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初入门的修学四大阶段与指南书单
佛教初入门的修学四大阶段
有许多刚刚接触佛法的朋友,常常询问如何开始学佛?学佛的过程、步骤、方法到底是什么呢?佛法修学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信、解、行、证。”
一、信:就是信乐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都需要有信心、要相信才能做好。如果不相信,即使勉强去做,也无法深入,心怀疑虑,这样如何能做好呢?
正如患有疾病的人,只有对医生的医术有坚强的信心,才能配合医生的医疗,病情才能康复,如果对医生和药品有所怀疑,那自然就不会配合医生去积极治疗,自身的疾病就难以治好。
同样的道理,学佛的过程也一样,我们作为凡夫都有无明的病根,八苦的病痛伴随着我们的一生,只靠我们的自力是难以战胜这些恶魔的,只有借助于先知先觉的佛 力,激发我们的正信,对佛法深信不疑,这样我们的身心有所依止,依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悲愿和威神,抚慰我们脆弱的心灵,战胜种种恶魔,跳出三界,因此, 我们学佛的第一过程就是“信”。
二、解:就是了解
信乐正法之后,就要进行思维、探索深入了解,这就是学佛的第二个过程。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第一就是相信,第二还要去了解,如果不去深入了解,勉强去做,那一定会产生种种障碍、或适得其反,佛法如果不去深入了解的话,那就无法的到真正的利益。
三、行:就是修行
信乐、了解之后,就要按照正法精进修行,这就是学佛的第三个过程。
我们去办任何一件事情,除了自己相信、了解之外,如果不去实行,那就无法见到效果,就等于空想他的好处,也就得不到实际的利益,这样无异于望梅止渴、画饼充饥,因此,信乐、了解之后就要实践佛法,就是学佛的第三步“行”。
四、证:就是证得
我们要去做任何一件事情,首先充分相信,然后充分了解,再充分实践,最后证得效果,如果没有达到如期的效果,那说明方法错误,就要改正自己的方法,这就是学佛的第四步“证”。
今天我们修学,犯了严重的错误,一开头就想‘广学多闻’。而古德是从‘断烦恼’学起,是‘烦恼无尽誓愿断’;烦恼统统断了,就是定、慧完成了,然后再‘法门无量誓愿学’,这是一条正路,不能越级。现在人修学所犯的过失,就是不先断烦恼,就开始广学,还希望学得愈多愈好。这种修学方法叫‘有解无行’,只在解的层面下工夫,对自己真正的工夫疏忽了;不去断烦恼,不去修清净心,其结果是增长邪见。他所知道的都是邪知邪见,不是正知正见。
佛教初入门的指南书单
现代佛教出版事业蓬勃发展,带动学佛风潮,佛教徒如何从浩瀚庞大的佛书中,有系统、有组织、有条理地了解佛法的全貌?
今推荐有心研究佛学者一系列应读专书,以为指南。
一、首先可阅读《太虚大师全书》
此套书计六十四册,内分佛法总学、五乘共学、三乘共学、大乘通学、法性空慧学、法相唯识学、法界圆觉学、律释、制议、学行、宗依论、宗体论、宗用论、支论、时论、书评、酬对、讲演、文丛、诗存等二十编。
读之可建立对佛教、佛法的初步认识,并透过人间佛教思想启蒙者的经验,了解佛教的时代意义。
对佛教有通盘的概观后,应该展读历代高僧的传记。
二、展读历代高僧的传记
借着古圣先贤的求法事迹,培养吾人的宗教情操,立下远大的弘法志向。
梁、唐、宋、明等四朝所撰之《高僧传》,详载历代高僧史话;佛光版的《中国佛教高僧全集》,以白话小说的方式,活泼地呈现一百位高僧的道范与净行,是现代高僧传的优良读物。
从人物固然可以了解佛教史的发展,但是若想贯通佛教历史的演变,则教史不可不读。
三、读教史以贯通佛教历史之演变
南朝梁僧佑所撰的《弘明集》是阐明佛法的护法论集,为了解儒、释、道三教异同的重要史料。唐代道宣撰著的《广弘明集》,记述历代佛教的兴衰、佛道间的论争,及佛教义理的讨论等。
