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宗教只重信与行,佛教更重解与证
觉真长老(1933~2015),当代高僧,曾任香港佛教僧伽学院执行副院长、香港佛教联合会宗教事务监督、《世界佛教论坛》杂志总编辑。觉真长老晚年为国内多所高校如北京大学、上海交大、长江商学院等讲授“佛学与企业管理”“佛学与人生智慧”“和谐是道”“蕅益大师四书解”等课程,著有《快乐人生》《和谐人生》《彻悟人生》《感知人生》《享受人生》《有容乃大》《当管理遇到佛学》《此心安处是吾乡》《素往来》等书籍。
佛法源头在佛陀的证悟,不从外得,不从他得。
佛教之道,这个论题太大了。三藏十二部经,佛陀的一切言教,都是佛教之道。要而言之,让我用一句话表达,我想,就是不迷信。不迷信,就是正信。
我们有很多人,口口声声讲反对迷信。听其言,再察其行,忽然发觉,他们倒真的是最迷信的。他盲目崇拜权威,盲目崇拜偶像,盲从于一知半解的知识、传说或者人云亦云,他甚至不知“正信”为何物,这不是迷信是什么呢?
在我们的生活中,求神拜佛的人可能不少,跟在别人后面去买香买烛的可能就更多,但真正能称得上是了解佛教、是正信的佛教徒的恐怕不多。事实上,汉文中“迷信”这个词儿原是佛教用语,最初正是从佛教中来的。佛教的根本之道,是反对迷信,提倡正信。
佛法是从哪里来的?佛教的真理是从哪里来的?我去印度朝礼菩提伽耶,来到佛陀证道的菩提树下。我既来朝拜佛陀圣迹,但也有一个心愿,我要寻找佛教的源头,佛陀证道的源头。我在菩提树的围栏边上,菩提树的正门前,两次静坐。若不寻得这个源头,我也不起坐,不离座。终于,我的脑中出现了很清晰的五句话:不是天启、不是神示、不是先验、不是知识、不是传授。除了佛教,任何宗教都是天启的。佛陀的证道、证悟,不是天启,也不是神的示现,当然更不是未经验之前、先于经验的结论,它亦不属于知识的范畴,不是任何人的传授,不是任何人的给予。这五句话,让我释然清明:佛法的源头在佛陀的证悟,在佛陀的自心,不从外得,不从他得,仍在自心、自证、自悟、自觉。
我们懂得了佛法的源头,懂得了佛教的源头,才能真正不迷信、不盲从。佛陀住世时,一位婆罗门学生曾问佛陀,在所有婆罗门与沙门中,你佛陀是一位怎样的导师呢?佛陀答:“所有的婆罗门与沙门导师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传统的导师,口口相传,以知识传授为主,如以四吠陀为天启的婆罗门。二是以信仰为基础的沙门与婆罗门,如推理者和臆测者。三是亲自见道(法)的沙门。我就属于这第三类。”这是说,佛法是他亲自证悟的,所以当佛陀讲到他自己的证悟时,说“法眼生起了,知识生起了,智慧生起了,科学生起了,光明生起了”。
太了不起了!佛法,是佛陀亲自证悟的,是他内心生起的光明,所以“法眼生起了,知识生起了,智慧生起了,科学生起了,光明生起了”。这一切,无不出自心源。
我们学习佛法,理解佛法,接受佛法,奉持佛法,同样也要经由自己去检验、去证得,这才不是迷信。在《迦摩罗经》中佛陀说道:“迦摩罗人啊!不要道听途说,不要被流言、传说及耳食之言所左右,也不要依据宗教典籍,不要单靠理论或推测,也不要只看表面现象,也不要单靠揣测,也不要因某事物似乎可能而信以为真,也不要作如此想:‘他是我们的导师,就接受他。’迦摩罗人啊!你们要用自己的经验去检验,当你们了解到,你们所听到或所见到的是善的、好的,然后再接受他,否则应当拒绝之。”同样,在《中阿含》的《求解经》中,佛陀也强调要像检验金子那样去检验他所讲的话,不要仅仅出自于对佛陀的尊重就接受他的讲话。可见,佛陀对自己的言教都要求弟子自己去分析、去辨别、去检验而不要盲从。这是因为只有弟子们审察如来的所言所行,他们才能生起真正的相信,并了解他们所追随的导师的真正价值。那罗陀长老指出:“一个佛教徒不是任何一本书或任何一个人的奴隶。”“自然地,佛教徒视佛陀为他们的权威,而佛陀自己却扬弃一切权威。”佛陀敦促他的弟子去寻求真理,但规劝他们不要仅仅因为即使出于至高无上的权威而去追随他的劝说。正是为了“请来观察”而不是请来信仰,所以有一次,一位婆罗门亘西陀来问佛陀有关灵魂回归大梵之婆罗门学说。佛陀反问亘西陀:“你的婆罗门导师曾见过大梵吗?”亘西陀回答:“没有。”