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居士戒律问答
济群法师答:作为居士来说,五戒是最基本的戒律。此外还有八戒,是在家居士体验出家生活的戒律。关于五戒、八戒的内容,圣严法师在《戒律学纲要》的“五戒十善”和“八关斋戒”这两部分讲得比较清楚,可以作为参考。如果我们在受持五戒、八戒之外,对自己还有更高的要求,可以进一步受菩萨戒。《优婆塞戒经》就是在家居士修学大乘菩萨戒的范本,系统介绍了从发菩提心到行菩萨道的整个修学过程,太虚大师曾大力弘扬。此外,《瑜伽菩萨戒》的开遮也非常善巧,对在家居士修学戒律有极大帮助。而《梵网菩萨戒》是顿戒,相对来说要求会更高,行持起来难度也较大。
问:不受戒能否得到戒体?破了戒,对戒体有什么影响?
济群法师答:对于一般人而言,不受戒是不得戒体的,必须通过相关羯磨作法才能得到戒体。此外,也有不必通过羯磨作法得到的戒,如成就禅定时具足的“定共戒”,成就无漏圣道时具足的“道共戒”。但从凡夫境界来说,惟有通过受戒这一形式,才可能得到戒体。在家居士受持五戒,表面看来比较简单,其实严格做好也不容易。尤其在当今这个时代,处处充满考验。为慎重起见,在家居士可根据自身具体情况选择分受,受一分、二分、三分、四分乃至五分。如果受戒前没有一点把握,也没有彻底改造自己的决心,之后就很容易犯戒。
犯戒和破戒不同。犯戒主要指犯轻戒,而破戒则是犯重戒。如杀人就是犯重罪,会失去戒体,就像茶杯落地后摔成碎片,无法修补得完好如初。而犯轻戒的话,就像茶杯沾染了污垢,清洗之后还能继续使用。所以,犯了轻戒可通过忏悔弥补,这是对治犯戒的有效途径,所谓“忏悔得清净,忏悔得安乐”。一旦犯了重戒,则会失去戒体。
问:为什么要受“八关斋戒”? 可以自受吗?
济群法师答:“八关斋戒”是在家居士体验出家生活的一种戒律。
不少佛弟子都受过五戒。五戒的规范,和世俗道德也很接近。因此,受持五戒能使我们获得人天福报。而八关斋戒更接近于出家人的戒律,是佛陀为在家居士种下出世解脱之因而慈悲开设。其意义在于,在家居士可通过受持这些戒律,感受清净、离欲的出家生活。因八戒已接近沙弥戒,故受持功德极大。佛经记载,一日一夜受关斋戒的功德,相当于一生受五戒的功德。有条件的话,希望大家多去寺院受持“八关斋戒”。
八关斋戒应在如法道场,礼请出家僧人传授。若所在地没有僧人或清净道场,也可在佛前自受。近年来,苏州西园戒幢律寺每月都为信众传授八关斋戒,具体时间在每月第一周的周末,大家有机会可去体验一下。
问:过午不食的“午”,到底是几点?持八戒到后半夜时,可否休息一下?
济群法师答:按现在的时间计算,“午”为十二点。古代没有时钟,通常是在阳光下立一根棍子,当影子到达正中,就是正午时分。持午的人,从当天正午到次日早上明相现时才能进食。所谓明相,并没有具体时间,以在室外可以看到自己的掌纹为准。
八关斋戒并未要求不倒单,可正常休息。受持八戒,必须了解戒相,才能正确持戒。与五戒相比,八戒的重点有二:一是不淫欲,一是不非时食。五戒要求是“不邪淫”,允许夫妻间正当的性生活。而在受持八戒的一日一夜内,则须严格戒除一切两性行为。第六条“不著香华蔓,不香涂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及第七条“不坐高广大床”,也是为了帮助我们守护“不淫欲”这条戒。至于“不非时食”,也是五戒所无,须严格持守。
问:十斋和六斋有什么区别?
济群法师答:区别只是在于时间多少,十斋为每月十天受持斋戒,分别是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日[转贴者注解:此系〈地藏经〉的十斋日]。六斋则是每月六天受持斋戒,分别是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日。
但还有一个概念需要澄清,通常,人们总是将持斋等同于吃素,其实这是错误观念。斋,为过午不食,亦含清净之义。佛教中有八关斋戒,求受者除过午不食外,更要奉行俭朴、清净的生活,那才是斋的真实内涵。也就是说,我们要在这六天或十天中过着严格、清净的修行生活。虽是在家居士,但所持戒律已接近出家人,此为持斋。如果仅仅是吃素,其他还和往常一样,贪嗔痴丝毫没有减少,就不算持斋,只是吃素而已。
问:为了不麻烦别人,可以不说实话吗?