下面仅介绍数册当代教史著作,以裨研读:《中国佛教近代史》(东初)、《印度佛教思想史》(印顺)、《中国禅宗史》(印顺)、《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中国佛教通史》(鎌田茂雄)、《中国佛教发展史》(中村元)、《南传佛教史》(净海)。
对佛教的流传、演变与发展,有了客观的认知后,便可以开始深入经藏,专研法义。
四、深入经藏,专研法义
经论的研读,应从原始佛教的根本教义《阿含经》着手。
先读《杂阿含经》四圣谛、八圣道、十二因缘的基本教说;再读作法相分别论说的《中阿含经》;然后读篇幅较长,叙说佛陀破斥外道的《长阿含经》;最后读总结法义,依法数分类结集的《增一阿含经》。
般若部是大乘思想的根本经典,吾人若能览读六百卷的《大般若经》,必能掌握空的真理,或者至少要读《大品般若经》的注释书《大智度论》,建立大乘教理的正观;《金刚经》更是空义经典之作。
《华严经》是了解佛教宇宙观的必读经典;《法华经》会三归一思想融通整体佛教;《维摩经》阐述大乘菩萨道的实践;皆为学佛必读典籍。
《胜鬘经》、《大乘起信论》是如来藏思想代表经典。
法相唯识是研究佛法的入门,初机者先读《百法明门论》、《八识规矩颂》,然后探研《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论颂》、《成唯识论》等专书。
除此之外,广为流通读诵的经典还有:《般若心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佛说弥勒上、下生经》、《大般涅槃经》、《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金光明经》、《圆觉经》、《楞严经》、《梵网经》、《优婆塞戒经》、《六度集经》、《百喻经》、《法句经》、《佛遗教经》、《四十二章经》、《佛说八大人觉经》、《父母恩重难报经》等。
五、读祖师大德之著作
中国祖师大德的著作,是融和中华文化传统思想的佛法结晶,读之可协助吾人与佛道相应。
如:东晋慧远的《大乘大义章》、《沙门不敬王者论》、唐代惠能的《六祖坛经》、永嘉玄觉的《永嘉证道歌》、《信心铭》、宋代永明延寿的《宗镜录》、明代袾宏莲池的《戒杀放生文》、《竹窗随笔》、《禅关策进》、《缁门崇行录》、蕅益智旭的《净土十要》、憨山德清的《憨山大师梦游全集》、紫柏真可的《紫柏尊者全集》。
近代著作应读者有:虚云的《虚云和尚法汇》、谛闲的《谛闲大师遗集》、印光的《印光法师文钞》、圆瑛的《圆瑛大师法汇》、慈航的《慈航法师全集》、斌宗的《斌宗法师遗集》、默如的《八识规矩颂讲记》、印顺的《妙云集》、竺摩的《金刚经讲话》、演培的《谛观全集》、印海的《净土教起源及开展》、《律宗概论》、慧岳的《天台佛教史》、幻生的《沧海文集》、梁启超的《佛学研究十八篇》、杨仁山的《内学》、李炳南的《佛学问答类编》、戴季陶的《戴季陶先生佛学论集》、方东美的《华严哲学》、吕澂的《佛教研究法》、尢智表的《佛教科学观》。
六、读佛法概论、佛教大纲
佛教典籍如汗牛充栋,想在短期间内对佛法有概略的认识,可以选择几本佛法概论研读,诸如:印顺的《成佛之道》与《佛法概论》、蒋维乔的《佛学概论》、林传芳的《佛法概论》、张澄基的《佛学今诠》、中国佛教会编的《中国佛教》,皆是一时之选。
一般人想要完整地了解佛教的思想体系,要阅读那些佛学书籍?
除了以上所列举的一系列专书外,星云多年来亦试图为整个佛教拟定一个全面的大纲,几经搜集纂汇,终于在一九九五年付梓排印,定名为《佛教》丛书。
全书内容分为十类:教理、经典、佛陀、弟子、教史、宗派、仪制、教用、艺文、人间佛教。或许能提供学佛者一套简洁、完整的佛学资料。
- 上一篇:学佛人可以吃蜂蜜与燕窝吗?
- 下一篇:为什么要礼佛?礼佛的姿势(内附礼佛视频)
- 最全的烧香图解,烧香有何含义与讲究?
-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吗 皈依佛门后的注意事项
- 开天眼后究竟能看到什么?
- 楞严咒简介,什么人不能念楞严咒?
- 常犯邪淫者得十种苦报 从婚后出轨事件看出的因果报应
- 《华严经》简介,大方广佛华严经讲什么?
- 地藏经简介,地藏经主要讲什么?
