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律,最具生命力的佛陀教导
英文五戒
释尊常住祇园精舍时,由于僧团规模越来越大,僧团的成员良莠不齐,不如法的事接连出现。楼至菩萨祈请释尊设立戒坛,于是释尊批准创立三坛:内院门东为佛与比丘结戒坛;内院门西为比丘尼结戒坛;外院门东南为居士受戒坛。戒坛从地而立,极为庄严,共有三层,代表三空。后世所谓三坛大戒,即从此开始。
佛教戒律的授受以僧人出家或者居士皈依为起点,从初转法轮之时就已经产生了。早期僧人或居士完成了出家或皈依仪轨后就得到了戒体,但是最初的戒相非常简单,后来随着各种因缘的成熟才慢慢形成并完备起来。戒律并非凭空想象而制定,而是“由因缘所显”。
根据《四分律》,在初转法轮时期,佛陀曾为舍利弗开示过去七佛因为没有向弟子广泛说法,也没有制定条文式的戒律,所以正法不能久住。由此舍利弗请求佛陀为僧团结戒、说戒,但佛陀没有马上答应,他说:“且止,佛自知时。舍利弗,如来未为诸比丘结戒,何以故?比丘中未有犯有漏法。若有犯有漏法者,然后世尊为诸比丘结戒,断彼有漏法故。”也就是说,佛陀不在因缘不具备时制戒。
当时的比丘大多身心清净,并无非法现象。僧众虽有戒体,但并不以具体的戒相约束大众。只是在比丘出现不善行后,佛陀才会随因缘制戒,目的也是为了止恶。这既是对僧团的尊重,也表明了制戒的意义。
但初转法轮时的僧团并非完全没有戒相,比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七佛通戒偈,还有“善护于口言,自净其志意。身莫作诸恶,此三业道净。能得如是行,是大仙人道”这样的戒偈。佛陀成道后很多年间,僧团基本是依止这样告诫式的话语和合共住的。
随着僧团的扩大,社会影响的增广,供养的丰盛,出家人群也变得复杂起来,僧团的清净不如从前,各种不善行开始出现,制戒的因缘日益成熟。但佛制戒仅限于实际发生的有漏行为,有一件不善行发生,才制定一条相应的戒律,随犯随制。
戒律的本意是为了帮助僧团在远离佛陀本人时顺利修行。比丘戒中第一条戒律是淫戒,源于须提那比丘;盗戒的制定,源于檀尼迦比丘;杀戒的制定,源于难提比丘。戒律往往不是一次成形,而是根据违犯的因缘和次数加以不断修改和完善。
直到今天,佛陀制定的戒律都有着极大的适用性。佛教戒律中有随方毗尼和随时毗尼的开缘,是指佛未禁止之事、未开许之事及不经开废之事须随顺地方风土和不同时机等斟酌开许废止。
比如说在印度,出家人受到广泛尊重,乞食顺理成章。而在中国,出家人乞食成了不事生产,好吃懒做的典型,所以百丈禅师制定的丛林清规中就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训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可以说是典型的随方毗尼。
戒律并非用来束缚人心,相反,它可以有效地帮助人免除心性上的烦恼。佛不在时,修行人当以戒为师,这是因为戒相的规约犹如佛在身边指出何事如法,何事不如法,其实是一种全方位的保护。
佛制戒律高瞻远瞩,很多根本戒的规定完全适用于两千多年后现代人的心性和习气,因此对于僧俗二众而言,“护戒如护眼中珠”。又因为地域和时代的差异,随方和随时毗尼显示出了戒律的灵活性。戒律是最具生命力的佛陀教导。
- 上一篇:佛陀的出生地尼泊尔
- 下一篇:见证佛陀成道的菩提树
- 心道法师:佛陀开悟了什么?
- 净慧法师:佛教传承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 静波法师:佛在心中 随缘自在
- 静波法师:佛是良医、法是妙药、僧是看护
- 能弘法师:为什么佛陀讲法需要有人来请?
- 大安法师:九品往生中,下品分别要住胎多久才见佛?
- 智随法师:佛的智慧从哪里来?佛为什么有神通智慧?
- 智圆法师:违缘转顺缘,尊敬身边的佛陀
- 智随法师:戒律来自于哪里?戒律是诸宗行人通学的
- 智随法师:佛为什么要制定戒律?防止贪嗔痴的心起来
- 净因法师:众生皆有佛性,为什么还要佛出世讲法?
- 传喜法师:受了五戒的生命是尊贵的,与佛圆满的功德接轨
- 能弘法师:承担如来家业,做佛陀的使者,正法的传播者
- 传喜法师:受持戒律就是受持佛陀的身体
- 传喜法师:戒律是防止堕入三恶道的安全装置
- 大安法师:戒律是对治烦恼的法药
- 静波法师:学习佛陀的智慧与慈悲
- 仁焕法师:佛陀的教育就是生死的教育
- 传喜法师:佛陀是怎样说法的?以这样子的方便应机
- 智随法师:佛陀是改变历史、创造历史的人物
- 星云大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宣化上人:大悲咒句解
-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 正如法师:念《心经》比《大悲咒》更好吗?
