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爱?佛教中关于“爱”的特殊定义
提问:什么是爱?
宗舜法师答:
南传《法句经》说:“从爱生忧患,从爱生怖畏。离爱无忧患,何处有怖畏?”
在佛教里面,“爱”这个词有特殊的定义。唯识法相里面说“爱以染污为性”,也就是说,世间的一切感情,无论用什么漂亮的话去包装,它其实都是有条件和有原因的。在古代,中国人其实并不讲“爱”这个词,中华民族是一个羞于表达感情的民族,“爱”是西方的特殊词语,像今天说“我爱你”还是很难启齿的,但改成英文念念好像会比较顺口。这是一个民族的特性,跟外国人不一样。
这也就注定了,在我们的佛经翻译里面,“爱”和“欲”是放在一起的,“爱欲”,爱是一种欲望,欲望不是单指情欲。在佛教里面,贪财是欲,贪色是欲,贪名是欲,贪食物是欲,贪睡觉也叫欲,这称为五欲或五盖,是五种能够障碍我们修行的心理活动,这些全都是爱欲。也就是说,你过去理解的爱,感情的爱,其实是对爱的一个方面的理解。佛教里面把爱和财、色、名、食、睡全部都连在一起。那么所谓的爱情是什么呢?无非就是一种占有,占有对方的感情,或者占有对方的身体,离不开这两个方面。
当然,在另一面,爱的德性的意思,在佛教经典中也相当普遍,如爱法、爱育、爱果、爱敬、爱喜觉、爱语、爱惜等。这个意思实在泛得很,可推而至于爱国家、爱社会、爱亲人、爱祖师,以及于对人类万物的关切之情,以不染污心爱乐佛法或师长。《俱舍论》卷四∶“爱谓爱乐,体即是信。然爱有二∶(一)有染污,(二)无染污。有染谓贪,如爱妻子等。无染谓信,如爱师长等。”
佛教不是爱的宗教,是慈悲与智慧的宗教,一些宗教被视为爱的宗教,佛教中则以“慈悲”为中心,而不直言“爱”字。佛陀曾喻示有关爱者,增支部经典即谓:“爱可生爱,亦可生憎;憎能生爱,亦能生憎。”故佛教言爱言憎,恰若手心、手背,为一体之两面。爱之愈深,则憎怨之可能愈大。
慈悲是什么呢?“慈”是给予众生快乐,“悲”是拔除众生的苦难;就是说,我给你快乐叫做“慈”,帮助你解决你的苦难叫做“悲”。到了大菩萨的境界,比如观音菩萨,就被称为大慈大悲。什么叫大慈大悲呢?就是没有条件地给予你快乐,不分彼此地解脱你的苦难,这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才是佛教对“爱”的理解。从这个角度来说,佛称为慈父,观音称为有求必应,就像慈母一样。佛教甚至说“如一众生未得度,我佛终宵有泪痕”,就是佛看到众生没有得度啊,会终宵哭泣。佛不是为了占有他,而是为了解救他,让他获得解脱。所以“慈悲”与“爱”的区别就在这里:“爱”是需要是占有,“慈悲”是完全地利益对方。这就不难明白什么是“爱”,什么是“慈悲”。
“大爱”这个说法,不过是从西方引入的概念而已。因为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容易接受大爱这个词,很难接受佛教的“慈悲”。至于说爱情,在我们没有断烦恼的时候,每个人占有的心是不会断除的。我可以坦白告诉大家,因为每个人的感情,都跳离不出我刚刚讲的这五个方面,所谓财的方面、色的方面、名的方面、食的方面、睡的方面。对物质方面的追求都可以归为“财”的方面;“色”不光是美色,感情一类的追求都可以归到这个方面;“食”就是吃,包括喝好茶、吃好的东西都叫“食”;“睡”,懒惰,懈怠等等都可以归纳到这个“睡”里面。
爱,五欲,说到底都是贪,大部分人,都不过是努力地表现得贪得更高尚一点而已。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我们觉得贪财多么俗啊,鄙俗不堪;那我贪吃,天天研究素菜怎么做,茶怎么好,这是不是一种贪呢?这其实是把对财的贪变成了对其他物质的贪。那么同样,贪色觉得太不好意思,太说不出口了,那么我改一下,变成贪睡。其实五种贪,根本是等质的,也就是说,一个贪财的人并不意味着比一个贪名的人更加低俗,一个贪睡的人也并不意味着比一个贪色的人更加高尚。只要有贪欲,它都是贪。
- 上一篇:出家人叫师父还是师傅?
- 下一篇:身为一名佛子 应当保持正念
- 达照法师:有智慧不生烦恼 有慈悲没有敌人
- 大安法师:如何防治爱欲?
- 觉真法师:佛教因果论的社会功能和伦理价值
- 界文法师:佛教是如何看待慈心禅的?
- 宏海法师:佛教为什么不杀生?戒杀是首善
- 印光大师:佛教往生的故事,佛力加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 觉真法师:佛教的平等思想,是科学而又伟大的
- 觉真法师:慈悲与感恩,缘起论的人文关怀伦理价值
- 圣旭法师:不为淫、贪欲之恶所困惑,自然获其福德!
- 达照法师:出家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年龄过大出家对佛教是否好?
- 圣严法师:真的有世界末日的一天吗?佛教有世界末日吗?
- 明海法师:佛教为什么提倡吃素?
- 传喜法师:佛教的“无神论”
- 宗舜法师:清净大海众菩萨中的“满分二严身”怎么理解?
