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佛念佛必定见佛
若众心生,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若众生心”,开始相信之后的行持,就叫“众生心”。众生,是众缘和合生起的心,代表着业力凡夫现前的染著心、散乱心、攀缘心、贪欲心、黑暗的心,我们开始就是用这个心来念佛。
很多居士说,我念佛为什么这么散乱?为什么妄想杂念纷飞?这是正常的。我们的阿赖耶识里面含藏着太多的恶业种子,我们的心就是这么的散乱。但没有关系,你就是用这散乱的、染著的众生心去忆佛。
“忆佛”就是忆念佛的功德、忆念佛的慈悲、忆念佛的光明、忆念佛的神通、忆念佛对我拯救的所有威神力量。你去“忆”这个。
这里讲“忆”,“忆”就是回忆。实际上,这个“忆”里面包含着更深的意思。无量劫以来,阿弥陀佛随形六道,曾经跟我们有过直接和间接的法缘关系,曾经跟我们结过缘。但结的这个缘,我们忘了,忘了之后又透过一个信息,再启发你已经遗忘的跟阿弥陀佛结过缘的一个善根。虽然忘了,但它在我们内心的原型里面已经有这个种子,这个种子一旦激活之后,就会“忆”。这个“忆”的意思是,我曾经熟悉的东西只是忘记了,就好像我们自己曾经去过华盛顿,但是忘了。忘了以后,等到一个机缘,忽然激活了,我才知道华盛顿的种种情况,博物馆的种种情况。这个“忆”就是你原来有的东西。
更深切地说,我们的自性含藏着无量的性德,大涅槃的常乐我净都有,乃至西方极乐世界无尽的庄严,我们的心性当中完整具足,只是佛把我们自性本具的德能给它彰显出来了,给它表达出来了。所以,透过忆佛 —— 忆果地上已经成就的佛的功德,是要把我们正因佛性具有的佛的功德给它激活,这才具有一种“忆”的内涵。这个“忆”就是我们本身具有的印象、图像、原型。
这个“念”,念佛,就是作用在我们现前这一念心,上面是一个“今”字,今就是当下的心。当下的心,你要系缘这句佛号或者佛所建构的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你且去念。
念佛,它不是口字旁的唸,而是用你的心去念。你如果只是口念心不念,那不叫念佛。所以,这句佛号一定要从心里出来,口里念出声音,再用耳根把声音又听到心里去,这才叫念佛,形成一种内循环。
用你全部的生命,通过这个“念”,贯注在这句佛号上,这就是全心即佛,全佛即心,心佛一如。所以,这就是下手处,不管我们众生的心多染污、多散乱,给它的系缘之境就是忆佛念佛,把佛的境界作为我们所系缘之境。
这样就是一个根本性的转换。如果佛是一个真如自性的话,我们在忆佛念佛,就是真如熏无明。我们众生心是无明的心,修行就是长期熏习的过程,熏习的过程就是转依的过程,转我们众生心为佛心。转烦恼依菩提、转生死依涅槃、转愚痴依智慧,要实现这样的转依。这都是在忆佛念佛的过程当中实现这样的一个熏习。
这熏习,就是功夫上的由熟变生,由生变熟,熟处变生,生处变熟。熟处,我们众生心很熟的都是五欲六尘境界,举心动念都是想的五欲六尘,不需要去作意就会想这些东西。但是,众生心要去想佛的功德、去念佛,开始是非常勉强的,一定要给自己定功课,一定要去完成的,要像小学生一样监督自己的,因为佛号对我们来说很生疏。那要通过一个忆佛念佛的长期熏习,慢慢地把我们对五欲六尘、家亲眷属、恩恩怨怨、人我是非这些很熟的东西变生疏。然后把生疏的佛号、极乐世界庄严、阿弥陀佛的愿力,这些生疏的变熟。要有一个生和熟的置换。
置换之后,我们以后念佛功夫得力,举心动念都是这句佛号。碰到一个很紧要的关头,一辆卡车要撞到我身上来了,生死关头可能我们本能地会喊救命,或者“我的妈呀!”但是,如果你这对句佛号很熟了,你第一反应就是“阿弥陀佛!” 当歹徒要抢你的钱,拿枪对着你的时候,甚至最后他要扣扳机,“乓、乓、乓”几枪过来的时候,一枪一句阿弥陀佛,三枪三句阿弥陀佛,你就到极乐世界去了。你可不能恐惧得“哇,我的妈呀!” 抱头鼠窜,那你被恐惧所压倒,你就去不了极乐世界了。所以,生和熟的置换很重要。
这个置换就是“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现前”就是现前见佛,现生功夫得力,能念所念打成一片,叫作念极功纯 —— 念到极点,你念佛的功夫就纯熟了。纯熟的特点就和念脱落,就是能念所念都没有了,无念了,这时候契入念佛三昧。在念佛三昧当中就能见佛,就能见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那你当下念佛的心境也就像一个大圆镜智、一个摩尼宝珠,就映现着极乐世界的情景,就在你这个珠子里面构成一个影子。极乐世界也是一个珠子,我们现前一念也是一个珠子,交光互摄。
