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度人度自己?修行六度、四摄、万行
请教师父,佛菩萨有六种神通,可以应机逗教,教化众生。我们凡夫众生什么神通都没有,怎么度化有缘?请师父慈悲开示。
我们虽然没有神通,也是可以自度度人的。那么用什么来自度度人?菩萨要行菩萨道,主要的内容就是六度、四摄、万行。
自度度人之六度
六度偏于自度。六度就是六种到达彼岸的法,叫六波罗蜜,“波罗蜜”就是到彼岸。从此岸到彼岸,从苦海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从生死烦恼的此岸到涅槃解脱的彼岸,从迷到悟的这个过程,就是行六度。四摄就是四种摄受众生的善巧方便。万行就是菩萨所做的一切世、出世间的善法。
六度的前五度属于福德,后一度属于智慧。菩萨要自度,乃至要成佛,事实上就是要福慧双修。六度是以自度为主。
第一度,布施度。
布施度,首先是度自己。因为我们悭贪吝啬,透过布施就是要对治、放下我们的悭贪吝啬,度脱自己的这种贪爱、悭吝的心。
我们都知道,众生之所以轮回生死,就是因为无明贪爱。无明要透过般若(就是甚深的空性智慧)来破掉,而贪爱就可以透过布施来放下,透过财施、法施或者无畏施给予众生,对治自己的贪爱,
财施,不光是钱。所有的物资、各种吃喝用度,只要众生需要的这些生活必需品,给予他们,就是财布施。财布施有内财、外财。
内财,像自己的身体,有的人临终捐眼角膜,或者有的捐自己的五脏,这都属于内财布施;或者布施自己的技术、技能,这都属于内财布施。像自己各种的财富,固定财产、流动财产,或者自己的名声、影响力都属于财富,那众生需要而来给予,这就是外财布施。
法布施,就是五乘佛法、三士道、一乘妙法、戒定慧这些法都可以来做布施,应机说法,就是为了让众生获得利益快乐。
无畏施,就是给予众生无畏的救度。
所以施度主要还是以放下自己的悭贪、吝啬心为主。
第二度,戒度。
戒度就是大小乘、显密教一些戒律。戒律,解脱道的戒律有防非止恶的功能;菩萨道不光要防非止恶,菩萨道三聚净戒的精神就是断恶修善、度众生。这里的戒律主要还是以断自己身、口、意的“恶”为主。
第三度,忍度。
就是忍辱波罗蜜。对所有的一切有情非礼的辱骂、打击,以及外界所有的寒热,自己饥渴之类的一切都能够安忍不动,就断除了自己的嗔恨心。别人非礼对待我们——辱骂、诽谤、攻击、打击等等,能够安忍不动,就是忍辱了;乃至对于环境的恶劣、或者生活、事业的不顺能安忍不动,都是忍辱,忍辱就能够远离对立的烦恼痛苦。
第四度,精进。
精进波罗蜜,就是专精学习,进而不退。好好的用功修某个法或者某些法,或者是大小乘某一系的法,然后精进不退转。
这个精进可以是持戒的,可以是修定的,也可以是修慧的。各种宗派或者法门不同,都可以精进,就是要克服自己懈怠、放逸的心,这样才能早日证得解脱。所以持好戒律、修好定力、开智慧证果都要精进。
精进速证涅槃,懈怠放逸就容易轮回生死,这是要注意的。但是精进也要精进对了,所以要有正见,正精进。瞎精进没用。
第五度,禅定。
禅定度,就是要修某个方便法门,达到一心不乱。这个有共世间法的四禅八定,或者大乘的三昧都可以,那以智慧配合就有可能是定慧等持的功夫。
第六度,般若。
般若波罗蜜,就是智慧度。智慧度就是空性的智慧,必须闻、思、修缘起空性的智慧。只有缘起空性的智慧才能破无明,证得解脱到达彼岸。
假如前五度没有般若智慧的指导,它只是福德,也是不能到彼岸的。所以六度必须以般若为指导,然后来落实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实际上这六度里面就涵盖了戒定慧。
你看戒度、禅定度,还有般若度,是不是戒定慧?有了戒定慧才能了生死。布施,菩萨发心布施,他是不共小乘的,有了布施度,就更能体现大乘的精神;有了忍辱度,就能更好地忍一切非礼、非法的打击考验,而能更好的安忍在法上;有了精进,才能更好的修好戒定慧。
这六度非常圆满的诠释了、阐述了、指导我们如何去到彼岸。所以要到彼岸,大乘佛法一定离不开六度。我们要经常检查自己有没有六度,或者我们是不是在行六度?
我们说自己修的是大乘佛法,我们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人,甚至我们已经受了菩萨戒。菩萨戒就要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度一切众生,那这些你落实了没有?
六度不是说的,是真正要做的。你可能两、三分钟,或者十几分钟就听明白了,但是你做可能要一生、三生、无数生。所以你真正在做六度没有?做了才是真正的行菩萨道。
我们发起愿菩提心,还要行菩提心。愿菩提心就是愿成佛度众生的这种心,或者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四弘誓愿”落实就叫行菩提心,行菩提心首先是六度。
六度是到彼岸必须的六个法,这是作为大乘菩萨到彼岸必须的法,它也是万行的主体。后面讲的万行,世、出世间一切善法都离不开六度,六度有了才好进行四摄。
- 上一篇:睹境不动难,遇到境界时心能不动才是真修行
- 下一篇:最后一页
- 最全的烧香图解,烧香有何含义与讲究?
