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学入门 > 佛学常识 >

佛经中经常提到的一些词语

佛经中经常提到的一些词语

三界

  三界指众生所居住的欲界、色界无色界

  一、欲界

  欲界指具有淫欲、情欲、色欲、食欲等有情所居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间包括人界四大洲、阿修罗,下至畜生、饿鬼、地狱等,因为此界为男女杂居,多诸染欲,因此称为欲界。

  二、色界

  色界指远离欲界的淫、食二欲,但是仍然具有清淨色质等有情所居住的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没有欲染,也没有女形,众生皆由化生;色界的宫殿高大,由色所化生,一切殊妙精好。因为此界尚有色质,因此称为色界。

  三、无色界

  无色界指唯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没有物质生活的有情所居住的世界。此界没有任何物质之物,也没有身体、宫殿、国土,只有心识,住在深妙的禅定之中,因此称为无色界。

涅槃

  涅槃,梵语nirvana,意译为寂灭、灭度、寂、无生。《涅槃经》说:「灭诸烦恼,名为涅槃。」《大毘婆沙论》说,涅槃的意义是「烦恼灭,三火息;三相寂,离诸趣」。《杂阿含经》说,涅槃是「贪欲永尽,瞋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所以涅槃就是四圣谛中的灭谛,是灭除贪欲、瞋恨、愚痴、无明、邪见、是非、烦恼的一种寂灭无染、物我双忘、圆满光明、自由自在的世界。

  当初佛陀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明星而证悟宇宙人生的真理,成就正等正觉,这种正等正觉就是涅槃。所以,涅槃就是我们自己清淨的本性,是真实的自我。能够证悟涅槃,就能泯除人我关係的对立,超越时空的障碍,不被烦恼、痛苦、人我、是非、差别、障碍等种种无明所束缚而流转生死。所以,涅槃是超越生死的悟界,能入「涅槃」就是人生的解脱

解脱

  解脱,就是解开繫缚,脱身而出的意思;自在,指自由放任,无挂无碍。解脱,是动态的行为;自在,是静态的境界。解脱与自在,是一体的两面,能解脱就能自在,能自在就能解脱。诸佛菩萨游诸国土,度化有情,示教利喜,无非就是要使众生离苦得乐,得到究竟的解脱。

五蕴

  《大乘广五蕴论》说:「蕴者,积聚义。」五蕴就是说,世间的有为法是由色、受、想、行、识等五种元素「积聚」而成的。五蕴又称「五阴」,阴是「盖覆」、「遮蔽」的意思,意指众生因色、受、想、行、识五法遮蔽了我们本来的真如佛性,因而受无量劫生死轮迴之苦。

须弥山

  佛教有很多东西来源于古印度教。古印度教徒曾以为在宇宙间有一座高山,名叫须弥山。佛教发展了这种西想象,认为在山腰有四大天王神,在山顶有三十三天神,在山顶凌空处更有各种天宫天神。

  文献记载,须弥山四周有七大海、七大山,顺次围绕。全山由风轮、水轮、金轮三层支撑。须弥山是固定不动的,日月星辰都在此山四周围绕。须弥山的最外层海水中,有东南西北四大洲,东胜身洲、南瞻部洲、西牛货洲、北拘罗洲。近代一些教徒发展了这种说法。认为南瞻部洲就是地球。

  唐卡中,四周是大海,每一重海间一重山,至第七重金山外有咸海,咸海之外有大铁围山。在咸海的四方就是东胜神州、南瞻部洲、西牛货洲、北拘罗洲,每洲旁各有两中洲、数百小洲。九山、八海、一日月、四周、六欲天、至无色界四天为一小世界。集一千个小世界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其间有三个千的倍数,故名三千大千世界。

  须弥山安住于十字杵地轮之上。似一四面型的山,地步有四个方形阶梯,上面是方形的顶、越上越宽广。四大天王居山腰四面。

忉利天

  忉利天在须弥山山顶,又称三十三天,因为它有三十三个天宫,即四面各有四个天,中间有一个天宫,共三十三天,中间的天宫叫帝释天,是帝释居住的天宫,“帝释”,一些大德认为就是我们俗称的玉皇大帝。佛就是在帝释天宫的善法堂讲法的。

帝释天

  帝释天,又称“帝释”、“天帝释”,亦做帝释尊天,梵文音译为“释迦提桓因陀罗”,既印度教和婆罗门教中的雷帝因陀罗,是《梨俱吠陀》中的主神,称他统治一切,被尊为“世界大王”。后来皈依佛教,就成了世尊释迦牟尼的主要护法之一,地位比原来低了许多。他的形象一般为天人型,乘白象,右手拿三钴杵,左手放于胯上。

