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详情]
《金刚经》的“信心清净,即见实相”是什么意思?
弟子问:
久晃法师答:
信,是很重要的,“信为道源功德母”,菩萨的五十二阶位也是从十信开始。离开了信,其它的一切无从谈起。这个信心没有什么高难度的,就是我们要相信三宝,相信佛,相信佛陀给我们讲的法。我们必须清楚的知道,佛陀的法就是给我们说的,是适合我们的。再具体点说:这个法就适合于我们自己的。因为佛陀讲法是为众生所讲,尤其是为人所讲,而我们就是众生就是人就是佛陀悲悯的对象。佛陀反复强调“人身难得”“做人好修行”。
我们作为一个众生,今天轮回做人,并且成为了一个有佛法的人,这是非常非常难得的事儿。世界上的众生太多太多了,而能够做人太不容易!佛陀曾经说过:众生的数量和我们人的数量比,就如同大地的土和我们指甲中的灰尘的量,没法比,太少太少了,少到可以忽略了。佛陀说过:做人的机会,就如同我们在须弥山下放一根儿针,再到须弥山上投下来一根线,这根线飘飘悠悠,飘飘悠悠,一直飘落到山脚下,恰巧就穿到了那个针眼儿里去。你说这种几率有多难啊?几乎就不可能。佛陀还说过:一个众生能够有机会做人,就如同大海里面一个瞎眼乌龟,一百年到海面上来呼吸一次新鲜空气。恰好这次上来的时候,海面上正好有一个木板,木板上有一个鹅卵大的眼儿。这个瞎眼睛乌龟升到水面时,它的头恰巧通过这个孔伸了出来。你想这个几率有多少?我们很多人都见过大海,平时海上能见到木板吗,能见到一个有鹅卵大的孔儿的木板吗?
所以,我们能做人又能听闻佛法,更是难上加难。我们这个世界上一共有七十多亿人口,这其中能闻得佛法的有多少呢?曾经有过一个统计,在我国曾经到寺庙烧过香的有二亿五千万。我们如果勉强把他们归为信佛,那么这其中想学佛的人有多少呢?一百个里能有一个吗?而这些人中,每天念佛、悟道、持咒、诵经、拜忏,或者打坐,甚至能弘法的就更少了嘛。所以,我们不要小看了自己,应该珍惜自己,应当精进!
怎么才能信呢?其实信就是一个决定,是给自己一次探索真理的机会,是你当下对于佛法,对于三宝,对于未来自己得大解脱乃至要成就佛道的一个确定。皈依的时候那是一个简单的信,对于能不能成佛这个事儿,大部分人都还没有生起深信。之后通过学习、领悟才知道我们确实是可以成佛的。众生无边,能够成就佛道的人很稀少。想成就佛道,就必须放下我执我慢,实实在在向佛学;必须有一个坚固的信心,没有任何疑虑,无条件的精进于佛道。
所以真正的皈依是宁舍身命,绝不皈依邪魔外道;宁舍身命,绝不皈依外道典籍;宁舍身命,绝不皈依外道邪众。也就是说,我们真正认识了佛法才是对我们生命的意义所在,那么我们就要坚定,没有二话可说。这就是真信。真信,道心坚固,没有疑虑,直趣成就。
信,就要净信。如果信得不纯不清净,一手抓着天,一手抓着地,这样好难受,更不可能成就。所以我们学佛要真信,真正的信没有夹杂,不夹杂其它的外道的信。
什么是外道?佛法以外的都属于外道,包括有人信科学,信儒家,信道家,佛道双修。无明者才佛道双修,一个是天道,一个是佛道,想想看这两个道怎么双修?只能让自己更迷糊。
净信,佛道就是清净道。什么是清净?离一切垢、离一切染、离一切分别、离一切念、离一切想,就是清净。清净就是空,清净是无所得、无所有。
什么是染?一切的轮回的东西都属于染。佛陀曾经说:我们众生是颠倒的,我们众生是愚痴的,我们众生是无明的,我们众生是糊涂的。就是我们从生下来以后,在这个世界所学的所有的东西完全都是错的。既然在这儿学的都是错的,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就要把我们这些错的都给它净除,包括色受想行识,也包括色声香味触法,都是尘染。也就是说这个世界的一切,包括你心里的一切,都是由我们心产生的,是我们的错觉。所以佛陀把我们对这个世界学习的、见到的、认可的这些东西,说成是一个人眼睛有病了以后所能看到的空中飘的那些花儿,空中泛起的那些光,也把它比喻是水中月,把它比喻梦幻,把它比喻泡影等等,说这些是假,把这些通通清除了。清除之后的这种清净,就是我们说的空。
空什么样?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乃至于无智亦无得,是清净。真信才能真清净。清净是实相,是真实相。我们平时看到的都是假相,都是妄想心所产生的相。离妄才能归真,所以信心清净,则见实相,实相无相。
为什么说实相无相?我们平时所想到和看到的这些,都是我们心的显现,而且是我们妄心的显现,是心的造作。心如果不动,如如不动,这些相就没了,这就是清净。心净下来就回归本来了,那才是真实的。实相就是真相,真相就没有这个世界的这些种种种种的相,甚至没有内相、外相,离一切相。所以真实相没有相,实相无相。
真清净,就是《心经》上所说的那个空: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空中无色,无色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乃至无智亦无得。这才是真正的法身。所以法身无相、无分别,是能所双亡的。这个清净很重要,清净才能见实相。真清净究竟清净本身就是实相,是无分别的、无造作的。
大家反复思量,反复体悟。
原标题:信心清净,即见实相。怎么理解?|久晃法师答疑系列
转自微信公众号:久晃讲般若
- 上一篇:《金刚经》的四句偈是指哪四句?
