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楞严经》,大乘佛教经典,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唐般剌密谛传至中国,怀迪证义,房融笔受。..[详情]
佛说这样做不须天眼就能以肉眼遍观十方世界
【经典原文】
云何正性?阿难!如是众生入三摩地,要先严持清净戒律。永断淫心,不餐酒肉,以火净食,无啖生气。阿难!是修行人,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当观淫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先持声闻四弃八弃,执身不动;后行菩萨清净律仪,执心不起。禁戒成就,则于世间永无相生相杀之业,偷劫不行,无相负累,亦于世间不还宿债。是清净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睹佛闻法,亲奉圣旨,得大神通,游十方界,宿命清净,得无艰险。是则名为第二增进修行渐次。——《楞严经》
【经文解释】
这第一种的增进渐次,就是不吃五辛;不吃五辛,也就要不吃一切的肉类。第二种的增进渐次,就是要正性。
云何正性:什么叫“正性”呢?正性,就是正业识之性,业识之性要把它改变过来。要怎样子正性呢?阿难!如是众生入三摩地:想要得到定力,要先严持清净戒律:你首先要修行。“严”,就是自己对于自己很严厉的,一点都不马虎。“持”,就是执持。执持什么呢?执持戒律,就是依照戒律修行。在你没有受戒之前,你所犯的,那不算犯戒,因为你不知道,不知者不作罪。你若受了戒之后,就不可以再犯,所谓“不再犯”,就是不可以扩充你的这个罪过。譬如在没受戒之前,欢喜做种种不规矩的事情,那么在知道受戒的这种法后,就应该受戒,以后就要把所犯的毛病改过自新。
永断淫心:淫由爱欲而生,淫欲是由无明生出来的。譬如你若是为着生子育女,而和自己的妻子,这不算的。或者有一种的因缘,你想帮助人,不是为自己的一种自私而寻求一种虚妄的快乐,这也不犯的。为什么?你想要帮助这个人、度这个人,做你所不愿意的事情,这是因时的一种通权达变。
不餐酒肉:就是吃斋。“不餐”,也就是不吃。酒有什么不好处呢?肉又有什么不好处呢?酒能乱性,因为你一喝了酒,性就不定了,就会做了很多不合理的事情,所以就应该把它戒除了,你的性就不会不定,不会颠倒了。并且酒也有一股酒气,人闻着这酒气,认为是好闻的;在天上那个天仙、神、鬼──鬼闻着它不是怎么不好的,鬼也欢喜的;在正神和菩萨,闻到这个酒气,都不高兴的,都不愿意闻的。菩萨、罗汉闻到酒气,就好像我们闻到尿那个味一样,它又臊又臭,所以他就不高兴。你看,我们人不愿意进厕所,可有一些个吃屎的虫,在厕所里专门吃那种东西,它欢喜吃的!这个酒、肉,因为它也是一种帮助淫欲的,所以修道的人就不应该吃它!
以火净食,无啖生气:什么生的东西,甚至于蔬菜,都应该把它用火煮熟来吃,不要吃这个生的东西。因为生的东西,多数就会帮助你的瞋恨心。所以,阿难!是修行人若不断淫及与杀生:这一类的修行人,若不断这种不正当的邪淫和杀生的话。出三界者,无有是处:说想要成佛,决定没有这个道理的。
当观淫欲犹如毒蛇:你应该作这种的观想。观想什么呢?喔,这淫欲就像毒蛇那么毒!被毒蛇咬一口,恐怕有的时候,就会把生命都丢了,所以你若看这个淫欲好像毒蛇那么毒,就不会那么欢喜了,淫欲心就不会生了!为什么?你见着它像毒蛇那么毒,又像虎狼那么厉害──虎狼,你除非不碰着它,碰着它就没有命了。如见怨贼:又观淫欲,就好像见着那个和你有杀生怨仇的土匪。
