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谛】是什么意思?胜义谛和世俗谛的区别
真谛是什么意思?
真谛,二谛之一,指从圣人觉悟的角度观察到的诸法实相,究竟绝对的真理,又叫第一义谛、胜义谛。圣智所知见的真实理性,离诸虚妄,故云“真”,其理永恒不变,故云“谛”。
胜义谛和世俗谛的区别
世俗谛重在讲一切的现象是因缘和合,胜义谛就一切因缘能够显相,因缘能够变化,他的根本是因为,所有因缘的本性是自性空的。世俗谛强调有是因缘和合的,胜义谛说因缘和合是因为它是空无自性,语言上可以这么说。
分别就是:一个是在讲有的时候,告诉大家有是因缘和合的。胜义谛呢,一切法的因缘都证明它是空无自性的,胜义谛是要通过修行而证到的。
世俗谛上众生有生死可度,所以要发起广大的,普度一切如母众生的心,这也是世俗谛的菩提心。然后通过修行自己安住在甚深的佛法的智慧当中,去转化众生的业力,同时又能够无众生相,超越众生的假相,超越这些恶业的相,而达到本质的来扭转众生的命运,化解众生的灾难,来救度众生的,也叫胜义谛的菩提心。
各辞典对真谛的解释
《佛学大辞典》对真谛的解释
真谛,(术语)二谛之一。真谓真实无妄。谛犹义也。对俗谛言,如谓世间法为俗谛。出世间法为真谛是也。【又】(人名)真谛三藏也。
《佛学常见辞汇》对真谛的解释
1、二谛之一,又名胜义谛、第一义谛、即圣智所知所见的真实理性,亦即内证的离言法性。圣智所知见的真实理性,离诸虚妄,故云“真”,其理永恒不变,故云“谛”。
2、指真谛三藏,西印度优禅尼国人,于梁武帝大同十二年到中国,师在中国所译经论,凡六十四部二百七十八卷,为中国四大译经师之一。
《三藏法数》对真谛的解释
(一)真谛者,彰一性本实之理也。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是非双泯,能所俱亡,指万象为真如,会三乘归实际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
(二)真即真空,泯一切法之谓也。盖诸法本空,众生不了,执之为实,而生妄见。若以空观荡之,则谓实之情自忘;情忘即能离于诸相,诸相若离,则真空之理自然谛了,故名真谛。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对真谛的解释
摄论宗的创始人,西天竺优禅尼人,婆罗门种姓,后入佛教出家,博通三藏五部,究明大乘妙理。梁武帝中大同元年(五四六)来华,受到梁武帝的礼遇,本想在建业译经,因值侯景之乱,展转流寓各地,曾在富春令陆元哲宅译《十七地论》。后于陈文帝天嘉四年(五六三),应广州刺史欧阳讫之请,译出《摄大乘论》三卷,《摄大乘论释论》十二卷。
陈光大二年(五六八)八月,他的首座弟子慧恺逝世,他与其余弟子法准、道尼、智激、法泰等十二人,发誓弘传《摄大乘论》及《俱舍论》二论,使无断绝。翌年元月即于广州病逝,享年七十一岁。真谛为我国著名的译经家,《续高僧传》载真谛在华二十余年间,译出经论六十四部,二百七十八卷。其主要译作有《十七地论》、《金光明》、《弥勒下生经》、《仁王般若经》、《大乘唯识论》(即唯识二十颂)、《摄大乘论》等。
《俗语佛源》对真谛的解释
“谛”是真实不虚的意思。事相对于世俗来说,真实不虚,理性对于圣者来说,真实不虚,所以都称为“谛”。隋·智顗著《四教义》,其中引用《大智度论》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若不知二谛,则不知真佛法。”
二谛:一是俗谛,二是真谛。俗谛是俗事上的实义,真谛是真理上的实义。真、俗二谛广泛涉及一切诸法,可用以说明事理深浅的不同涵义,因而诸佛皆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使之由浅入深,因事达理。如果不知二谛,就难以了解佛法所说的义门。
真谛亦可泛指佛法,如唐·元稹《大云寺》诗:“真谛承知别,迷心尚有云。”后来真谛常见于一般言语中,表示真实的意义或道理。如说“得其真谛”,就表明对某一事物具备正确、深入的理解、认识。如鲁迅《华盖集续编》小引说:“这里面所讲的仍然并没有宇宙的奥义和人生的真谛。”(禹振声)
- 上一篇:【四法】指哪四法?佛教中的四法是什么意思?
- 下一篇:恶道
- 大乘起信论原文(马鸣菩萨造 梁真谛三藏译) - 梁 真谛三藏译
- 什么是二谛? - 洪修平
- 拿得起放得下,才是人生处世之真谛 -
- 须菩提自述在母胎中就知道空寂真谛 - 未知
- 佛学的真谛 - 网络
- 什么是真谛和俗谛? - 刘素云
- 健康身心的四真谛 - 一行禅师
-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哪些主要的佛教学派? - 洪修平
- 佛教名词二谛是什么意思? - 网络
- 生命的真谛是活出内心的清洁明亮 - 延参法师
- 传道的宣言和恶魔的引诱 引导人们到达究竟安乐境地 - 未知
- 印证心灵真谛——佛教的“厌离”与“清净” - 坦尼沙罗法师
- 天上天下无如佛 - 照果法师
- 无为里面有真谛 平淡里面有道味 - 大安法师
- 认识人生真谛去除贪欲 - 未知
- 掌握永恒的真谛 把握当下 -
- 生命的真谛是什么 - 净慧法师
- 佛教徒除了世俗谛之外还得有真谛 - 静波法师
- 把握一颗平淡的心凝结人生的真谛 -
- 风雨无悔 笑傲江湖 - 延参法师
- [佛与人生]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做个有价值的人
- [大安法师]忆佛念佛必定见佛(内附视频)
- [金刚经]题解之“般若”
- [达照法师]“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和无想定有什么区别呢?
- [汉传人物问答]为什么有些人会精神失常、抑郁恐慌?
- [静波法师]顺境中不迷失方向 在逆境中磨炼自己
- [佛学常识]般若是什么?如何通达般若妙智?
- [佛与人生]为佛弟子,不忘国恩(内附视频)
- [净宗法师]念佛,奔向佛光(内附视频)
- [汉传人物问答]如何处理破旧的海青、缦衣?可以丢掉吗?
- [宣化上人]信、愿、行如鼎三足,缺一不可
- [大安法师]四圣谛包含世间因果和出世间因果
- [佛学常识]把握当下的善缘,命运会越来越好
- [佛学常识]在其他寺院皈依多年,可否再皈依?
- [佛理禅机]还戒体一个清净,才能够继续修行
- [宗净法师]用智慧去认识辨明你的恐惧
- [宗净法师]用佛法来对照修正自己才是当下应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