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课、大天五事与上座大众两部的分裂

  第十七课 大天五事与上座大众两部的分裂

  当释尊遗教,第一次结集时,虽有上座大众二部的名称,然在教义上,仍能统一信仰,未有诤论。迨至佛灭百余年,摩竭陀国,俱苏摩城,无忧王 (1) 崇奉佛法,僧众多聚居城侧的鸡园寺。

  时有大天比丘出家未久,便能讲诵三藏,自称阿罗汉,有一夜,梦中遗精,使弟子洗秽服,弟子问曰:阿罗汉已破见思烦恼,何以还有此事?他答:「为天魔所扰,阿罗汉亦不免不净漏失。」此是一事。又彼欲使弟子欢喜,妄记各弟子得预流果,乃至得阿罗汉果,弟子问曰:阿罗汉有证智,何以我等都无所知?他答:「阿罗汉虽无染污无知 (2),犹有不染污无知 (3),故你等不能自知。」此又是一事。时弟子问:闻圣者已离疑惑,如何我等于四谛理,犹怀疑惑?他答:「阿罗汉烦恼障 (4) 疑惑虽已断,犹有世间的疑惑。」此又是一事。弟子又问:阿罗汉有圣慧眼,自知解脱 (5),如何我等不自证知,而须由师令知?他答:「如舍利弗、目连、若无佛说,彼尚不能自知,你钝根何能自知。」此又是一事。大天夜睡时,数呼「苦哉」,弟子怪而问之,他答:「圣道须因呼苦声而起」,此又是十事。由是乃就此五事,自造一偈曰:「余所诱 (6) 无知 (7),犹豫 (8) 他令入 (9),道因声故起 (10),是名真佛教。」

  大天唱此五事之后,于是附和者,与反对者,分成两派,争辩不已。附和此五事者,为大众部凡夫,人数众多,反对此五事者,为上座部圣者,人数不多,然而从此小乘佛教,遂分裂而成上座与大众二部。无忧王袒护大众部,由是上座诸比丘,乃悉数离鸡园寺,而往迦湿弥罗国,无忧王虽坚请重返鸡园寺,未允。遂就该国另造鸽园寺数百伽蓝,以供奉上座诸比丘,使盛行其教化,而于自国,乃供奉鸡园寺大众部僧,从此上座与大众二部,遂各行其是,不可复合。

  唐窥基大师 (11),作成唯识论述记 (12),引大毗婆沙论,叙大天在家时,曾蒸母 (13),弑父 (14),弑阿罗汉,弑母,出家后,又诳徒,诬佛,乃一五逆 (15) 十恶 (16) 具备之人,然异部宗轮论 (17) 专载:佛寂二百年时,更有一名大天者,多闻精进,重提五事。此大天似系即前之大天,因传闻日久,误为 两人耳。

  【注释】

  (1) 即阿育王,详第十六课注十一。

  (2) 染污无知,即一切的烦恼,以无明为体,执著于事理之法,其性不净,故名染污,其体昏暗,不知四谛之真理,故名无知,台家谓之见思惑,小乘阿罗汉,辟支佛,皆能断之。

  (3) 不染污无知,以劣慧为体,因慧劣故,不解事物的义理,其无知非因染污而起,故名不染污,不知无数法门差别,故名无知,台家谓之尘沙惑,此惑不障出世生死,而障修道成佛,故菩萨必须断之。参看初级教本第三十五课注二。

  (4) 贪嗔疑等诸惑,能使有情,流转三界生死中,由此而障涅槃寂静之业,名烦恼障。

  (5) 解者:解惑业的系缚,脱者:脱三界的苦果,因离缚而得自在,故名解脱。

  (6) 谓阿罗汉为余魔所诱,因有夜遗不净之事。

  (7) 谓阿罗汉虽无染污无知,犹有不染污无知。

  (8) 意不决曰犹豫,谓阿罗汉犹有世间疑惑不决事。

  (9) 谓阿罗汉但由师令证入,不能自知证果

  (10) 谓圣道须因唱苦声而起。

  (11) 唐高僧名,为玄奘弟子,学五竺语,传唯识因明之学,为法相宗开祖。

  (12) 六十卷,唐慈恩寺窥基撰,学相宗者,奉为准绳。

  (13) 下淫上曰蒸。

  (14) 下杀上曰弑。

  (15) 罪恶极逆于理曰逆,五者皆感无间地狱的恶果,故亦名五 间。 即弑父、弑母、弑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等五项,但犯其中的一项,死后即入无间地狱。

  (16) 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绮话、两舌、恶口、贪欲、镇恚、邪见、名为十恶。

  (17) 一卷,世友菩萨造,唐玄奘译,系述小乘二十部的宗旨者。

  【习题】

  (一) 何谓:一、染污无知?二、不染污无知?

  (二) 写出大天对五事自造之偈语。

  (三) 大天唱五事,小乘佛教,怎样分裂为上座与大众二部?

  (四) 解释:一、烦恼障。(二)解脱。

  (五) 何谓:一、五无间?二、十恶?

精彩推荐
推荐内容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