先持声闻四弃八弃:这应该先持声闻的戒。声闻的戒是什么?就是四弃、八弃。“四弃”,就是杀、盗、淫、妄。比丘尼再加上“触、入、覆、随”这四种,就是“八弃”。执身不动:你先修行声闻的这四弃、八弃,把身修得不造这种的业了。
后行菩萨清净律仪:然后再修菩萨的戒;行菩萨戒,就是守十重四十八轻戒。对于这个律仪,守得特别清净。执心不起:在心念里头都不生这种的淫欲心,都不生这种的邪念,这才是修行人应该行的道路。
禁戒成就:“禁”,就是禁止;“戒”,就是止恶防非。可是这里边,有种种的开缘,又有遮缘,这分开、遮、持、犯四种。开,有的时候这个戒律开开,你就做了也不犯。遮,就是防止,好像这饮酒什么的,你若不饮酒,就不会犯戒,所以就不要饮酒,这是遮。持,就是执持,照着修行,依照这规矩去做。犯,就是犯戒。
怎么叫“开”呢?在以前佛住世的时候,有两个比丘在山上住着,有一个女人就走到这个山里,这个时候,这两个比丘中,就有一个到城里去买东西,就剩一个比丘在这儿睡着了。他大约也很懒惰,在山里头也没有人管,他就睡觉,也没有穿什么衣服。僧人在印度不穿裤子,就那么围着一条裙子,上面搭这个衣,就这么样在那儿睡着了。这个女人也不知从什么地方来的,到这儿一看,有一个男人,于是乎她淫欲心也就动了,就把这个比丘给强奸了。
强奸完了,到城里买东西那个比丘也回来了,这个女人就跑。那个比丘就问说:“这个女人来干什么?她跑什么?”这个比丘就说:“这个女人不是个好人,她把我强奸了,令我犯戒了!”那个比丘说:“这还得了!我去把她抓回来!我们到佛那个地方告她去!”于是乎就追这个女人,一追,这个女人慌慌张张一跑,跌到山涧里,就跌死了。
这两个比丘,一个犯淫戒,一个犯杀戒——这个女人虽然不是他亲手杀的,如果他不追她,她就不会死。这两个比丘一想:这回可坏了!这回糟糕了!到佛的面前去,请佛看看有什么办法可以没有罪?佛说:“你们去请教优婆离尊者!”优婆离尊者一听他们俩个人一个犯淫戒,一个犯杀戒:“这个不能改悔的,这不通忏悔的。你们两个人将来一定堕地狱的!”这两个人一听说要堕地狱,就痛哭流涕,各处去找人帮忙,说得有什么法子不堕地狱?
一找,就找着维摩居士。维摩居士就问:“你们两个哭什么啊?”他们就说怎么样子犯的淫戒,怎么样犯的杀戒。维摩大士说:“你们两个没有犯戒!你们只要肯改过自新,我给你们两个人保证,你们不犯戒的!”为什么不犯戒呢?“罪性本空”,这不是有心犯的,不是故意来犯的,这不算的,可以开缘的;于是维摩大士就给这两位比丘说这种的法。这两位比丘听维摩大士这样一讲,两个人当下就开悟证果,以后都成阿罗汉了。
所以在这禁戒里边,有种种说法不同的。不过这种开缘,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开的,因为如果你开得太多了,人人根本也就不守戒律了!说:“这有开缘,可以开开的。”所以佛不主张讲这种法。
那么禁戒成就,则于世间,永无相生相杀之业:“相生相杀”,生了又杀,杀了又生;杀生的这种罪业,永远没有了。偷劫不行,无相负累:偷劫的这种罪业也没有了,你不短我的,我也不短你的;我不吃你的肉,你也不吃我的肉;我不欠你的债,你也不欠我的债;彼此你不亏负我,我也不亏负你;你不累我,我也不累你。亦于世间不还宿债:也在这个世间,“不还宿债”,你就前生造的什么罪业,也不需要还了。为什么?你和畜生断往来了!你不吃它的肉,就和它没有什么关联了。
是清净人修三摩地:这个不吃五辛的人,不喝酒,也不吃肉,又能严持四弃、八弃的戒律,他若能再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就是在父母生的这个肉身上,也不须得到天眼,自己就会看得见十方世界。睹佛闻法,亲奉圣旨,得大神通:能遇着佛,能闻法,亲自听见佛这种慈悲的懿旨,他会得大神通的。得到什么神通呢?