这里可能听得还是很神妙,讲一个公案。净土宗第四代祖师法照大师,他有一个经历。他在庐山念佛入定的时候,就到了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后,他看到了一个情形:在阿弥陀佛的身边有一个老和尚,穿得衣衫褴褛,还有点蓬头垢面的样子,他觉得很惊讶。阿弥陀佛跟他说了句话:“这就是南岳的承远法师。”他从定中出来,就特意到南岳去找承远。这个承远大师就真的住在山里,专门念佛,不做其他事,虽然有个侍者,他也常常自己耕作劳动,穿得很褴褛。法照大师一看他的样子,跟定中在极乐世界见到的样子一模一样,就赶紧拜他为师。承远大师在那个时代并不出名,并且也没有什么著作,是由于法照大师被唐代的皇帝请到宫廷去供养,有很大的知名度,法照大师跟皇帝说:“你不要拜我为国师,还有比我更有道德的。”就介绍承远大师。皇帝也就对承远大师也有同样的推崇,才把承远大师隆重地推出来,承远大师也就成为净土宗第三代祖师。
法照大师也等于是现前见佛,他在念佛的定中见佛。五会念佛就是法照大师传下来的。据说五会念佛的直接传承是阿弥陀佛传承下来的,是他在念佛三昧当中见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给他传的五会念佛。
五会念佛的音调,宫商和合、哀雅,跟极乐世界风吹宝树的声音、铃铎的声音、虚空法器的声音、八功德水相互激荡的声音是同样的韵律。所以五会念佛的音声一唱,就有很大的伏灭烦恼、开显智慧的功德。可惜的是,现在已经失传了。
这是现前见佛,还有当来见佛。这是指功夫还没有到达念佛三昧,还有散乱,心水不清。但是,临命终时能够见西方三圣前来接引,乃至于在临命终时还看不清楚,那就是到极乐世界莲华开放之后见阿弥陀佛。
虽然有现前见佛和当来见佛,时间上的差异,但是它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必定”。必定就是决定之辞,一定能够见到。
那这个“必定”是来自于什么样的依据呢?这就是具有它的因果的。首先是信愿称名这个因,就一定会感得见佛的果,这首先是因果法则决定的。其次是感应道交的原理决定的,因为信愿念佛为能感之机,阿弥陀佛的愿力、慈悲就是所应之法,这种感应相通之后,阿弥陀佛的名号愿力光明的大磁场一定会摄受这个念佛人,指向西方极乐世界。他不会到三恶道里面去,也不会到三善道里面去,甚至也不会到他方世界去。在十方无量无边微尘数的刹土当中,信愿称念阿弥陀佛,只是指向一个地方——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你去了当然能见教主了。
所以,这个“必定见佛”就具有它深刻的因果关联。
- 上一篇:至心称名能除罪否
- 下一篇:尽儒教伦常之道以敦伦,尽佛教心性之道以证心
- 大安法师:念“阿弥陀佛”或“南无阿弥陀佛”的功德一样吗?
- 印光大师:四种念佛法门中,持名念佛是契合众生的根机
- 大安法师:只有一切顿舍才能迸出净业种子
- 大安法师:仅持五戒能否上品上生?罪恶凡夫只能下品下生吗?
- 大安法师:打坐时气一直在头上鼓是怎么回事?如何解决?
- 大安法师:怎么通过身口意三业来修净土?
- 大安法师:功德回向众生,众生能得到真实的利益吗?
- 印光大师:念佛人必须孝养父母、奉事师长
- 大安法师:助念时立牌位对病人或亡者有利吗?
- 达照法师:内心念佛 得佛护念
- 大安法师:如何判断临终时来接引的是佛不是魔?当下心该如何?
- 大安法师:既然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为什么还有诸佛和往生?
- 大安法师:对六字洪名系念不止就能往生到西方净土
- 大安法师:有哪些不错的忏悔方法?至诚念“南无阿弥陀佛”
- 大安法师:五浊恶世唯有净土法门可通入涅槃解脱之路
- 大安法师:懂得教理但内心觉得都是浮在表面上,该怎么办?
- 大安法师:冤业是什么意思?
- 大安法师:“爱著之心”是否障碍往生?《大宝积经》是权说还是实说?
- 大安法师:不历僧祇获法身的意思是什么?
- 心道法师:参禅与念佛有什么差别?
- 星云大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宣化上人:大悲咒句解
-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 正如法师:念《心经》比《大悲咒》更好吗?
- 印光大师:安士全书白话解
- 宣化上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 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 星云大师:星云大师谈《心经》
- 净慧大师:净慧法师《楞严经》浅译
- 文珠法师:妙法莲华经
- 大寂尼师: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读诵《地藏经》吗?
