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
《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梵文:☉〉,mahā-vaipulya-buddhavata猞愀欀愀-sūtra) 。大方广为所证之法,佛为能证之人,证得大方广理之佛也,华严二字为喻此佛者。因位之万行如华,以此华庄严果地,故曰华严。又佛果地之万德如华,以此华庄严法身,故曰华严。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详情]
大方广佛华严经
一、不同译本
大方广佛华严经,简称华严经,卷帙浩瀚,内容丰富,诠义深广微妙,译传中国,共有三种不同的译本:
一东晋时佛陀跋陀罗译的六十卷华严,俗称晋译华严,或六十卷华严,有七处八会三十四品。
二唐朝实叉难陀译的八十卷华严,俗称唐译华严,或八十卷华严,有七处九会三十九品。
三唐般若三藏法师译的四十卷华严,俗称新译华严,或四十华严,是八十卷华严经中入法界品的别译本,由二十一卷扩展为四十卷,仅得一品,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最初,当六十卷华严译成后,与梵本勘校,发现其中入法界品有漏处,后唐贤首三藏法师,每讲六十华严,常感译文前后难以连贯,因此,就教于日照三藏。日照三藏携有华严经梵本互相对校,发现第八会漏译二处经文,遂由复礼法师笔授,慧智法师译语,加以补译,完成今日藏经中的六十卷华严,共七处八会三十四品。
后来,中国武则天称帝时代,认为旧译六十卷华严经,未备大全,故特别遣使者往于阗国(今之新疆),求取梵本,并征聘译经的人。当时,于阗国有一位知名度颇高的学者,名实叉难陀法师,应聘携梵本来中国,被武则天皇帝迎请至洛阳太遍空寺,会同菩提流支、义净、复礼、法藏等法师,历时五年,始译出八十卷华严。
在译经期间,武后亲临译场,协助译事,并亲撰序言,题写品名,八十卷华严经的翻译成功,武后功不可没。八十华严,文辞通畅,义理周详,共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内容将佛的境界,佛的功德,佛所证的妙理,以及菩萨的不思议修证行门,该因彻果,阐述无遗。
直至唐贞元年间,有南天竺乌荼国王派使来朝,奉献国王亲自手抄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的入法界品,内容详述善财童子亲近奉事佛刹极微尘数善知识。唐德宗得此梵本,欢喜无量,于唐贞元十二年,诏般若三藏法师,于长安崇福寺从事翻译,至十四年二月,译成四十卷华严,共得一品,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因为四十卷华严,详述善财童子参礼五十五位善知识,每一善知识,皆为善财宣说其所证的不思议解脱法门,而能证此不思议解脱境界的主要原因,正是普贤菩萨的十种愿行。可以说:普贤菩萨的十大愿行,是证入不思议解脱境界的方便,所以四十卷华严,皆名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顾品。
今天要讲的普贤行愿品,正是四十卷华严经中最后的一卷。全名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现在,先解释经题,其次解释品题与译题,然后讲解经文。本经的经题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语是:摩诃毗佛略勃陀健拏骠诃欲底修多罗,译名大方广觉者杂华严饰契经,略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或华严经。
二、经的名题