游十方界:他就在这个地方,可以到十方世界游玩去。宿命清净:他得到宿命通。这个人,于肉身虽然没正式得到天眼通,但是也相似天眼;没正式得到天耳通,也会得到相似的天耳。得无艰险:他永远也不会遇着艰难和危险的事情。
是则名为第二增进修行渐次:上边的“正性”,能正自己业识之性──就是以前不正当来的,现在把它改过自新,能以守持戒律。能以守持戒律,这一点,就是第二种增进修行的渐次。(度轮法师解)
【经典介绍】
《楞严经》是佛教非常重要的一部大经,举凡发心、解、行、证、悟,皆详尽剖析开示,包含了显密性相各方面重要的道理,可说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也是一部著名的破魔宝典,祖师盛赞为“开悟的楞严”。
- 上一篇:以无恨止恨才是智慧的方法
- 下一篇:自心肮脏,看众生就是肮脏的
- 地藏经注音版
- 无量寿经注音
- 妙法莲华经全文
- 《心经》诵读、读诵的步骤
- 《金刚经》全文-金刚经原文、译文及释意
- 地藏经原文
- 楞严经白话文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念诵及回向仪轨
-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
- 佛说阿弥陀经注音版
- 普贤行愿品原文
- 药师经原文
- 金刚经注音版
- 妙法莲华经注音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注音版
- 无量寿经原文
- 金刚经原文
- 无量寿经原文
- 楞严经注音
- 妙法莲华经原文与白话文对照版
- 圆觉经原文
- 楞严经全文
- 普贤行愿品注音版
- 《心经》全文-心经全文注音及译文
- 普门品仪轨,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完整仪轨
- 金刚经全文及译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华严经原文
- 无量寿经全文
- 维摩诘经原文
- 地藏经解释-地藏经全文白话解释
- 心经注音版
- 十善业道经原文
- 心经的作用和好处,心经有什么作用?
- 《心经》全文、心经译文解释
- 无量寿经白话文
- 佛说阿弥陀经原文
- 金刚经译文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
-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的善根、福德、因缘有何含义?
- 《心经》的大智慧(九十八)
- 《心经》的大智慧(九十七)
- 抄写《妙法莲华经》可以改变命运吗?
-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注音版
- 《心经》的大智慧(九十六)
- 《心经》的大智慧(九十五)
- 脱去俗服,当愿众生,勤修善根,舍诸罪轭的意思
- 《心经》的大智慧(九十四)
- 《心经》的大智慧(九十三)
- 《心经》的大智慧(九十二)
-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的真实含义
- 《心经》的大智慧(九十一)
- 《大威灯光仙人问疑经》功德
- 佛经序分的通序和别序有什么区别?
- 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是谁分出来的?
- 色不异空和色即是空的区别是什么?
- 《心经》中的不生不灭是什么意思?
- 《心经》的大智慧(九十)
- 《心经》的大智慧(八十九)
- 《心经》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什么意思?
- 虔诚念诵《普门品》,让性情凶悍的妻子成为贤妻良母
- 《心经》的大智慧(八十八)
- 《心经》的大智慧(八十七)
- 《金刚经》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离相修行
- 《心经》的大智慧(八十六)
- 舍利弗为什么叫舍利子?心经的当机众为何是舍利弗?
- 《心经》的大智慧(八十五)
- 《心经》的大智慧(八十四)
- 《心经》的大智慧(八十三)
- 《心经》的大智慧(八十二)
- 净土三经中只诵《阿弥陀经》可以吗?
- 只在诵《华严经》的时候口臭,还要继续诵吗?
- 《心经》的大智慧(八十一)
- 《心经》的大智慧(八十)
- 《心经》的大智慧(七十九)
- 《心经》的大智慧(七十八)
- 《心经》的大智慧(七十七)
- 《心经》的大智慧(七十六)
- 《心经》的大智慧(七十五)
- [因果故事]灵猴之死
- [佛学常识]“地藏王菩萨”圣号的含义和由来
- [传喜法师]修行重在精神境界
- [因果故事]邪淫让他断送了性命
- [因果故事]切莫邪淫
- [因果故事]第一章 前言
- [因果故事]毁坏佛像拆毁寺庙会有什么报应
- [佛教名词]【佛诞】节是哪一天?佛诞历史源起及文化传承
- [佛与人生]如何辨别贪心?贪的五大心理特征
- [佛理禅机]活在当下 清解解脱
- [佛化家庭]学佛也要把家庭照顾好
- [佛学常识]阿难陀是佛陀的什么人?阿难尊者和佛陀的关系
- [明海法师]可以去道观拜佛祖吗?
- [佛与人生]人为什么会害怕?
- [法藏法师]念经用基本版的断句法是对的吗?
- [佛与人生]如何看待算命说的劫难?
- [汉传人物问答]法门指的是什么?修多个法门会有冲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