- 宣化上人:楞严咒
- 海涛法师:《佛说阿弥陀经》原文
- 仁清法师:听说诵大悲咒对鬼不好,请法师开示
- 海涛法师:海涛法师开示的最简单的施食方法(只要一分钟)
- 圣严法师:关于灵魂与鬼的终极真相
- 惟觉法师:修行人应做到的三大精进
- 星云大师:解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附普贤行愿品全文)
- 心律法师:吃亏是福
- 海涛法师:海涛法师慈悲生活咒语
- 宣化上人:楞严咒句偈疏解
- 心律法师:什么人与佛有缘?
- 宣化上人:念地藏菩萨本愿经的好处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金刚经
- 宣化上人:楞严咒持诵需知
- 海涛法师:大悲咒修持法与功德利益
- 成观法师:楞严咒大意
- 星云大师:千江映月
- 文珠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 星云大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地藏本愿经
- 永明延寿:宗镜录
- 虚云法师:多诵读《普门品》和《地藏经》
- 圣空法师:几个快速超度冤亲债主的方法
- 正如法师:诵心经比大悲咒功德大吗
- 未知:慧律法师讲解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法界法师:金刚经讲解
- 达摩祖师:《破相论》原文
- 未知:星云大师讲解
- 如瑞法师:中峰国师训诲文讲解
- 心道法师:“少欲无为”让身心得到自在
- 静波法师:人性有几种表现?
- 达照法师:学佛学智慧是根本
- 宣化上人:十法界不离一念心(佛教超越今科技的宇宙观)
- 法藏法师:线上皈依到底能不能成就呢?
- 达照法师:生起信心,使内心“一历耳根,永为道种”
- 心道法师:随喜行善,不论功德大小
- 心道法师:学佛的意义是让自己做生命的主人
- 如孝法师:为什么现代人的幸福感比以前低?
- 本源法师:为什么超度祖先,要到寺院写牌位?
- 心道法师:佛陀开悟了什么?
- 静波法师:凡事要想得开,要去转移消化
- 达照法师:烦恼浊是什么意思?
- 心道法师:什么是般涅槃、有余涅槃、无余涅槃?
- 静波法师:感悟体证诸法实相
- 达照法师:嫉妒心、嗔恨心也很强,怎样调节?
- 净因法师:世界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
- 明海法师:诚实的面对自己,用心觉察才能历事练心
- 达照法师:受完菩萨戒,生命就种下了菩萨的种子
- 明海法师:为什么上台发言会结巴?如何解决?
- 心道法师:现象是怎么产生的?
- 静波法师:角度不一样,看问题也不同
- 达照法师:魔不能出三界,阿罗汉出了三界怎么去转这个魔?
- 界文法师:阿罗汉是什么意思?杀贼
- 达照法师:释迦牟尼佛所做的事绝非易事
- 恒传法师:不要总是空谈,若是真厉害,拿出来点东西看看
- 传喜法师:什么是吉祥?吉祥的人是怎样的?
- 达照法师:发愿为生命做好选择
- 静波法师:不愧对自己的生命和信仰
- 达照法师:居士把佛珠、佛像挂在脖子上如法吗?
- 大安法师:如何判断临终时来接引的是佛不是魔?当下心该如何?
- 法藏法师:道人之间的道情应该如何恰当表达?
- 达照法师:内心念佛 得佛护念
- 大安法师:既然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为什么还有诸佛和往生?
- 达照法师:不要依赖世间所有的东西
- 能弘法师:安心做好本职工作,是入廛垂手吗?
- 星云大师:佛光菜根谭
- 印顺法师:印顺长老:学佛一定要吃素吗?
- 圣严法师:佛教怎么看“夫妻是冤家,孩子是讨债鬼”的说法?
- [六字大明咒]六字大明咒成就者
- [宣化上人]佛教徒要注意因果,一句戏言的果报
- [六字大明咒]六字大明咒感应
- [六字大明咒]宇宙白的故事
- [佛学常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什么意思?
- [因果故事]冬天如何放生?北方冬天放生什么?
- [如瑞法师]中峰国师训诲文讲解
- [如瑞法师]《中峰国师训诲文》讲解 九
- [印光大师]《净土五经》是念佛法门的根本
- [如瑞法师]《中峰国师训诲文》讲解 八
- [如瑞法师]《中峰国师训诲文》讲解 七
- [如瑞法师]《中峰国师训诲文》讲解 六
- [如瑞法师]《中峰国师训诲文》讲解 五
- [如瑞法师]《中峰国师训诲文》讲解 四
- [如瑞法师]《中峰国师训诲文》讲解 三
- [心道法师]“少欲无为”让身心得到自在
- [汉传人物问答]药师佛十二大愿与修学药师法门有关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