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详情]

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经大全 > 金刚经 >

《金刚经》奥旨

《金刚经》奥旨

  《金刚经》佛家理论经典。语云:“叁透金刚经了脱生死彼岸。“可见其在佛家的地位。解释其意透澈者。应以坛经为最。      

  《金刚经》大乘正宗里。讲菩萨以如是降服其心。即度一切众生于无余涅槃,而又无一众生得灭度者。就是说菩萨度却众生,而心中没有一个众生被其度了的相。其实就是心中无相。在妙行无住分里。说菩萨心应无住于相而行布施。也是说菩萨布施时,心中应无相。即无施者,被施者,布施的什么,布施时的相。

  其次菩萨于法亦应无住。即不住于法,非法,非非法。亦不住于法的相(法相)。法只是工具,如筏喻者到岸就不应惦记它了。应舍去。释伽牟尼因无法可得。无一少法可得,而道证如来,可见其心中亦不住于法。《金刚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可见离相的重要性。心中无有一相清透澄澈,不染一尘。本来清静。以此为本慧能才入黄梅法眼,得以受以法钵而为禅宗六祖

  《金刚经》为般若经中大乘经典。其谈空理论本晦涩难解。因法无有比。没有对等比较而悟其意甚难。历来高僧大德讲《金刚经》都不易说透。然悟其意者。假以修行皆可见性成佛。《金刚经》虽谈空。但不是顽空。即不是完全的空,空中含有,即所谓真空不空。就像广阔宇宙虽空,能含日月星辰万物色相。世人性空也复如是。即世人心中本性亦是一样。

  亦谈无念。念即念头。但凡有情众生皆有念头。其念头像汩汩泉水奔涌而出。然世人心皆随念而去,于是缠缚展转而无休息。如何做到无念。即念头来时心不应于它。于念上有所不动即修真的不动行。佛言智慧的人以比喻得解。钓鱼可养性。那么说钓鱼人都能见自已本性?不是这样的,只是跟禅师叁禅类似罢了。来看看钓鱼者,先挂好鱼饵将鱼钩抛如水中。然后眼平视水面静等。突然浮标动了,浮标下沉了。有鱼咬钩。钓者起杆。鱼起来了。就跟禅师坐禅类似。禅师静坐心无一虑平静清宁,突然有念头将跳出来。就如鱼咬钩禅者心中注视看念头变化。而心不随念头动摇。即善能分别相,第一义不动。任其来去,不阻不留。此为无念。其定力深者,可不为内心外界干挠。庙上常写有“有求必应”,其实菩萨定力深厚岂是随求可应的。不带十分至诚之心难以将其打动。慧可向达摩求法,跪在雪地里,其师不为所动。及至慧可断臂。才感动达摩。若众生念头突然没有,此生即了。

  无住的类比。怎样做到心无所住?其实行者在对行于无住时,可以想象时间。怎么说?先看一下时间这条长河。所有一切美好,不好的现象时间都能包容。不因美好的就永远留驻,亦不因不好的而拒绝到来。时间的脚步始终向前,不为任何东西而留住。若如是,行者于行无住心可释然!

  关于《金刚经》中的无相。经云菩萨应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法相,非法相,非非法相。以及顽空相。(所谓绝对的空,即空不含有)。

  其实有情众生的性空本性,虽说本无一物。但它为含藏识能含万物万法。能使众生心随内心念头或外界现象的感触而变化。其本身不生不灭能随众生流转生死。为如来所贵修行之宝,亦为六祖所说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青黄紫白,无长短大小,行者识否?

  经中的空与无相到什么程度?达到了连《金刚经》亦在行者心中做到无有。经名亦是强为之名。就向六祖无相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凡夫着有,二乘菩萨着空。其实对于行者来说。应离空有二边际。于有离有,于空离空。于空有间无可离处,才是下手功夫。才可能一念心开。入佛知见。