“那么,婆罗门导师的导师,直到七世之前的导师,有见过大梵吗?”回答同样是“没有”,于是佛陀说:“如果婆罗门导师、导师的导师一直追溯到七世之前的导师都未见到过大梵的话,就像一个人爱上了一位乡村姑娘,既不知道谁是这位姑娘,这位姑娘是什么样的,也不知道她的姓名、地址,也就像一个人在建筑一条通向天堂的路,却不知道天堂在哪里一样。”这就是说,与大梵相结合的理论是荒谬的,因为婆罗门导师都没有见过大梵,那么他们所讲的教义不是以实际经验为基础,不是他们的所知所见,而只是一种传说或传统的信仰而已。可见佛陀多么强调自身的实践,强调由实践而理解,由理解而信仰,由信仰再更深入实践,由深入实践而亲证亲悟,这就叫“信解行证”。这就是从实践出发,从实际出发(“实际”正是佛教的用语),这就是佛教的科学精神啊!
这里,佛教也把自己和其他宗教相区分了:一般宗教只重信与行,而佛教更重解与证。把信、解、行、证结合起来的,正是佛教。可见佛教合乎一般宗教,又超出一般宗教,而一般宗教不能含摄佛教。
在佛教中,还有一个“行者”(实践者)的区分:重信的“信行人”是钝根,重解的“法行人”才是利根。愿我们大家都是上上利根,都是由理解而实践的法行人。
可见,由理解而实践,这是信奉佛教的根本,是正信,也是智信。佛教之道,正信之道。
- 上一篇:人生经历许多折磨,才能走向理性成熟
- 下一篇: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八字概括佛陀精神
- 惟觉法师:佛法的“信”有几种?四种层次
- 觉真法师:佛教因果论的社会功能和伦理价值
- 界文法师:佛教是如何看待慈心禅的?
- 觉真法师:护生论是佛法中一切伦理规范的终极精神
- 宏海法师:佛教为什么不杀生?戒杀是首善
- 印光大师:佛教往生的故事,佛力加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 觉真法师:佛教的平等思想,是科学而又伟大的
- 觉真法师:慈悲与感恩,缘起论的人文关怀伦理价值
- 传喜法师:佛教里的宗教衣钵传递是非常重大的任务
- 达照法师:出家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年龄过大出家对佛教是否好?
- 本源法师:如何让信邪教的人正信?
- 觉真法师:宿命论是什么意思?缘起可破除宿命
- 圣严法师:真的有世界末日的一天吗?佛教有世界末日吗?
- 觉真法师:无因论是什么?四门邪见之一无因生
- 觉真法师:缘起论是什么?佛教缘起的基本内涵
- 明海法师:佛教为什么提倡吃素?
- 传喜法师:佛教的“无神论”
- 传喜法师:汉明帝夜梦金人,把佛教迎请进中国
- 本源法师:佛教中有“女神”吗?大爱道比丘尼的故事
- 静波法师:佛教讲信愿行
- 星云大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宣化上人:大悲咒句解
-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 正如法师:念《心经》比《大悲咒》更好吗?
- 印光大师:安士全书白话解
- 宣化上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 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 星云大师:星云大师谈《心经》
- 净慧大师:净慧法师《楞严经》浅译
- 文珠法师:妙法莲华经
- 大寂尼师: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读诵《地藏经》吗?
- 宣化上人:楞严咒
- 海涛法师:《佛说阿弥陀经》原文
- 仁清法师:听说诵大悲咒对鬼不好,请法师开示
- 海涛法师:海涛法师开示的最简单的施食方法(只要一分钟)
- 圣严法师:关于灵魂与鬼的终极真相
- 惟觉法师:修行人应做到的三大精进
- 星云大师:解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附普贤行愿品全文)
- 心律法师:吃亏是福
- 海涛法师:海涛法师慈悲生活咒语
- 宣化上人:楞严咒句偈疏解
- 心律法师:什么人与佛有缘?