大方广佛华严经等七个字,是一经的总题,题中有通有别,大方广佛华严六字,是本经的别题,别限于此经故;经之一字是通题,通于佛所说的一切经故。严格的说:别题只是‘佛华严’三个字,‘大方广’亦是通题,因为通于圆觉等经故。
本经的名题,在人、法、喻、三单三复具足一的七种立题规则中,是以人、法、喻三种立题。大方广是法,佛是人,华严是喻。唐朝清凉山澄观国师,于其撰述的华严疏钞中,直释此经的总题言:‘极虚空之可量,体无边涯大也;竭沧海之可饮,法门无尽方也;碎尘刹而可数,用无能测广也;离觉所觉,即万法之幽邃,佛也;劳敷万行,荣耀众德,华也;圆兹行德,饰彼十身,严也;贯掇玄妙,以成真经之彩,经也。’读此可知,本经穷理尽性,彻果该因,理行无尽,位冠群经,实是佛一代时教中,至圆、至极、至顿之大法。
‘大方广’三个字中的大字,是指佛所证的法身,亦即是一切众生本具的理体。此法身理体,广大周遍,何止体大、相大、用大,而且是果大、因大、智大、教大、义大、境大、业大。同时非对小而言大,或先小后大。若是对小言大,则非真大;若是先小后大,亦非本大。由于法身理体,法尔天然,不假修成,常遍常圆,不可思议,如圆觉经言:‘觉性遍满,圆无际故。’是名真大,本大,亦名理大,是从体立名。
‘方’是方所,是法则。众生本具的法身理体,法尔天然,竖穷三世,横遍十方,无所不在。如水之在地,能资生万物;如电之在空,运用自在。故圆觉经言:‘圆觉流出,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授菩萨。’以其法门无尽,理性周遍,因名之为方,是从相立名。
‘广’是多博义,众生本具的法身理体,性具一切法,十法界依正色心,圣凡因果,无不包含。故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十法界因果,妙用无穷。如圆觉经言:‘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意思是说:四圣六凡,一切因果,原本皆由众生本具的觉性所现,因名为广,是从用得名。
体是心性之体,相是心性之量,用是心性所具。心性之体是中谛理,统一切法,故名大。心性之量,是真谛理,泯一切法,故名方。心性所具之用,是俗谛理,立一切法,故名广。此是以心性解释大方广的含义。
若以佛法解释大方广三个字,则大字是指心性的本体,法尔天然,离过绝非,清净无染,是佛所证的法身德;心性之相,量周沙界,竖穷横遍,无所不在,是佛所证的般若德;心性之用,具足万法,潜兴密应,妙用无穷,是佛所证的解脱德。
可知大方广三字,在众生的立场说:是指众生本具真如自性的体相用三大;在佛果说:是佛所证的法身,般若,解脱三德;若在修证方面说:则方广是如来十二分教之一,代表大乘经典。菩萨秉佛大乘的教法,理解本具的理性,集广大的愿行,证广大的佛果。教、理、行、果,能行所行,能证所证,无不极其广大,因名大方广。
太虚大师说:大方广是八地以上的菩萨及佛所证的心境。因为八地以下的菩萨,根本智及后得智都未能同时现前,虽方广而不名大;八地菩萨,虽然能够二智同时显现,事理双证,但仍然限于妙观察智;必须八地以上的菩萨,乃至佛果,始能镜智圆明,证理究竟,若性若相,无不周遍。以其尽法相之量,因名方广;以其同时即为法性之体,因而名大。此经是以菩萨极地之普贤行愿,显毗卢如来之圆满果海,所诠正是由圆因所显圆果之大方广法,因此,立名:‘大方广’。
‘佛’是觉义,觉义有三:本觉、始觉、究竟觉。菩萨由于自觉本觉之理,而起始觉之智,自行化他,二行圆满,觉悟究竟,名之为佛。故凡是能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人,皆可以名之为佛。
天台宗观行疏,依据众生本具的佛性,及菩萨修证的位次,立六即佛名。大意是:菩萨因中修行,亲近善知识,得闻本觉清净本然,圆明遍照之理,是名理即佛。
因而激发始觉智,开始觉知众生本具的佛性,理性平等,只因妄想无明为垢,不能证得;若除妄念,即如如佛,是名字即佛。