八部鬼众

  乾闼婆:华言香阴。谓不啖酒肉。唯香资阴。

  毗舍阇:华言啖精气。谓其啖人精气及五谷之精气也。(五谷者。禾麻黍菽麦也。)

  鸠槃茶:华言瓮形。以其阴似瓮故。即厌魅鬼也。

  薜荔多:华言饿鬼。以其长劫不闻奖水之名故也。

  诸龙:龙众。谓龙有四种。一守天宫殿。持令不落。二兴云致雨。益人间。三地龙。决江开渎。四伏藏龙。守转轮王大福人宝藏也。

  富单那:华言臭饿鬼。是主热病鬼也。

  夜叉:华言勇健。有三种。一地夜叉。二虚空夜叉。三天夜叉也。

  罗刹:华言速疾鬼。又云可畏。以其暴恶可畏故也。

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传入中国后神明虽同但性质已完全改变,变成象征“风调雨顺”的四尊神。其中无畏天王更名为持国天王,本来象征智慧,现代表“风”﹔灭怖畏天王更名为增长天王,本来意味着谐乐众生,现代表“调”﹔虽胜天王更名为广目天王,本来意味着覆护众生,现代表“雨”﹔除怖畏天王更名为多闻天王,本来意味着救援众生,现代表“顺”。

  四大天王造型及所持法器,说法颇不一致,各大庙门亦不相同。中国大陆有谓:东方持国天王,着白色,托琵琶;南方增长天王,着青色,执剑;西方广目天王,着红色,握蛇;北方多闻天王,着绿色,掌伞。四人均作胡貌梵相,铠甲介胄。

五大明王

  明王最为人知最流行的是五大明王。在新、旧两译的《仁王经》中,出现了五大明王的名称。他们是:

  (1)不动明王:他是明王之中最重要的尊格,被称为不动尊或无动尊,与观音和地藏菩萨并列,成为民间佛像的三大主尊。不动明王居于五大明王中心位置,亦即居于首位,另四尊明王围绕在他身边。不动明王和大日如来关系密切,被视为大日如来的化身或使者。西藏大多数不动明王的造像都是三头六臂或一面八臂的忿怒尊,右手拿剑,左手握罗索,而且多是坐像,少有立像,是沿袭了印度教的忿怒尊的湿婆神的信仰

  (2)降三世明王:第二位是东方的降三明王,意为“降服三个世界”,他经常和不动明王并列成一对出现,是密宗名第二的金刚萨多。降三世明王也是由印度教的忿怒尊湿婆神演变出来,其造像多是三头六臂或一面八臂的恐惧模样,其额头中央有湿婆神特征的第三只眼睛,身上穿着虎皮裙,两足之下分别踩着相当于湿婆神的大自在人及其明妃乌摩,表示自己比模仿对象更强有力。降三世明王两手的小指在胸前勾合结成降三世印,表示降伏过去、现在、未来与佛教为敌的一切障碍。

  (3)军荼利明王:第三位是南方的军荼利明王,意为“盘绕的东西”。由图像来看,军荼利明王身体各部,都戴着蛇的装饰物。军荼又意为“拙火”,乃是象蛇一样沉睡于身体海底轮之灵热。军荼利明王又和不死妙药“甘露”的信仰有密切关系,故军荼利明王亦称为甘露军荼利明王。

  军荼利明王的造像,通常是一面八臂,左足稍稍上举,做出踏空的姿态,而中央的左右两手各自伸直食、中、无名指,然后再用大拇指掐住小指,将两手在胸前交叉,这种威吓对方的印相,是军荼利明王的代表姿态,其余的手,分别拿着金刚杵、宝轮、三叉戟等法具,表示以他强大的力量祛除种种障碍。

  (4)大威德明王:第四位是西方的大威德明王,意为“具有大威力德性”。他被视为文殊菩萨的眷属或化身。大威德明王的一项特性,是他一定骑着水牛,这是反应原始社会所谓魔神征服水牛的神话。大威德明王的造像多是六面、六臂、六足的姿态,因此,又此,又有“六足尊”之称。他的六只手所握持的东西是剑、戟、棒、索、弓、箭。但演变到最后,大威德明王竟然是九面三十四臂十六足的形态,同时脸部成为牛面。

  (5)金刚夜叉明王:这是五大明王中的最后一位,也是五大明王中唯一拥有“金刚”的称号的一位,与拥有古老历史的其他明王比较,金刚夜叉明王似乎是后来才出现的尊格。

  金刚夜叉明王的造像的特色,是他脸上的五只眼睛,有两对是两只眼睛左右上下并排,然后在额头中央,再放置第五只眼睛。五只眼和三张脸,使人有恐怖之感。除此之外,金刚夜叉明王将左脚举高,摆出了丁字形站立的姿势也很特别。他的左右第一只手,分别握着金刚铃和金刚杵,显示他是金刚界体系的尊格。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