- 宣化上人:念地藏菩萨本愿经的好处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金刚经
- 宣化上人:楞严咒持诵需知
- 海涛法师:大悲咒修持法与功德利益
- 成观法师:楞严咒大意
- 星云大师:千江映月
- 文珠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 星云大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地藏本愿经
- 永明延寿:宗镜录
- 虚云法师:多诵读《普门品》和《地藏经》
- 圣空法师:几个快速超度冤亲债主的方法
- 正如法师:诵心经比大悲咒功德大吗
- 未知:慧律法师讲解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法界法师:金刚经讲解
- 达摩祖师:《破相论》原文
- 未知:星云大师讲解
- 如瑞法师:中峰国师训诲文讲解
- 心道法师:“少欲无为”让身心得到自在
- 静波法师:人性有几种表现?
- 达照法师:学佛学智慧是根本
- 宣化上人:十法界不离一念心(佛教超越今科技的宇宙观)
- 法藏法师:线上皈依到底能不能成就呢?
- 达照法师:生起信心,使内心“一历耳根,永为道种”
- 心道法师:随喜行善,不论功德大小
- 心道法师:学佛的意义是让自己做生命的主人
- 如孝法师:为什么现代人的幸福感比以前低?
- 本源法师:为什么超度祖先,要到寺院写牌位?
- 心道法师:佛陀开悟了什么?
- 静波法师:凡事要想得开,要去转移消化
- 达照法师:烦恼浊是什么意思?
- 心道法师:什么是般涅槃、有余涅槃、无余涅槃?
- 静波法师:感悟体证诸法实相
- 达照法师:嫉妒心、嗔恨心也很强,怎样调节?
- 净因法师:世界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
- 明海法师:诚实的面对自己,用心觉察才能历事练心
- 达照法师:受完菩萨戒,生命就种下了菩萨的种子
- 明海法师:为什么上台发言会结巴?如何解决?
- 心道法师:现象是怎么产生的?
- 静波法师:角度不一样,看问题也不同
- 达照法师:魔不能出三界,阿罗汉出了三界怎么去转这个魔?
- 界文法师:阿罗汉是什么意思?杀贼
- 达照法师:释迦牟尼佛所做的事绝非易事
- 恒传法师:不要总是空谈,若是真厉害,拿出来点东西看看
- 传喜法师:什么是吉祥?吉祥的人是怎样的?
- 达照法师:发愿为生命做好选择
- 静波法师:不愧对自己的生命和信仰
- 达照法师:居士把佛珠、佛像挂在脖子上如法吗?
- 大安法师:如何判断临终时来接引的是佛不是魔?当下心该如何?
- 法藏法师:道人之间的道情应该如何恰当表达?
- 达照法师:内心念佛 得佛护念
- 大安法师:既然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为什么还有诸佛和往生?
- 达照法师:不要依赖世间所有的东西
- 能弘法师:安心做好本职工作,是入廛垂手吗?
- 星云大师:佛光菜根谭
- 印顺法师:印顺长老:学佛一定要吃素吗?
- 圣严法师:佛教怎么看“夫妻是冤家,孩子是讨债鬼”的说法?
- [六字大明咒]六字大明咒成就者
- [宣化上人]佛教徒要注意因果,一句戏言的果报
- [六字大明咒]六字大明咒感应
- [六字大明咒]宇宙白的故事
- [佛学常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什么意思?
- [因果故事]冬天如何放生?北方冬天放生什么?
- [如瑞法师]中峰国师训诲文讲解
- [如瑞法师]《中峰国师训诲文》讲解 九
- [印光大师]《净土五经》是念佛法门的根本
- [如瑞法师]《中峰国师训诲文》讲解 八
- [如瑞法师]《中峰国师训诲文》讲解 七
- [如瑞法师]《中峰国师训诲文》讲解 六
- [如瑞法师]《中峰国师训诲文》讲解 五
- [如瑞法师]《中峰国师训诲文》讲解 四
- [如瑞法师]《中峰国师训诲文》讲解 三
- [心道法师]“少欲无为”让身心得到自在
- [汉传人物问答]药师佛十二大愿与修学药师法门有关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