- 佛教基础知识
- 为什么要学佛?有什么用呢?
- 心经简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内容介绍
- 持咒打坐的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势图
- 最简单的三皈依仪式-如何授三皈五戒居士仪轨
- 心经入门
- 图解佛教密宗手印大全
-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佛的定义呢?
- 为什么要烧香拜佛?烧香的含义是什么?
- 佛教唱赞时法器打法
- 学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内容
- 佛教名词
- 佛教和印度教的区别
- 持咒是什么意思?如何持咒?
- 佛咒入门
- 2020年佛教节日一览表
-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宝又是什么意思?
- 什么是咒语?佛教最神奇的九个咒语
- 初入佛门该怎样修行?
- 文殊菩萨心咒简介
- 诵经有诀窍吗?诵经的十二条诀窍
- 准提咒简介,准提咒功德及妙用
- 在家烧香有什么讲究?一些禁忌千万不要触碰!
- 女众出家前须知,一生只有一次出家机会
- 求佛有没有用?为什么说佛菩萨可以保佑人?
- 往生咒简介,念往生咒要注意什么?
- 楞严经简介,楞严经大致在讲什么?
- 金刚经入门
- 皈依证怎么办理?办皈依证后的忌讳是什么?
- 清心咒简介
- 佛教因果定律
- 涅槃是什么意思?涅槃的四种分类分别指什么?
- 有一种迷信,是对佛的迷信
- 吉祥普佛是什么意思?吉祥普佛仪轨
- 为什么努力工作,还是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 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过午不食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好处?
- 留心而不留恋,留恋让人不知进取
- 为什么出家人要剃除须发?
- 学佛的修行次第有哪些?学佛次第
- 佛教为什么不杀生?佛教禁止杀生的理由
- 什么是禅净双修?
- 什么是灵性?
- 活着是为了什么?人活着的意义
- 修行不得力,如何才能去除障碍?
-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什么意思?
- 佛弟子一定要吃素吗?学佛弟子的饮食忌讳
- 如何发起菩提心并且保持菩提心不退失?
- 什么是信仰?信仰是一种调频
- 依靠而不依赖,相互依靠才能生存
- 贫富差距大的朋友应该如何相处?
- 出家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出家是大丈夫的事?
- 家里供奉了不如法的佛像要怎么办?
- 包容而不包庇,包容能令人改过自新
- 祖师偈是公案吗?
- 佛教的大师和小师分别是指谁?
- 学佛要从平常生活中著手,净化烦恼,培福养慧
- 夫妻之间要怎么相处?
- 佛弟子弘传佛法的几点基本要素
- 下等而不下流,不沦落为低贱下流之辈
- 成就并不难,做好每个当下就可以了!
- 怎么获得福气?修身修福修德
- 真正的修行是什么?
- 别人伤害了我们,我们为什么还要宽容?
- 随缘而不随便,随便会造成好心办坏事
- 为什么遇不到善知识?福德不够
- 怎么判断一个人该不该交?
- 做假账是偷盗行为吗?
- 三藏指的是谁?哪些人可以被称为三藏法师?
- 为什么会有病苦?菩萨示现病苦的因缘
- 初一十五、佛菩萨诞辰去寺院拜佛的功德
- 恭敬而不恭维,恭敬中要有爱护之心
- 人生最大的破产是什么?
- [佛学常识]吉祥普佛是什么意思?吉祥普佛仪轨
- [大安法师]打坐时气一直在头上鼓是怎么回事?如何解决?
- [本源法师]为什么说要“度众生”又说“无众生可度”?
- [大安法师]怎么通过身口意三业来修净土?
- [梦参法师]供养三宝时不要指定钱是要做什么的
- [净界法师]珍惜当下能够听闻佛法的因缘
- [其他汉传法师]以享乐的心求生西方极乐是否不能往生?
- [印光大师]菩萨以众生心为心,众生境为境
- [佛与人生]为什么努力工作,还是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妙法莲华经]抄写《妙法莲华经》可以改变命运吗?
- [如孝法师]为什么现代人的幸福感比以前低?
- [佛学常识]过午不食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好处?
- [佛与人生]留心而不留恋,留恋让人不知进取
- [人物故事]大净志尊者为什么被誉为“闲居第一”?
- [汉传人物问答]超度父亲,可以只写牌位不参加法会吗?
- [本源法师]为什么超度祖先,要到寺院写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