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学入门 > 佛与人生 >

为人生减负,做到真正的“断舍离”

为人生减负,做到真正的“断舍离”

  近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在北京发布了“2019年度十大网络用语”,“断舍离”位列其中;“断舍离”成为一种生活时尚,表明了当下人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追求一种极简理念的鲜明态度。

  说到“断舍离”,让我想起一个《愚人吃盐》故事:说是从前有个愚蠢的人,他到别人家去做客,主人留他吃饭,他嫌菜太淡,没有味道,主人听后,便往他的菜里加了些盐,加了盐的菜果然好吃多了;愚人暗自想到“菜之所以好吃,是因为有盐的缘故,加少许盐尚且如此,要是盐再多些,岂不是人间美味?”于是,这人便空口吃起盐来;谁知吃了以后,满口咸涩,舌头都失去了味觉。这再好吃的东西,只有在适量的情况下,才能品味到其美妙的滋味,一旦超过了自身所能承受的限度,便只能用 “过犹不及”来形容。

  我们说的“断舍离”这个概念,源于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写的《断舍离》一书,旨为“收拾家里的‘破烂儿’和整理内心中的‘破烂儿’,让人生变得开心”。不论家中还是心中,摆放一堆“破烂儿”自然让人心情难以愉悦,而学会对这些杂物进行清除打扫,该割断的割断、该舍弃的舍弃、该分离的分离,不为“鸡肋”纠结、不为俗事困扰,减掉无用的重负,必然能够心情舒畅、充满能量。

  方式很简单,但是实现起来却很困难,毕竟很少有人是圣人,能够超然物外。既为俗世凡人,七情六欲在所难免,但是能够做到不乱于心、不困于情却也并非天方夜谭,关键在于能否克制自己、能否认知自己、能否掌控自己。若是看见打折商品就有买的冲动、听见别人买了就怦然心动、心情不好买东西就变成自动,大脑做不了双手的主人,口说“断舍离”,心却为物役,注定劳累不堪却不得其乐。

  其实,生活当中购买了太多无用却舍不得扔的东西,本质上是内心有太多情感割舍不断,是留是舍,这每件物品都充满了沉甸甸的回忆;从这一角度说,与那些没用的衣服、报纸、瓶罐等外界事物进行“断舍离”,只是为人生“减负”的一个切入点。但是现在确有一些人将“断舍离”简单理解为“扔扔扔”,看似好像领悟到了人生真谛,过上了极简生活,殊不知这些人扔东西不过图一时过瘾,扔完之后又接着购物屯物,如此行为显然偏离了正道。

  著名主持人梁宏达曾将“增广贤文”里的道理,结合“断舍离”做出了独到的见解,他觉得“断舍离”这三个字最适合我们现在的朋友圈,你要分清什么是真朋友?什么是假朋友?谁是你的知己?谁是你的人脉?得分开;梁宏达引用“增广贤文”里的三句话来分别应对“断舍离”三字:第一句,“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莫与谈”,代表“断”,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新朋友,初次见面浅聊几句,便发现这个人与自己三观不合,根本没有交往下去的意义;第二句,“志不同己,不必强和”,代表“舍”,有一些我们已经相识的朋友,日后相处了解发现,原来对方与自己属于“志不同,道不合”,慢慢的断了联系;第三句,“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代表“离”,离不像断、舍那样了解对方后马上舍弃,而是继续交往下去,心里已把知己与人脉分清楚,知己交心,人脉用来交换资源。

  “断舍离”之道是山下英子受日本禅院生活的启发所总结的,非有参禅悟道之心则不能有所感悟,绝非能一蹴而就;唯有通过不断逼视自己、反问自己、审度自己,剔除妄为的执念、过多的欲望、善感的情结,学会给人生做减法,不断提高理性思维,才能让生活重归简单质朴,更加轻松惬意。

  大道至简,生活本该如此,人生也本该如此,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完美,有了缺憾不必过多遗憾;功名利禄虽让人羡慕,但太过追求难免会名誉扫地、利欲熏心;爱恨随心、去留随意,豁达一点,大度一点,自然就轻快一点、坦然一点。坚持不断去参悟“断舍离”,领悟蕴含其中的智慧与哲理,卸下无谓的负担,轻装前行,才会越走越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