- 印光大师:安士全书白话解
- 宣化上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 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 星云大师:星云大师谈《心经》
- 净慧大师:净慧法师《楞严经》浅译
- 文珠法师:妙法莲华经
- 大寂尼师: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读诵《地藏经》吗?
- 宣化上人:楞严咒
- 海涛法师:《佛说阿弥陀经》原文
- 仁清法师:听说诵大悲咒对鬼不好,请法师开示
- 海涛法师:海涛法师开示的最简单的施食方法(只要一分钟)
- 圣严法师:关于灵魂与鬼的终极真相
- 惟觉法师:修行人应做到的三大精进
- 星云大师:解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附普贤行愿品全文)
- 心律法师:吃亏是福
- 海涛法师:海涛法师慈悲生活咒语
- 宣化上人:楞严咒句偈疏解
- 心律法师:什么人与佛有缘?
- 宣化上人:念地藏菩萨本愿经的好处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金刚经
- 宣化上人:楞严咒持诵需知
- 海涛法师:大悲咒修持法与功德利益
- 成观法师:楞严咒大意
- 星云大师:千江映月
- 文珠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 星云大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地藏本愿经
- 永明延寿:宗镜录
- 虚云法师:多诵读《普门品》和《地藏经》
- 圣空法师:几个快速超度冤亲债主的方法
- 正如法师:诵心经比大悲咒功德大吗
- 未知:慧律法师讲解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法界法师:金刚经讲解
- 达摩祖师:《破相论》原文
- 未知:星云大师讲解
- 如瑞法师:中峰国师训诲文讲解
- 心道法师:“少欲无为”让身心得到自在
- 静波法师:人性有几种表现?
- 达照法师:学佛学智慧是根本
- 宣化上人:十法界不离一念心(佛教超越今科技的宇宙观)
- 法藏法师:线上皈依到底能不能成就呢?
- 达照法师:生起信心,使内心“一历耳根,永为道种”
- 心道法师:随喜行善,不论功德大小
- 心道法师:学佛的意义是让自己做生命的主人
- 如孝法师:为什么现代人的幸福感比以前低?
- 本源法师:为什么超度祖先,要到寺院写牌位?
- 心道法师:佛陀开悟了什么?
- 静波法师:凡事要想得开,要去转移消化
- 达照法师:烦恼浊是什么意思?
- 心道法师:什么是般涅槃、有余涅槃、无余涅槃?
- 静波法师:感悟体证诸法实相
- 达照法师:嫉妒心、嗔恨心也很强,怎样调节?
- 净因法师:世界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
- 明海法师:诚实的面对自己,用心觉察才能历事练心
- 达照法师:受完菩萨戒,生命就种下了菩萨的种子
- 明海法师:为什么上台发言会结巴?如何解决?
- 心道法师:现象是怎么产生的?
- 静波法师:角度不一样,看问题也不同
- 达照法师:魔不能出三界,阿罗汉出了三界怎么去转这个魔?
- 界文法师:阿罗汉是什么意思?杀贼
- 达照法师:释迦牟尼佛所做的事绝非易事
- 恒传法师:不要总是空谈,若是真厉害,拿出来点东西看看
- 传喜法师:什么是吉祥?吉祥的人是怎样的?
- 达照法师:发愿为生命做好选择
- 静波法师:不愧对自己的生命和信仰
- 达照法师:居士把佛珠、佛像挂在脖子上如法吗?
- 大安法师:如何判断临终时来接引的是佛不是魔?当下心该如何?
- 法藏法师:道人之间的道情应该如何恰当表达?
- 达照法师:内心念佛 得佛护念
- 大安法师:既然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为什么还有诸佛和往生?
- 达照法师:不要依赖世间所有的东西
- 能弘法师:安心做好本职工作,是入廛垂手吗?
- 星云大师:佛光菜根谭
- 印顺法师:印顺长老:学佛一定要吃素吗?
- 圣严法师:佛教怎么看“夫妻是冤家,孩子是讨债鬼”的说法?
- [六字大明咒]六字大明咒成就者
- [宣化上人]佛教徒要注意因果,一句戏言的果报
- [六字大明咒]六字大明咒感应
- [六字大明咒]宇宙白的故事
- [佛学常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什么意思?
- [因果故事]冬天如何放生?北方冬天放生什么?
- [如瑞法师]中峰国师训诲文讲解
- [如瑞法师]《中峰国师训诲文》讲解 九
- [印光大师]《净土五经》是念佛法门的根本
- [如瑞法师]《中峰国师训诲文》讲解 八
- [如瑞法师]《中峰国师训诲文》讲解 七
- [如瑞法师]《中峰国师训诲文》讲解 六
- [如瑞法师]《中峰国师训诲文》讲解 五
- [如瑞法师]《中峰国师训诲文》讲解 四
- [如瑞法师]《中峰国师训诲文》讲解 三
- [心道法师]“少欲无为”让身心得到自在
- [汉传人物问答]药师佛十二大愿与修学药师法门有关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