济群法师答:佛教所说的妄语,有大妄语、小妄语及方便妄语之分。如果是怕麻烦别人,没吃饭却说吃过了之类,属于方便妄语。其目的既不是为了伤害、欺骗他人,也不是为了个人利益,通常是没有妨碍的。还有一种情况,则是为了利益众生。戒律记载,有位老比丘住在山中,某日,一只被猎人追赶的鹿从他面前跑过。当猎人追来询问时,老比丘却指了另外的方向。他这么做,完全是出于对鹿的慈悲,虽是说了妄语,却没有罪过。若以菩萨戒衡量,这样的妄语还有功德。在菩萨戒中,菩萨为了利益众生,可以杀人,可以偷盗。但我们必须明确这么做的前提,必须没有丝毫利己之心掺杂其中,而不是为自己的贪欲或烦恼找借口。自我非常狡猾,会用各种方式进行伪装。如果不能完全确定自己的发心,决不要轻易在火中取栗。
问:看到有人准备行凶,作为学佛者当如何应对?
济群法师答:从声闻戒的角度来说,当你看到别人行凶,不想救并不算犯戒,自己杀人才算犯戒。声闻戒以止息自身恶行为主,是消极的行善。而菩萨戒更重视积极的行善,如放生、救人等。菩萨戒有“三聚净戒”,分别是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作为菩萨,看到歹徒将要行凶时,决不能袖手旁观,而应发慈悲心,宁愿自己犯下杀戒,也不忍看到有人被害,不忍看到凶手因杀人而遭受无穷苦果。若能如此发心,菩萨虽杀人而不犯戒,且功德无量。但我们要知道,这和侠客式的嫉恶如仇完全不同。菩萨这么做,惟有悲心,不仅是对于受害者,也包括对行凶者。而侠客所以打抱不平,往往只是出于对受害者的同情,对于行凶者,多半只有义愤而没有悲心了。
问:被杀者如不被杀,以后也可能变好,若不能预知未来变化,怎样判断他是否应该受到这一惩处?
济群法师答:关键是,如果此时不杀他,当下就会危害很多人的生命安全。至于以后会不会变成好人,则是另一回事。事实上,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最终都是要成佛的。但在当下,在他们造作种种恶业时,如果不加制止,就会酿成悲剧。作为菩萨,应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宁可自己承担杀生业报也要制止他造作罪行,一方面保护大众,一方面也使恐怖分子免造极大恶业。
问:受菩萨戒后,能否从事买卖烟酒的生意?
济群法师答:佛教徒受戒后,戒律规范可能和原有生活习惯发生冲突,尤其是受菩萨戒。这个问题,应该说是比较普遍的。菩萨戒中,不仅自己不能喝酒,也不能让别人喝酒,因为酒戒是佛教各项戒律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学佛修行,最终是为了开发般若智慧,而酒精会遮蔽理智,使身心浑沌蒙昧,为修行极大障碍。
受戒,是我们的自觉选择。发心受戒后,就应严格按照戒律规范调整个人生活。既然戒律有明确规定,作为受戒者,当然不能再从事买卖烟酒的生意。戒律和法律一样,在原则问题上是没有通融余地的,不能以这样或那样的理由作为借口。尽管戒律有时也会有开遮,譬如虽然禁止喝酒,还是允许作为药用,这就属于开的部分。但若是为了生意,这一理由就不能成立了。
问:在家人可否受具足戒?比丘和比丘尼所持戒条数量有别,是否体现性别的不平等?
济群法师答:具足戒是出家比丘受持的戒律,在家人不可受。出家,包括身出家和心出家。对在家人来说,真正做到心出家并不容易。如果身在尘世而能发起出离心,固然是很好,但要成为比丘,受持具足戒,还须以身出家这种特定形式来完成。
至于戒条数量,佛陀制戒当初,并未开始就给男众制定250条、给女众制定348条。佛陀所制的每条戒,都是有针对性的,是有人犯罪后才根据具体问题制定的。女众自身存在问题较多,因此,针对女众制定的戒律也相应多一些,并非佛陀对待男女的不平等。
问:对在家居士来说,需要受持哪些戒律?
济群法师答:作为居士来说,五戒是最基本的戒律。此外还有八戒,是在家居士体验出家生活的戒律。关于五戒、八戒的内容,圣严法师在《戒律学纲要》的“五戒十善”和“八关斋戒”这两部分讲得比较清楚,可以作为参考。如果我们在受持五戒、八戒之外,对自己还有更高的要求,可以进一步受菩萨戒。《优婆塞戒经》就是在家居士修学大乘菩萨戒的范本,系统介绍了从发菩提心到行菩萨道的整个修学过程,太虚大师曾大力弘扬。此外,《瑜伽菩萨戒》的开遮也非常善巧,对在家居士修学戒律有极大帮助。而《梵网菩萨戒》是顿戒,相对来说要求会更高,行持起来难度也较大。
问:在家居士不可读比丘戒一说,有根据吗?
济群法师答:就像非党员不可参加党员大会一样,在家人也不能参加僧团的羯磨会议,这是戒律明确规定的。至于在家居士读戒的问题,律中虽未明说,但通常是不主张看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出家戒是让出家众受持的,与在家众没有关系,在家居士了解并受持在家戒即可。二、在家居士看了比丘戒之后,对僧团内部情况又不十分了解,只一味以此标准去衡量,难免产生议论、诽谤,以致造下极大口业,为避免是非,也不主张居士看戒。
- 上一篇:在家居士的50个注意事项
- 下一篇:初学坐禅调五事
- 最全的烧香图解,烧香有何含义与讲究?
