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弘善佛教 > 佛学入门 > 佛学常识 >

七月十五为什么是佛欢喜日?如何让佛欢喜?

[佛学常识] 发表时间:2019-09-26 作者:大安法师 [投稿] 放大字体 正常 缩小 关闭

大安法师:七月十五为什么是佛欢喜日?如何让佛欢喜?

  各位莲友,大家中午好!欢迎来自海内外的居士参加祖庭的盂兰盆会和晚上的放大蒙山。

  今天是农历七月十五日,这一天在我们中国文化当中又称为“中元日”,这是道教的说法,民间叫“七月半”,佛门中则称为“佛欢喜日”。那么佛为什么在这一日欢喜呢?

自恣行法

  是由于僧团的夏安居今天正式结束,在最后有一个僧团内部的行法,叫“自恣”法。

  大家一听这个字眼,可能不一定了解是什么意思。这个“自”就是自己发露自己的过失。这三个月修行要向内去看,要反省。

  自己的过失就得发露忏悔,这叫忏悔清净;如果反省自己没有过失,就叫根本清净。这是“自”的意思。

  那个“恣”呢,就是自己还反省不到的地方,就要请大众僧帮助自己认识过失,也就是接受大众僧的检举。

  用世间话说,前面的“自”就是自我批评,后面的“恣”就是接受他人的批评。社会上常说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就是来自于佛教的“自恣法”。

  佛陀在世的时候,“自恣法”确实是做得很如理如法。现在这个法虽然我们也在传承,但实质的内容可能会大打折扣。

  检举他人的过失不是出于私心,不是出于让别人难受的心,而是要出以慈悲心哪!

不迁怒,不贰过

  这个法也告诉我们修行人要有很强的反省能力,但人性当中有一个劣根性,就是看别人的缺点那是明察秋毫啊,自己身上像山那么高的过失却视而不见啊!

  所以在说别人的时候那是非常地精确、犀利、到位,谈自己就一塌糊涂,不了解。这是因为我们的眼睛常常向外看,很少向内看。

  儒家谈修行也是要讲“吾日三省吾身”(出自《论语·学而》),每天要多次用三项内容来反省自己:为人做事是否尽心竭力?与朋友交往是否讲究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按时温习?

大安法师:七月十五为什么是佛欢喜日?如何让佛欢喜?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了,孔子赞叹他什么呢?就是两句话、六个字:“不迁怒,不贰过。”颜回的大贤就体现这儿,他不会把自己的怒气转移到其他人身上,同样的过失不会再犯第二次,这是儒家的心学。

  你别看就这两句话只有六个字,一般人做不到啊,但颜回做到了。

  蕅益大师曾经作过一个致王阳明开悟的偈子:“无怒无过心之体,有怒有过意之动,知怒知过是良知,不迁不贰是格物。”

  这有点意思吧,格物就是不迁怒,不贰过。

佛的欢喜

  所以每天要反省自己。修行不是看别人的毛病缺点,而恰好是要看自己的毛病缺点,要把别人看成是菩萨,唯有自己是凡夫。这叫在“建德修业”。

  今天僧团的“自恣”,就是一切出家人都在做这么一项内省的功夫,同时接受大众僧的检举。

  这种“自恣”法能够让僧团清净,僧团清净佛就欢喜。

  佛是无心的,以众生心为心,他的欢喜和忧伤不是来自自己,座下的比丘能够改过自新,进德修业,断惑证真,成就四圣,没有什么事情能比这个更让佛欢喜了。

大安法师:七月十五为什么是佛欢喜日?如何让佛欢喜?

池神的解释

  那么佛为什么会忧愁呢?是看到我等众生迷惑颠倒,造作种种恶业,全身都是毛病缺点,还认为自己很了不起,认为自己是好人。

  往往一身毛病缺点的人,你让他评价自己,他会说:“我很好啊,我很善啊!”他都是这个样子。

  龙树菩萨曾说过一个故事:有一个莲花池,莲花盛开的时候,浓郁的莲香弥漫。有一个比丘在那里经行,闻到莲香,自然就多吸了几口。

  池神(守护莲池的神)马上就出来呵斥他:你怎么偷我的莲香?这个比丘想一想,池神指责得也有道理,自己比较喜爱这个香味,多吸了几口。

  过了一会,有个人过来了,一来就到莲池里去拔莲花,要挖莲藕去炒菜吃。这个莲池一下子就一片狼藉。那位比丘想,这下可能有戏看了。

  但是没有任何反应,这个人就一下子带了一堆的莲花莲藕,拖泥带水地走了。

  那位比丘就开始跟池神理论了,说我就是轻轻地绕一下,多闻一下香气,你就指责我;那个人把你的莲花、莲池弄成这个样子,你怎么不说句话呢?这不是欺负人吗?

  池神告诉他:你是一位比丘,修行人,就好像穿了一件洁白的衣服,忽然增了一个黑点,我指责你是在帮助你把这个黑点给消掉;那个人过是个五毒俱全的人,穿的衣服已经全黑了,这个行为再增加点黑也黑不到哪去了,这种人没有必要理会了。

自恣对心性的作用

  我们就想想为什么孔子作《春秋》责备贤者、君子,却不责备小人?

  小人就是那个样子,你责备他干嘛?但是对君子、对贤人、对圣人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现在我们身为佛弟子,对自己的要求一定跟一般人是不一样的。为什么?

  因为你信了因果,相信有轮回,接受了这个戒律,已经有持戒,甚至已经发起菩提心,起心动念,行为造作,就跟一般人不一样。

  一般人可以自私自利,但是你不能自私自利,你穿的是一件比较洁白的衣服,要洁身自好。

  所以佛门当中就有一个忏悔法。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凡夫都有过失,但是作为佛弟子,我们要有反省力、惭愧心和忏悔意识

  忏悔法有作法忏、取相忏、实相忏,就好比说我们身上穿的衣服有黑点,忏悔法帮助我们把污点给洗掉。

  如果你这件衣服上没有增上一点污点,这叫根本清净;如果增上了污点,通过“自恣”把这个污点去掉,这叫忏悔清净。

  这个法在心性上还是很有作用的,所以我们就理解“僧自恣日”这一天为什么是“佛欢喜日”了。

功过格 知行合一

  我们再来看一看儒家的一些修行。从明清以来三教合流,这些主张三教合流的贤人,从王阳明的心学以来就强调“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行”从哪行?过去道家盛行记“功过格”的方法。“功过格”列出了善行是哪些,恶行是哪些。

  行了一个善行,或者记一功,或者记一善,或者十善,或者百善,根据行善的程度,来进行量化。恶行亦是如此,造了哪个恶行,记一过,或者记五过,或者记十过。

大安法师:七月十五为什么是佛欢喜日?如何让佛欢喜?

  当年袁了凡从栖霞山的云谷禅师那里,相信了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命由己立,福由己求。

  原来他认为命运是不可改动的,所以早年被孔先生算得都很准。孔先生算他什么时候考取秀才,什么时候做贡生,什么时候可以做县官,寿命活到五十三岁,命中没有儿子。前面算得都很准,所以他认为命运就是决定的。

  最后却听到云谷禅师说:命还是可以改变的!这个给他震动很大。那么从哪里改变?就是从行善改变!所以他开始记功过格,发愿要行三千件善事。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