- 下一篇:《金刚经》奥旨
- 地藏经注音版
- 无量寿经注音
- 妙法莲华经全文
- 《心经》诵读、读诵的步骤
- 《金刚经》全文-金刚经原文、译文及释意
- 地藏经原文
- 楞严经白话文
- 心经全文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念诵及回向仪轨
-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
- 佛说阿弥陀经注音版
- 普贤行愿品原文
- 药师经原文
- 金刚经注音版
- 妙法莲华经注音
- 无量寿经原文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注音
- 妙法莲华经原文与白话文对照版
- 无量寿经原文
- 金刚经原文
- 圆觉经原文
- 楞严经注音
- 普贤行愿品注音
- 楞严经全文
- 金刚经全文及译文
- 《心经》全文-心经全文注音及译文
- 维摩诘经原文
- 华严经原文
- 普门品仪轨,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完整仪轨
- 无量寿经全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地藏经解释-地藏经全文白话解释
- 十善业道经原文
- 心经注音版
- 心经的作用和好处,心经有什么作用?
- 《心经》全文、心经译文解释
- 无量寿经白话文
- 金刚经译文
- 佛说阿弥陀经原文
- 常诵心经的好处,心经念诵的正确方法
- 陈兵《维摩诘所说经》讲解
- 《心经》的大智慧(三十九)
- 《心经》的大智慧(三十八)
- 《普贤行愿品》说命终导归净土,我们不是导归佛道?
- 《心经》的大智慧(三十七)
- 《心经》的大智慧(三十六)
- 《心经》的大智慧(三十五)
- 如何在生活中依止《金刚经》而行持?
- 《心经》的大智慧(三十四)
- 佛教徒为什么要诵经?诵经的目的
- “犹如莲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是怎样的境界?
- 《心经》的大智慧(三十三)
- 《心经》的大智慧(三十二)
- 《心经》的大智慧(三十一)
- 《心经》的大智慧(三十)
- 《心经》的大智慧(二十九)
- 《心经》的大智慧(二十八)
- 《心经》的大智慧(二十七)
- 诵经时,急躁的心要如何调整?
- 《吉祥经》最重要的一条是什么?
- 诵经为什么有很大的功德?
- 如何读懂《金刚经》 总结
- 如何读懂《金刚经》(三十四)
- 《心经》的大智慧(二十六)
- 如何读懂《金刚经》(三十三)
- 如何读懂《金刚经》(三十二)
- 如何读懂《金刚经》(三十一)
- 如何读懂《金刚经》(三十)
- 如何读懂《金刚经》(二十九)
- 如何读懂《金刚经》(二十八)
- 《心经》的大智慧(二十五)
- 如何读懂《金刚经》(二十七)
- 如何读懂《金刚经》(二十六)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经名的含义与版本
- 如何读懂《金刚经》(二十五)
- 如何读懂《金刚经》(二十四)
- 《华严经》是属于开智慧吗?
- 诵哪部经咒可以忏悔?诵经和持咒一样吗?
- 如何读懂《金刚经》(二十三)
- 如何读懂《金刚经》(二十二)
- [佛与人生]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 [人物故事]地藏王菩萨的故事并非虚无缥缈的传说
- [佛学常识]佛陀十大弟子是谁?都是什么第一?
- [维摩诘经]《维摩诘经》讲解 总结
- [维摩诘经]《维摩诘经》讲解 嘱累品第十四
- [维摩诘经]《维摩诘经》讲解 法供养品第十三
- [维摩诘经]《维摩诘经》讲解 见阿閦佛品第十二(2)
- [维摩诘经]《维摩诘经》讲解 见阿閦佛品第十二(1)
- [维摩诘经]《维摩诘经》讲解 菩萨行品第十一(2)
- [维摩诘经]《维摩诘经》讲解 菩萨行品第十一(1)
- [维摩诘经]《维摩诘经》讲解 香积佛品第十
- [维摩诘经]《维摩诘经》讲解 入不二法门品第九
- [维摩诘经]《维摩诘经》讲解 佛道品第八(3)
- [维摩诘经]《维摩诘经》讲解 佛道品第八(2)
- [维摩诘经]《维摩诘经》讲解 佛道品第八(1)
- [维摩诘经]《维摩诘经》讲解 观众生品第七(3)
- [维摩诘经]《维摩诘经》讲解 观众生品第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