- 静波法师:学习佛陀的智慧与慈悲
- 静波法师: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 大愿法师:四个处理人与自心关系的实践方法
- 仁德上人:贪生怕死的习气皆因有“我”
- 法藏法师:如何做个得体的出家人?
- 法藏法师:是否有恶有善才是符合世间平衡的状态?
- 星云大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宣化上人:大悲咒句解
-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 正如法师:念《心经》比《大悲咒》更好吗?
- 印光大师:安士全书白话解
- 宣化上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 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 星云大师:星云大师谈《心经》
- 净慧大师:净慧法师《楞严经》浅译
- 文珠法师:妙法莲华经
- 大寂尼师: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读诵《地藏经》吗?
- 宣化上人:楞严咒
- 海涛法师:《佛说阿弥陀经》原文
- 仁清法师:听说诵大悲咒对鬼不好,请法师开示
- 海涛法师:海涛法师开示的最简单的施食方法(只要一分钟)
- 圣严法师:关于灵魂与鬼的终极真相
- 惟觉法师:修行人应做到的三大精进
- 星云大师:解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附普贤行愿品全文)
- 心律法师:吃亏是福
- 海涛法师:海涛法师慈悲生活咒语
- 宣化上人:楞严咒句偈疏解
- 心律法师:什么人与佛有缘?
- 宣化上人:念地藏菩萨本愿经的好处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金刚经
- 宣化上人:楞严咒持诵需知
- 海涛法师:大悲咒修持法与功德利益
- 成观法师:楞严咒大意
- 星云大师:千江映月
- 文珠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 星云大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地藏本愿经
- 永明延寿:宗镜录
- 虚云法师:多诵读《普门品》和《地藏经》
- 圣空法师:几个快速超度冤亲债主的方法
- 正如法师:诵心经比大悲咒功德大吗
- 未知:慧律法师讲解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法界法师:金刚经讲解
- 达摩祖师:《破相论》原文
- 未知:星云大师讲解
- 如瑞法师:中峰国师训诲文讲解
- 心道法师:“少欲无为”让身心得到自在
- 静波法师:人性有几种表现?
- 达照法师:学佛学智慧是根本
- 宣化上人:十法界不离一念心(佛教超越今科技的宇宙观)
- 法藏法师:线上皈依到底能不能成就呢?
- 达照法师:生起信心,使内心“一历耳根,永为道种”
- 心道法师:随喜行善,不论功德大小
- 心道法师:学佛的意义是让自己做生命的主人
- 如孝法师:为什么现代人的幸福感比以前低?
- 本源法师:为什么超度祖先,要到寺院写牌位?
- 心道法师:佛陀开悟了什么?
- 静波法师:凡事要想得开,要去转移消化
- 达照法师:烦恼浊是什么意思?
- 心道法师:什么是般涅槃、有余涅槃、无余涅槃?
- 静波法师:感悟体证诸法实相
- 达照法师:嫉妒心、嗔恨心也很强,怎样调节?
- 净因法师:世界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
- 明海法师:诚实的面对自己,用心觉察才能历事练心
- 达照法师:受完菩萨戒,生命就种下了菩萨的种子
- 明海法师:为什么上台发言会结巴?如何解决?
- 心道法师:现象是怎么产生的?
- 静波法师:角度不一样,看问题也不同
- 达照法师:魔不能出三界,阿罗汉出了三界怎么去转这个魔?
- 界文法师:阿罗汉是什么意思?杀贼
- 达照法师:释迦牟尼佛所做的事绝非易事
- 恒传法师:不要总是空谈,若是真厉害,拿出来点东西看看
- 传喜法师:什么是吉祥?吉祥的人是怎样的?
- 达照法师:发愿为生命做好选择
- 静波法师:不愧对自己的生命和信仰
- 达照法师:居士把佛珠、佛像挂在脖子上如法吗?
- 大安法师:如何判断临终时来接引的是佛不是魔?当下心该如何?
- 法藏法师:道人之间的道情应该如何恰当表达?
- 达照法师:内心念佛 得佛护念
- 大安法师:既然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为什么还有诸佛和往生?
- 达照法师:不要依赖世间所有的东西
- 能弘法师:安心做好本职工作,是入廛垂手吗?
- 星云大师:佛光菜根谭
- 印顺法师:印顺长老:学佛一定要吃素吗?
- 圣严法师:佛教怎么看“夫妻是冤家,孩子是讨债鬼”的说法?
- [六字大明咒]六字大明咒成就者
- [宣化上人]佛教徒要注意因果,一句戏言的果报
- [六字大明咒]六字大明咒感应
- [六字大明咒]宇宙白的故事
- [佛学常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什么意思?
- [因果故事]冬天如何放生?北方冬天放生什么?
- [如瑞法师]中峰国师训诲文讲解
- [如瑞法师]《中峰国师训诲文》讲解 九
- [印光大师]《净土五经》是念佛法门的根本
- [如瑞法师]《中峰国师训诲文》讲解 八
- [如瑞法师]《中峰国师训诲文》讲解 七
- [如瑞法师]《中峰国师训诲文》讲解 六
- [如瑞法师]《中峰国师训诲文》讲解 五
- [如瑞法师]《中峰国师训诲文》讲解 四
- [如瑞法师]《中峰国师训诲文》讲解 三
- [心道法师]“少欲无为”让身心得到自在
- [汉传人物问答]药师佛十二大愿与修学药师法门有关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