,有口难辩。这对乐极生悲的父子在临刑时,才领悟到“毒蛇”的真正含义。

  类似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也比比皆是。近年来,甚至有部分领导干部也由人民公仆沦为以权谋私的罪犯。剖析他们蜕变的轨迹,我们可以发现,金钱是如何一步步腐蚀着他们的灵魂。当那些昔日地位显赫的特权阶层身陷囹圄时,想到的是什么?当他们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时,想到的又是什么?“物必自腐,而后虫生”,正是对金钱的贪婪导致了他们的堕落,使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严重扭曲。种种教训足以使我们警醒到:金钱虽然诱人,但也有着致命的杀伤力。所以致命,一是人类的贪欲使然,一是没有认识到财富背后隐藏的陷阱。

  金钱何以会成为万恶之源?首先是来源问题,这在拜金主义盛行的今天尤其值得重视。以往的生活条件虽不富足,但在安贫乐道的传统观念影响下,人们依然能够知足常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物质文明以其巨大的冲击力,将中国从道德社会迅速推向了功利社会。金钱的诱惑和贫富分化带来的危机感,双重地困扰着人们。在利益的驱动下,许多人丧失了理智,置法律及道德于脑后,不择手段地谋取财富。或造假卖假,以不法手段来骗取钱财;或铤而走险,以走私贩毒来牟取暴利;或以权谋私,利用工作之便来贪污受贿……当这些不法行为和金钱结合在一起时,人们往往就一叶蔽目,知法犯法,在所不辞。

  其次,是不正确的使用。如果拥有财富而没有健全的心智,没有处之泰然的超脱,就很可能在金钱的蛊惑下失去理智。如果说贪、嗔、痴三毒是潜伏在我们生命中的危机,那么,使用不当的财富往往是引发它们的导火索。很多骤然暴富的人,或是吃喝嫖赌,或是挥霍无度,结果使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这是因为财富使用不当引起的过患。

  第三,是对财富的执著。据有关报道,东南亚金融风波之际,香港精神病院病人猛增。院方为治疗这批特殊的病人,以模拟的股票交易使下跌的股票上升,借此缓解他们因破产而带来的心灵创伤。由此我们也可以认识到,如果将积聚财富作为生活的唯一目标,那么一旦失去财富,就会失去整个精神支柱,这样的人生无疑是可悲的。

  2、净财

  佛经中也把财富当做净财。所谓净财,就是清净的财富。净财不但是维持生计的必要条件,同时还能利益社会、造福人类。那么,什么样的财富属于净财呢?

  首先,来源是正当的。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所谓道,就是正当的谋生之道,也就是八正道中的正命。只有通过勤劳、智慧获得的财富,我们才能心安理得地享用,不必有任何后顾之忧。

  其次,要懂得合理使用。佛陀一再告诫我们要奉行简朴的生活原则,因为欲望一旦鼓动起来,往往就难以控制;奢侈的生活习惯一旦养成,往往就难以放弃。和地球的资源一样,人的福报也是有限的,过分放纵自己的欲望,不仅对身心有百害而无一益,更会将幸福提前支取。

  第三,对财富不能有贪著之心。无论我们贪著什么,它都会成为伤害我们的利刃。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如果我们贪著财富的话,那么没钱时我们会因贫困而烦恼;有钱时又会因为担心财富失去而烦恼。所以我们要认清财富的实质,了知财富的无常不定,而不是把它看成是永恒的;了知财富在人生中的局限性,而不是把它看成是唯一的。当我们真正能够将财富视为身外之物时,我们就不会被它所伤害。

  “水能覆舟,也能载舟。”财富同样如此。财富本身并无所谓善恶之分,而是取决于它的实际用途。为富不仁者以它来作恶,慈悲众生者以它来行善。因此,我们大可不必“视金钱如粪土”。只要是通过正当渠道获得的财富,我们又能合理地分配使用,以此造福社会,并且没有贪著之心,那我们就是财富的主人而不是它的奴隶;我们所拥有的财富就不是毒蛇而是净财。

  很多人都认为,财富是自由的保障,似乎有了钱就可以随心所欲地生活。事实上,占有越多就越不自由。因为欲望是被逐渐激发出来的,占有得越多,期待和牵挂也就越多。曾几何时,万元户就是富裕生活的标准。可多少万元户因此满足了呢?有了一万,就会想着十万,然后是百万、千万。往往是钱越多就感觉缺得越多,使生活不停地围绕这个轴心运转,从而忘却了人生的根本。

  有个比喻说,假如把财富、事业、荣誉、地位都比作0的话,健康就是前面的那个1。否则,即使拥有再多,也还是等于0。但我们常常意识不到这一简单的道理,为了挣钱毫不顾及身体。结果“年轻时以健康换金钱,年老时以金钱买健康”。那么,健康是金钱可以买来的么?金钱可以换来最新的药品,换来精细的护理,但并不能保障我们的健康。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为获取财富使健康遭受的损失固然是金钱无法弥补的,但我们为谋取私利而使心理遭受的伤害就更难以愈合。欲望是无限的,财富却是有限的。我们为尽可能多地占有财富,不仅直接或间接地侵占了他人利益,也使我们自己滋长了重重烦恼。这些内在的伤害或许不会在短时间显现出来,但它的影响却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所以,我们必须对财富有正确的认识。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懂得如法求财、合理使用;才能从容地驾驭它,而不是被它左右;才能成为财富的真正主人。

佛教的财富观(证严法师

  心念清净、行为端正的人,虽然物质不丰,也能海阔天空,每天都过得很坦然;反观对人生迷惘的人,即使富有物质,也会时时烦恼众生。

  佛陀告诉弟子们,财富为“五家共有”,不是个人所拥有的。哪五家呢?

  第一水灾。像最近在台湾常常看到水灾、泥石流,其实世界各地也屡见不鲜,比如1999年委内瑞拉的一个观光地区,原本是财富共聚之处,只因一夕大雨,突然间整座山崩塌,掩埋了整个县,造成将近六万人往生。想想,富在哪里?贵在哪里?一夜之间,一切都化为乌有。

  第二是火灾。有人为的战火,也有天然的火灾。澳洲及美洲,在2000年一开始就有多处发生森林大火,延烧数月,整片山林被焚毁殆尽,甚至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水灾、火灾都会在瞬间毁灭财富,毁灭世间物资,如台湾的九二一大地震也是天灾,这些灾难真的很可怕!

  第三是强盗。以前我常亲自探访贫户,有一次到达时明明看到门开着,里面却没有人,邻居说屋主出远门了。我说:“可是门还开着?”邻居回答:“他穷到鬼都怕了,小偷哪里会进去,还锁什么门呢?”可见清寒人家出入反而比较自在

  若是有钱人家,一走到他家门口,可能就会听到许多看门犬不停地吠叫;在他们的生活环境中,即使构筑铜墙铁壁,还是会担心遭强盗或小偷。

  第四是贪官污吏。这虽是古时候的用词,不过现代社会也有类似的问题。如税赋征收、国家政策制定方向的公平与否,也都会影响到民众的收支与生活。

  第五是不肖子弟。有的人很认真经营事业,开创稳定的企业,但是子孙不肖,不懂得认真打拼,只会吃喝玩乐,优渥的环境反而养成游手好闲的坏习气,所以古人有句寓意深远的话——“富不过三代”。

  因此,富有不足以为依恃,在因缘迁流的世间,最重要的是,能走一条问心无愧的大道,尽心付出而无所求;做到让人人都能尊敬、爱护,人生才能拥有真正的幸福和无尽的法财,这也是最稳当的财富。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