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教名词 >

【念珠】佛珠多少颗为宜?佛珠的颗数含义是什么?

【念珠】佛珠多少颗为宜?佛珠的颗数含义是什么?

念珠佛教解释)

  念珠,又称佛珠、数珠,主要是指一些宗教在祈祷、歌颂、念经、念咒或灵修时所用的物品,一般在各种传统宗教成员如道教、罗马天主教、东正教、英国国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锡克教和巴哈伊教中使用。如道教的念珠,有81颗,代表太上老君八十一化,天主教的玫瑰念珠,有59颗,是用来念诵《圣母玫瑰经》,伊斯兰教的念珠,有33颗,转三圈正好是99,是用来念诵“安拉真主”的九十九个名字,佛教的念珠一般有108颗,代表除灭108种烦恼。随着宗教的不同和珠子数目的区别,赋予了念珠独特的含义。

  佛珠是佛教徒用以念诵记数的随身法具,在僧俗间的广泛使用。在汉传佛教中,念珠最早的记载起源于唐代净土宗道绰大师。佛珠,本称“念珠”,起源于持念佛法三宝之名,用以消除烦恼障和报障。通常可分为持珠、佩珠、挂珠三种类型。每串佛珠数目表征不同的含义。佛珠的质料不胜枚举,以“七宝”所制成的佛珠最为殊胜尊贵。菩提子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类佛珠。

  佛珠是弘法最为方便的法器。在使用佛珠时,不要过分地计较它的构造、颗数和质料才好。只要能做到“静虑离妄念,持珠当心上”,也就可以早证菩提、成就涅槃了。

  千年传承,让念珠由参禅悟道的工具演变为众生智慧的象征,让人在面对烦恼、喧嚣时,不尤不饰、不骄不躁,并祈求平安、长保喜乐随着越来越多人喜欢和佩戴念珠,使佛珠在宗教寓意之外更成为时尚文化的符号。

佛珠多少颗为宜?

  据藏经上的记载,最上等的佛珠一共是由一千零八十颗组成的,但因这种佛珠太长了,所以只供极少数大德高僧和潜修者使用,或供名僧在大法会中作为装饰,此外极少人使用。佛珠的上品为一百零八颗,中品为五十四颗,剩下就四十二颗、二十一颗、十四颗和净土宗的三十六颗、禅宗的十八颗等。大多数人戴的都是禅宗十八颗珠的佛珠手链。

  对一般的佩戴者来说,佛珠要戴多少颗并没做严格要求。只要带着长短松紧合适就行,佛珠持戴在手腕上是为了随时提醒学佛精进修行,多用它念佛随缘行善布施。因此,莫过于纠结念珠的颗数。

佛珠的颗数寓意是什么?

  每串佛珠都由一定数目的子珠串缀而成,子珠数目随所据经典不同,下面就根据普遍流传的说法,将其不同的含义略述如下:

  一千零八十颗:

  按天台宗理论,十界无不性具善恶,故一千零八十数目表示十界各有一百零八种烦恼,合成一千零八十种烦恼。“十界”表示整个迷与悟的世界,即:1、地狱界,2、饿鬼界,3、畜生界,4、修罗界,5、人间界,6、天上界,7、声闻界,8、缘觉界,9、菩萨界,10、佛界。

  一百零八颗:

  一百零八颗是最为常见的数目,为了表示求证百八三昧,断除一百零八种烦恼,从而使身心能达到一种寂静的状态。

  五十四颗:

  表示菩萨修行过程中的五十四个位次,其中包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五十阶位,再加上四善根位。

  四十二颗:

  表示菩萨修行过程的四十二阶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和妙觉。

  三十六颗:

  无确切的含义,通常皆认为是为了便于携带,遂三分一百零八颗成三十六颗,其中蕴含有以小见大的义理,故与一百零八颗相同。

  二十七颗:

  表示小乘修行四向四果的二十七贤圣位,即前四向三果的“十八有学”与第四阿罗汉果的“九无学”。

  二十一颗:

  表示十地、十波罗蜜、佛果。“十地”见“五十四颗”一段,“十波罗蜜”见“弟子珠”一段的介绍,兹不赘述。而“佛果”指达到最究竟成佛的果位。

  十八颗:

  俗称“十八子”,此中所谓“十八”指的是“十八界”,即六根、六尘、六识。

  十四颗:

  表示观音菩萨与十方、三世、六道等一切众生同一悲仰,令诸众生获得十四种无畏功德

佛珠使用禁忌

  最主要的注意事项基本上就只有一条,就是清净。如果细说起来可以有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第一、不要手腕上带着念珠去卫生间方便。如果需要去的话,可以将念珠摘下放在上衣口袋里,夏天可以贴身挂在脖子上。

  第二、不要在夫妻同睡的情况下戴念珠或者放在床边。

  第三、不要在吸烟或者用手触摸过从葱、蒜、韭菜或者饮酒时佩戴念珠,更不要将烟吐到念珠上。

  第四、念珠不使用和佩戴的时候,应当放在佛堂里或者佛像跟前。有熏香的行人,可以在每天早上起来使用之前用熏香熏一下。

  第五、不要随意触摸其他人的念珠。

  第六、念珠不要放在裤子兜里,更不要放在屁兜里。

  第七、念珠在挂在脖子上,或者挂在墙上时应该将佛塔向上。

  第八、请不要用摸过肉或者鱼等不洁净东西的手触摸念珠,在摸念珠之前应当洗手。

  第九、在计数的时候,每念完一串的时候,不要将念珠翻转以后再计数要不间断的循环计数。相反转念珠计数这样做的人说是不越过佛头,这是不正确的,应当在同方向继续拨动计数。

  第十、不要在持念的时候随意抡动或摆动念珠,要在腰部以上的位置严肃的郑重的计数。

念珠(佛教历史)

  念珠的梵文原语有四种, 译成中文意思是: 数珠, 珠鬘, 念诵鬘, 珠之贯线, 印度人自古都有以璎珞鬘条缠身之风俗, 亦是後来演变成念珠的使用。

  不过佛教最初是没有使用念珠, 最早有记载约是二世纪, 而中国则在隋唐时代(公元六百年左右)开始有记载使用念珠及在雕刻佛像时亦有刻上念珠。念珠不是佛教所创, 在佛陀时代所制的律仪亦无念珠的记戴, 亦不包括在「比丘十八物」中。

  而佛经记戴念珠多出於後期的经典, 而律部经典却不见有记戴, 所以依律典的南传佛教徒亦较少有持珠, 但在密教中念珠却是极受重视。

  传入中国的经典有提及念珠的包括: 「木[木患]子经」,「校量数珠功德经」, 「金刚顶瑜伽念珠经」等, 主要内容是讲述持珠念三宝之功德, 总括来说念珠可以令佛弟子自省, 高僧大德配戴挂珠时亦可增加威仪。但此记录最早不过隋唐时期,与南传佛教的律是有一定的冲突性和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