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所说“本来面目”的意思是什么?
所谓「本来面目」,禅宗的意思是说:在没有生与死之前的本来面目是什么?
已经进入了生死,这是一种现象,是身体的现象、心理的现象、环境的现象,这些现象加起来,就是生与死。那么,离开了这些生死现象,既不生也不死,既无生也无灭的本来面目,是人人本具的,那究竟是什么呢?那是不可思议的真如佛性。
「不可思议」与「不立文字」,这两个名词其实是同样的意思。只要用文字表达的,就是语言、符号;而思议则是用嘴巴讲、用头脑思考,这也是符号,所有的符号都称之为「相」,都是现象。
因此,「不可思议」与「不立文字」讲的都是同样的东西,那就是放舍诸相之后,当下便能够发现自己的本来面目。
随时能放舍诸相,随时就能见到本来面目,只要有一个念头没有办法离开现象,便是着相;只要执着于任何一相,那就跟本来面目不相应了,自然也就见不到本来面目了。
许多人误解,在打坐时所产生的身心反应,如:轻安境、光明境、空灵境、感应境、神通境……就是开悟的悟境,其实那也只是生理现象、心理现象,最多是精神现象。有这些现象是很好的,那是已经放下了粗重的身心负担,心志专注,凝神安住,故有异于一般的经验出现,但它只是一种身心现象,不是开悟,未见本来面目。
《六祖坛经》所讲的无住、无念、无相,就是讲「本来面目」,就是悟境,就是放下了所有一切自我中心的执着。好比演员需要化妆,需要穿着各种不同的戏服,可是在卸妆以及脱下戏服之后,就显出了演员自己的本来面目。
禅宗所讲的本来面目,是指放下了自我中心的执着,心无所住、念无所系,放舍诸相之后的大解脱、大涅槃。
当你对一切现象的执着心统统放下时,这是无法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索的如实境,所以叫不立文字,也称为不可思议的悟境。
——摘自《圣严法师教默照禅》
- 上一篇:少林功夫中的佛教慈悲忍辱思想
- 下一篇:妄念来了当如何?
- 佛说人生哲理 佛说人生感悟的句子
- 这样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学打坐的正确方法
- 禅宗小故事十三则
- 维摩诘所说经原文
- 神奇的求财方法
- 马祖道一:想尽办法令弟子开悟
- 禅宗公案大全
- 《信心铭》释义
- 禅修的方法与过程
- 为什么要上香
- 禅修打坐时是睁眼好还是闭眼好?
- 《金刚经》的十大威力
- 令人开悟的佛教禅诗一百首!
- 临济宗历代传人
-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 十恶八邪
- “即心是佛”的参禅之道
- 佛家经典禅语
- 千休万休皆不如一休
- 一生绝不能做的两件事
- 参透生死令人动容 圣严法师圆寂前曾拒绝换肾
- 马祖道一:对佛像吐痰也是菩萨境界
- 佛教中的禅宗五祖是谁?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介绍
- 指月录
- 心口不一 贵耳贱目
- 《禅门日诵》简介
- 野狐禅公案三则
- 景德传灯录
- 慧可断臂求法是真的吗?二祖断臂求法的故事
- 打坐导致性欲冲动,怎么办
- 如何战胜心魔?
- 听鸡蛋和你讲话
- 大和尚“绝情”度贫母
- 缘失去时别太惋惜
- 六祖坛经讲座
- 上无片瓦盖头,下无寸土立足
- 六祖慧能_禅宗慧能大师的一生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这些动物和这条虫子
- 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 念佛愿往生净土
- 禅和戒矛盾吗?怎么更好的合拍?
- 如何在生活中多增加一些“禅”的味道?
- 打坐的时候怎么减少身体上的疼痛?
- 增上慢人的因缘也是必然
- 凡事皆有因果,心灯应常明
- 菩萨道以平等觉悟度众生为本
- 我们都是被业力所牵的木偶
- 依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而称念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
- 奋斗而不好斗,以免一失足成千古恨
- 修行信解很重要
- 追求使人进步,贪求使人烦恼
- 人穷志不穷,穷要穷的有骨气
- 不让事情扰乱念佛的这颗心
- 舍与得之间是相辅相承的
- 求生净土再回娑婆度有情
- 学佛是改变自己
- 劝人而不管人,劝人是利他,管人是高压
- 怎么样把知见转成证量?
- 发菩提心求生净土
- 随缘而不攀缘,脚踏实地面对人生
- 长远心相继不断,愿力行随行不忘
- 认真是提得起,不当真是放得下
- 归来思此空无事 月印湖中般若游
- 佛法要用心地去体会,落到实处
- 应知无常也无常才能解脱
- 放下欲念,将心空出,方能心净
- 心与行一致,如是说如是做
- 同与念佛人共生安养刹 若有见闻者同生极乐国
- 盘腿打坐,为什么双盘盘不上去?
- 佛教讲因果,如是因如是果
- 修行就在当下
- 赞叹修福恭敬的法,随喜供养利他的行
- 修行要学修并重,只修不学容易走上歪路
- 应上求佛道下化众生,除去懈怠精进在平时
- 无我利他、止于至善
- 真心莫被浮云蔽,烦恼只是过眼云烟
- 以法自思,以法思人
- 念佛求往生要信愿坚定
- 发愿求忏仰仗诸佛菩萨力
- [禅宗思想]禅宗所说“本来面目”的意思是什么?
- [大安法师]年轻、身体和生活事业都好,念阿弥陀佛会来接引吗?
- [净慧法师]如何看待命运?怎么掌握?
- [道证法师]平时的习惯在临终时有影响吗?
- [印光大师]大通家和普通人该怎么修净土?
- [佛与人生]受三皈五戒的弟子如何和别人和谐相处?
- [在家修行]缺失培福的过程直接学习佛法,会有什么后果?
- [瑜伽师地论]瑜伽师地论 初瑜伽处种性地品第一
- [因果故事]第一卷:法戒录 劝塾师
- [因果故事]第一卷:法戒录 劝求功名者
- [因果故事]第一卷:法戒录 劝将士
- [因果故事]第一卷:法戒录 劝有官君子
- [因果故事]第一卷:法戒录 总劝
- [因果故事]序言
- [因果故事]《欲海回狂》白话解
- [佛学常识]佛教我慢是什么意思?如何调伏我慢?
- [佛学常识]众生能度尽吗?为什么度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