-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吗 皈依佛门后的注意事项
- 开天眼后究竟能看到什么?
- 楞严咒简介,什么人不能念楞严咒?
- 常犯邪淫者得十种苦报 从婚后出轨事件看出的因果报应
- 《华严经》简介,大方广佛华严经讲什么?
- 地藏经简介,地藏经主要讲什么?
- 为什么要学佛?有什么用呢?
- 佛教基础知识
- 心经简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内容介绍
- 持咒打坐的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势图
- 心经入门
- 最简单的三皈依仪式-如何授三皈五戒居士仪轨
- 图解佛教密宗手印大全
- 为什么要烧香拜佛?烧香的含义是什么?
-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佛的定义呢?
- 学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内容
- 佛教唱赞时法器打法
- 佛教和印度教的区别
- 佛教名词
- 佛咒入门
- 持咒是什么意思?如何持咒?
-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宝又是什么意思?
- 初入佛门该怎样修行?
- 诵经有诀窍吗?诵经的十二条诀窍
- 文殊菩萨心咒简介
- 什么是咒语?佛教最神奇的九个咒语
- 在家烧香有什么讲究?一些禁忌千万不要触碰!
- 准提咒简介,准提咒功德及妙用
- 女众出家前须知,一生只有一次出家机会
- 2020年佛教节日一览表
- 求佛有没有用?为什么说佛菩萨可以保佑人?
- 往生咒简介,念往生咒要注意什么?
- 楞严经简介,楞严经大致在讲什么?
- 金刚经入门
- 皈依证怎么办理?办皈依证后的忌讳是什么?
- 清心咒简介
- 佛教因果定律
- 涅槃是什么意思?涅槃的四种分类分别指什么?
- 有一种迷信,是对佛的迷信
- 佛教的生死观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相应的部分吗?
- 身布施是什么?功德大吗?
- 如何度人度自己?修行六度、四摄、万行
- 祈请法师讲法的重要性
- 三界导师、四生慈父、人天教主、三类化身的意思
- 相信而不轻信,不然只会走错路吃大亏
- 什么是一门深入?净土法门如何修持?
- 佛法的大乘和小乘怎么区别?
- 睹境不动难,遇到境界时心能不动才是真修行
- 求真的人就是真正的修行人,怎么求真?
- 明白因果定律,减轻不好的果报
- 果断而不武断,掌握事实真相再做出决定
- 受三皈五戒的弟子如何和别人和谐相处?
- 缺失培福的过程直接学习佛法,会有什么后果?
- 在家居士可以把佛珠戴在脖子上吗?
- 只要今生做善事不做亏心事就好,为什么还要学佛?
- 佛法绝不区隔其它而自立高贵
- 堕胎有什么坏处和因果?
- 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分别是什么?
- 佛学与学佛有区别吗?学佛与佛学的关系
- 什么是对与错?怎样判断事情的对错?
- 在家修行,一天打坐多久好?
- 什么是攀缘?
- 等以后有钱了再做功德可以吗?
- 为什么弥勒菩萨被尊奉为 “大财神”?
- 菩萨的觉有情是什么意思?
- 皈依后怎么更好的学佛?
- 三宝弟子如何面对吃肉、喝酒、谈婚论嫁的问题?
- 日日是好日,只要适应无常变化的生活方式
- 菩萨为什么称为觉有情?是有情众生吗?
- 佛教说的众生平等是什么意思?
- 佛陀为什么说“被辱不瞋难”?
- 为了感化爱人,适宜把佛经放在枕头下吗?
- 在家修行和出家修行有什么区别和相同?
- 心无挂碍,远离忧郁
- 缘起性空与无我是什么意思?浅释无我和缘起性空
- 什么是解脱之道?不生烦恼
- 你还没受够习气吗?破除习气成就自己
- 忏悔有两种——事忏与理忏
- 什么是有情众生?轮回受苦的根源是什么?
- [乌龙茶]白鸡冠名字的由来传说
- [生活故事]人生要有大格局,三个砌墙工人的故事
- [大悲咒]持诵《大悲咒》可以使心归于本源,隔绝一切攀缘心
- [正如法师]工作是修功积德
- [佛学常识]佛教的生死观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相应的部分吗?
- [心经]《心经》的大智慧(七十七)
- [达照法师]念佛时一直在想工作上的事情,该怎么办?
- [佛学常识]身布施是什么?功德大吗?
- [在家修行]如何度人度自己?修行六度、四摄、万行
- [佛学常识]三界导师、四生慈父、人天教主、三类化身的意思
- [佛学常识]祈请法师讲法的重要性
- [佛与人生]相信而不轻信,不然只会走错路吃大亏
- [汉传人物问答]吃了8年的净口素但由于生病吃三净肉,算不算杀生?
- [入门知识]印光大师简介
- [人物故事]当代最受欢迎的十位佛学大师及其代表作
- [无量寿经]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 [因果故事]第三卷:决疑论 如来应化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