既知本具佛性,理当作佛,自应据理起行,勤修戒定慧,念念反观自性,由戒定慧力,内伏烦恼,外止攀缘,是观行即佛。
由观行位,加功策进,觉久功深,进入十信位,断见思烦恼,伏无明惑,仿佛见佛性,名相似即佛。
十信位满.步步高升,经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诸位次,渐断无明,证法身,所谓:‘无明分分断,法身分分证’是分证即佛。
若从等觉位,断最后一品无明,进入妙觉极果,究尽诸法实相理,圆证无上菩提,名究竟即佛。
澄观国师,在华严疏钞中,以十义解释佛字。
一法界义:因为佛的德性真常,周遍法界,十法界依正因果,无不具足佛性,所谓:‘一色一香,无非中道;野草闲花,皆是般若’,此即是法身佛,亦即是题中的‘大’字。
二本性义:指佛的根本智,寂而照,照而寂,寂照不二,是报身佛,亦即是题中的‘方’字。
三涅槃义:佛证法身,从体起用,化用无尽,自在无碍,化毕归寂,名为涅槃,即是应身佛。
四随乐义:乐是欲乐,是指众生机;随是随顺,指佛圣应。诸佛教化众生,有机则应,无感不通,是佛的意生身,亦即是题中的‘广’字。
五正觉义:佛已经因圆果满,于菩提树下,成等正觉,成就菩提之身,因名正觉佛,即题中的‘佛’字。
六愿义:愿是行愿,宏愿,佛称性起行,体周法界,宏愿无穷,成就愿身佛。
七三昧义:佛修首楞严王大定,具足八万四千细行,积福集德,福德圆满,成就福德身,名三昧佛。愿及福德,都是题中的‘华’字。
八业报义:佛的福德圆满,感报相好庄严,由因感果,微妙难思,即是庄严身,名业报佛,是题中的‘严’字。
九住持义:佛安住觉道,转无上法轮,福泽四生,恩沾九界,即是力持身,名住持佛,是题中的‘经’字。
十心义:佛知万法唯心,具足威势,仪容映然,即是威势身,名为心佛,总括经题七字,因为经题,若通若别,总不离一心故。
‘华’,华是因,佛是果。华含有十义,用以譬喻佛因中修行十度之因,以庄严佛果上的十身。
一含实义:以华含有果实之义,喻佛德性周遍,因该果海,是十度中般若度。
二光净义:花的本身光洁明净,喻佛本智明净显了,无所不照,即十度中的智度。
三微妙义:花之色香微妙,喻佛行周沙界,一一行门,具足万行,微妙难思,是十度中的方便度。
四适悦义:华令见者,适意悦愉,喻佛自行则戒行清净无染,化他则顺物应机不失,令见者欢喜,是十度中的戒度。
五引果义:犹如莲花,华开莲现,华谢果成;用以譬喻佛的行因,能结成正觉的果实,因行圆满,便证菩提,是十度中的忍度。
六端庄义:华相华丽美艳;喻佛无边胜行,无穷愿力,庄严法身,是十度中的愿度。
七无染义:华的本身清净无垢,如莲花出于污泥不染,出于清水不沾;喻佛行愿,恒与定俱,处浊恒清,远离诸垢,即十度中的禅度。
八巧成义:华之用途极广,居家旅行,喜庆举丧,皆需要用华点缀;喻佛所修德业,利他众行,善巧成就,即因行十度中的檀度。
九芬馥义:华香芬芳馥毓;喻佛众德住持,流香弥远,即十度中的力度。
十开敷义:花朵盛开,灿烂无比;喻佛种种德行荣敷,心华灿烂,是十度中的精进度。
‘严’是庄严,严饰。佛以因行十度的因华,庄严成就佛果十身,华是能庄严,佛果是所庄严,若因若果,若能若所,无不庄严。
华严疏钞说严亦有十义:
一以因严果以成人,是由因显果义。
二以果严因以显胜,成果之后,能令一一因行皆无边际,即题中‘佛华严’三字。
三以人严法以显用,是明佛旷劫修因,方显法身之体用。
四以法严人以显圆,若不得法之体用,因果不能圆妙,即题中‘大方广佛华严’等六字。
五以体严用令周遍,如用不得体,不能周遍。
六以用严体而知本,若无大用,不能显体本之广大,是题中‘大方广’三字。
七以体严相而知妙,谓相若有体即入重重无碍。
八以相严体以明玄因,无相不显体之深玄,即‘大方’二字。
九以义严教超言念,由所诠义理难思,故知能诠之教离言绝相。
十诸用互严以融摄,如禅非智,无以穷其寂,智非禅,无以深其照等。