-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吗 皈依佛门后的注意事项
- 开天眼后究竟能看到什么?
- 楞严咒简介,什么人不能念楞严咒?
- 常犯邪淫者得十种苦报 从婚后出轨事件看出的因果报应
- 《华严经》简介,大方广佛华严经讲什么?
- 地藏经简介,地藏经主要讲什么?
- 佛教基础知识
- 为什么要学佛?有什么用呢?
- 心经简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内容介绍
- 持咒打坐的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势图
- 最简单的三皈依仪式-如何授三皈五戒居士仪轨
- 心经入门
- 图解佛教密宗手印大全
-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佛的定义呢?
- 为什么要烧香拜佛?烧香的含义是什么?
- 佛教唱赞时法器打法
- 学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内容
- 佛教名词
- 佛教和印度教的区别
- 持咒是什么意思?如何持咒?
- 佛咒入门
- 2020年佛教节日一览表
-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宝又是什么意思?
- 什么是咒语?佛教最神奇的九个咒语
- 初入佛门该怎样修行?
- 文殊菩萨心咒简介
- 诵经有诀窍吗?诵经的十二条诀窍
- 准提咒简介,准提咒功德及妙用
- 在家烧香有什么讲究?一些禁忌千万不要触碰!
- 女众出家前须知,一生只有一次出家机会
- 求佛有没有用?为什么说佛菩萨可以保佑人?
- 往生咒简介,念往生咒要注意什么?
- 楞严经简介,楞严经大致在讲什么?
- 金刚经入门
- 皈依证怎么办理?办皈依证后的忌讳是什么?
- 清心咒简介
- 佛教因果定律
- 涅槃是什么意思?涅槃的四种分类分别指什么?
- 有一种迷信,是对佛的迷信
- 吉祥普佛是什么意思?吉祥普佛仪轨
- 为什么努力工作,还是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 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过午不食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好处?
- 留心而不留恋,留恋让人不知进取
- 为什么出家人要剃除须发?
- 学佛的修行次第有哪些?学佛次第
- 佛教为什么不杀生?佛教禁止杀生的理由
- 什么是禅净双修?
- 什么是灵性?
- 活着是为了什么?人活着的意义
- 修行不得力,如何才能去除障碍?
-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什么意思?
- 佛弟子一定要吃素吗?学佛弟子的饮食忌讳
- 如何发起菩提心并且保持菩提心不退失?
- 什么是信仰?信仰是一种调频
- 依靠而不依赖,相互依靠才能生存
- 贫富差距大的朋友应该如何相处?
- 出家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出家是大丈夫的事?
- 家里供奉了不如法的佛像要怎么办?
- 包容而不包庇,包容能令人改过自新
- 祖师偈是公案吗?
- 佛教的大师和小师分别是指谁?
- 学佛要从平常生活中著手,净化烦恼,培福养慧
- 夫妻之间要怎么相处?
- 佛弟子弘传佛法的几点基本要素
- 下等而不下流,不沦落为低贱下流之辈
- 成就并不难,做好每个当下就可以了!
- 怎么获得福气?修身修福修德
- 真正的修行是什么?
- 别人伤害了我们,我们为什么还要宽容?
- 随缘而不随便,随便会造成好心办坏事
- 为什么遇不到善知识?福德不够
- 怎么判断一个人该不该交?
- 做假账是偷盗行为吗?
- 三藏指的是谁?哪些人可以被称为三藏法师?
- 为什么会有病苦?菩萨示现病苦的因缘
- 初一十五、佛菩萨诞辰去寺院拜佛的功德
- 恭敬而不恭维,恭敬中要有爱护之心
- 人生最大的破产是什么?
- [佛学常识]吉祥普佛是什么意思?吉祥普佛仪轨
- [大安法师]打坐时气一直在头上鼓是怎么回事?如何解决?
- [本源法师]为什么说要“度众生”又说“无众生可度”?
- [大安法师]怎么通过身口意三业来修净土?
- [梦参法师]供养三宝时不要指定钱是要做什么的
- [净界法师]珍惜当下能够听闻佛法的因缘
- [其他汉传法师]以享乐的心求生西方极乐是否不能往生?
- [印光大师]菩萨以众生心为心,众生境为境
- [佛与人生]为什么努力工作,还是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妙法莲华经]抄写《妙法莲华经》可以改变命运吗?
- [如孝法师]为什么现代人的幸福感比以前低?
- [佛学常识]过午不食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好处?
- [佛与人生]留心而不留恋,留恋让人不知进取
- [人物故事]大净志尊者为什么被誉为“闲居第一”?
- [汉传人物问答]超度父亲,可以只写牌位不参加法会吗?
- [本源法师]为什么超度祖先,要到寺院写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