如是以因果,体相用,及教义等互严,以显佛之性德,行德,果德,皆圆融无碍,微妙难思,因名严。大方广是性德,属于法;佛是果德,属于人;华是行德,属于喻。华为能严,佛是所严;华与佛之因果是别相,严是总相,因名‘大方广佛华严’。
‘经’之一字,是通题,通于佛所说的一切经典。昔日佛对众生演说正法后,弟子将佛所说,结集成文,流传于世,不但传于千古而不变,而且上契诸佛所证之理,下契众生之机,因名为经。
经有十义:
一涌泉义:经藏诠义无穷,如泉水的滔滔不绝,涌注无竭。
二出生义:佛经诠义,能出生一切善法因果。
三显示义:经能显示一切事理性相因果等法,令人明了生解。
四绳墨义:经诠要义,能定邪正,令人心随正教,远离邪念;知因识果,去恶修善,如木匠之绳墨,能定曲直,知所取舍。
五贯穿义:经能贯串佛所说性相,事理,智断,行位,因果等义,令不散失;如人以线穿花成鬘,用以庄饰。
六摄持义:经能摄持所化众生,令舍妄归真,返本还源,不致攀绿六尘,流转生死。
七是常义:经诠要义,是万古常规,历久不变。
八是法义:经中所诠妙法,是诸佛共轨,万圣同遵,无能越者。
九是典义:经诠正理,典直无邪。
十是经义:佛说诸经,是众生出离生死的途径,是进趣涅槃之正路。
以佛所说教典,皆具足以上十义,因名为经。本经是以普贤胜行的因华,以显毗卢佛果圆满,性德圆融,微妙难思。复由毗卢佛果威德神力,彰普贤行愿境界无尽,因果互严,人法皆胜,因名大方广佛华严经。
- 上一篇:三皈五戒的意义
- 下一篇: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义
- 明一法师:《华严经》中的“不可说”
- 文珠法师:三宝的含义是什么?三宝的分类有哪些?
- 文珠法师:学佛为什么一定要皈依 皈依的功德是什么
- 宣化上人:出家人要诵三经
- 文珠法师:文殊菩萨圣诞细说智慧的详细分类
- 正慈法师:不读诵华严经不知佛家之富贵
- 宣化上人:《华严经》的不可思议的感应
- 星云大师:修学华严的利益
- 宣化上人:无论出家人,在家人,都要读此三经
- 传喜法师:佛光普照的日子
- 文珠法师:四大菩萨
- 文珠法师:从母亲节谈到佛教孝道
- 文珠法师:药师法门
- 文珠法师: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讲义
- 文珠法师:八正道是青年步入人生正轨的良方
- 法藏大师:华严经文义纲目
- 法藏大师:华严经普贤观行法门
- 谛闲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辑要疏
- 海云继梦:华严禅行法《禅观》
- 海云继梦:华严禅行法--《禅观》第十集
- 星云大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宣化上人:大悲咒句解
-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 正如法师:念《心经》比《大悲咒》更好吗?
- 印光大师:安士全书白话解
- 宣化上人:楞严咒
- 文珠法师:妙法莲华经
- 大寂尼师: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读诵《地藏经》吗?
- 宣化上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 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 海涛法师:海涛法师开示的最简单的施食方法(只要一分钟)
- 星云大师:星云大师谈《心经》
- 仁清法师:听说诵大悲咒对鬼不好,请法师开示
- 净慧大师:净慧法师《楞严经》浅译
- 圣严法师:关于灵魂与鬼的终极真相
- 惟觉法师:修行人应做到的三大精进
- 心律法师:吃亏是福
- 海涛法师:《佛说阿弥陀经》原文
- 海涛法师:海涛法师慈悲生活咒语
- 心律法师:什么人与佛有缘?
- 宣化上人:楞严咒持诵需知
- 星云大师:千江映月
- 宣化上人:念地藏菩萨本愿经的好处
- 宣化上人:楞严咒句偈疏解
- 海涛法师:大悲咒修持法与功德利益
- 文珠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 永明延寿:宗镜录
- 成观法师:楞严咒大意
- 正如法师:诵心经比大悲咒功德大吗
- 星云大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虚云法师:多诵读《普门品》和《地藏经》
- 圣空法师:几个快速超度冤亲债主的方法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未知:慧律法师讲解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金刚经
- 法界法师:金刚经讲解
- 未知:星云大师讲解
- 印光大师:不科学的求子秘方,但是很灵验
- 正如法师: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
- 星云大师: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 仁清法师:什么叫业力?
- 静波法师:广学博究,突破自己的狭隘
- 仁清法师:做功课时清净心和妄想老是缠在一块,怎么办?
- 达照法师:凡夫位二十八个位次,圣贤位七十二个位次
- 达照法师:身心怎么协调?
- 静波法师:什么是“天魔娆佛”?
- 静波法师:“欲火烧身”是什么意思?
- 静波法师:拥有只是暂时的
- 净宗法师:为什么执持名号是多善福?(内附视频)
- 大安法师:极乐世界的宝树(内附视频)
- 达照法师:教理智断行位因果
- 慈法法师:三皈依决定乘佛的愿力得往生
- 达照法师:欲界的修行事实上是什么修?
- 静波法师:不要成为别人知识的奴隶
- 大安法师:极乐世界的文明形态(内附视频)
- 净宗法师:一句佛号摄三严,凡夫的任务就是念这句名号(视频)
- 静波法师:顺境中不迷失方向 在逆境中磨炼自己
- 明海法师:别把命运交给佛菩萨,佛菩萨无法替我们走未来的路
- 传喜法师:燃“解脱知见”香,便是真解脱
- 静波法师: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 净宗法师:念佛人不能穿裙子吗?穿裙子护法神不保护?
- 静波法师:心不可放 身不可逸
- 达照法师:习惯性的思维是有个次第
- 净宗法师:“众生闻者,愿生彼国”指的是哪种人?(视频)
- 慈法法师:为活着而活着等来的是违缘与痛苦
- 静波法师:悲田与敬田是两种良好的福田,功德最大
- 静波法师 :谦卑是人生的智慧,也是学佛的自在
- 大安法师:三种不退的极乐菩萨
- 达照法师:“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里的如来是什么?
- 静波法师:皈依三宝具足福慧圆满
- 宗道法师:流浪三界的我们,需要一个安乐窝
- 净宗法师:如何平衡生活和念佛?
- 静波法师:什么是“性不可僻”?
- 达照法师:佛法是要用身心行为去衡量、去测量、观察世界
- 达照法师:为什么心跟外物有对立?
- 智随法师:华严宗史略、判教
- 净宗法师:念佛人需要修助业吗?(内附视频)
- 本源法师:厌恶女人之身是歧视吗?如何女转男身?
- 静波法师:相信修道会有所成就
- 达照法师:树立佛法正见 认识根本无我
- [仁清法师]什么叫业力?
- [佛理禅机]以能离开五欲的纠缠为快乐
- [黑茶]六堡茶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内附视频)
- [普洱茶]喝普洱茶能减肥吗?(内附视频)
- [佛学常识]2020年佛教节日一览表
- [绿茶]龙井茶的功效与作用(内附视频)
- [静波法师]对佛法应当有依据,不能信口开河
- [静波法师]广学博究,突破自己的狭隘
- [班迪达尊者]提起正念防护我们的内心
- [班迪达尊者]若不提起正念,内心会沉迷于烦恼的泥土里
- [白茶]白毫银针属于什么茶?白毫银针茶的功效
- [花茶]枸杞菊花茶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内附视频)
- [徐恒志]浅谈心中心法!
- [徐恒志]静坐的利益与方法
- [班迪达尊者]时刻用心观照守护所缘目标
- [班迪达尊者]一次观照的力量虽不大,集中起来便成为一种能量
- [佛化家庭]父母和儿女的四种缘分(内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