  经云善男子,善女人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媷多罗三妙三菩提。所谓善法即非善法。是什么意思?就是说行者心中离四相。即心中无相一片空明来修一切所谓的方法。在修方法时,心里绝无该方法的存在。如是有行者问我在修方法时心中没方法,那将怎么修?其实是不要将方法重重的留在心底。就像虽行此法,而无此方法一样。不住于该方法,即虽修法心中绝无法……如是就与《金刚经》精神相契合。修什么方法都于经相合。达到无相状态。因为一切有为法,都有挂一漏万的感觉,有局限。只有趋于无相才可入于化境。且经云菩萨心住于法行布施入暗即无所见,心不住于法就如曰光下见种种色。如同有些情况不适合该方法,你却执着于该方法解决问题一样,为法所缚。那是行不通的。若不住于法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金刚经》本是不可说。因其离言说,文字相。一切诸佛皆从中出,几为如来第一义。如来大悲为让众生解其意而强说之。又怕众生执着于该经。故又说《金刚经》非《金刚经》是名《金刚经》。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众生非众生非众生,四见非四见是名四见,四相非四相是名四相,善法非善法是名善法。让众生不执著于法,文字相。让行者离我的执着,法的执着。于无相中修一切善法,成就菩提正觉。

  心与性的问题。常修《金刚经》能明心见性。禅宗曰:“直指本心”。所谓心即众生本心,本来清静无相。可心能成相。其性极粘易于念头物象,感触,声音味觉纠缠在一起。若不能离,心就易于变化成为妄心而虚幻无实,让人无法捉摸而生分别。过去,现在,未来心都属于分别心。有佛家公案说一高僧修《金刚经》多年,听说六祖在南方大阐褝宗直指本心。心里暗忖我修经多年,尚不敢如是说。我要去南方捣毁贼子。于是成行。到了南方腹中饥饿向一卖饼大妈化缘。大妈问日师傅作何修行。曰修《金刚经》多年。大妈问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不知大师修的是哪个心?大师语塞。自知未悟立即打道回府。可见大师未将本心弄清楚。来说一下性。性非性别。而是众生本性,其性不生不灭。能随众生流浪生死。有道是须弥山倒性还存。性在身心在。性去身心亡。自性本空,但能含万物万法。本来圆明本来具足。能成众生,能生佛祖

  即心即佛问题。六祖说心即是佛,佛即是心。这是心的运用问题。过去的心念不生不用惦念为心,以后的念头不要熄灭为佛。成一切相是心,离一切相为佛。就是即心即佛关键看怎么用。其实就要让本心与本性相合而不生不灭。心易动性却静。意即以后的心念不要熄灭并离一切相那么心就是佛。君莫糊疑。

  《金刚经》中的空。是佛家总纲。本是让行者通过离相来达到明心见性。进而在此基础上修所谓的一切法,在修佛法时心中做到绝无佛法。且始终遵循无住的原则下证悟菩提正觉。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并将一切有形有相的物体看空,如虚幻泡影。虽说看空,但也承认梦幻泡影的存在。并不是绝对意义的空。即空中也含其所认为的幻有。空与有互不妨碍。并且《心经》里将空与色(有)等同。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是其特点。与顽空不同。顽空认为空是什么都没有,是绝对的空。《金刚经》的空不是顽空。若是顽空将不会有形相的众生,亦无会有谁来修行成佛。因为空的什么都没有,哪有谁来修行?在一合相分理如来认为世界非世界,世界非实有。世界是强名。是各种幻有的集合体。是虚幻的世界。凡夫在这不可说的虚幻世界里认为真实并贪著其事。

  在修行中做到一相无相。即遍一切处。不著一切处。到阿罗汉不著阿罗汉念头,及至到菩提正觉亦不著菩提正觉念头。处烦恼不著烦恼。不著任何念头,若著念头即被其所缚。著空被空缚著净被净缚等等。佛法不离世法。行者在离四相的情况下,修一切法都是佛法。都能成就阿媷多罗三妙三菩提。其法没有高下善恶差别,一切平等。

  谈谈六祖与行者的机锋对答。就象推手检验太极拳一样。从中可以看到佛法运用。风动幡动问题。一僧说风动,一僧说幡动,六祖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其中可以看到佛法运用。风动幡动是外在物相。其实不干行者什事,行者感知。心念应不动。如同叁禅。可行者却在心里纠结是风动幡动问题,其心念以随外界物相所动了。神会与六祖对答。六祖说小师父远来辛苦,带本来没有。神会当时并未见性,答曰以无住为本。六祖曰小沙弥怎取次语。并用杖打了他三下,问其痛不痛,神会却问六祖叁禅时见不见。这段对话也可看到佛法运用。六祖意思你辛苦远来。带了自已本性来吗?若识本性也就能了解佛性。试说看。神会却说以无住为本性。肯定错了。无住只是心念运用问题。若其见性该如是答,若说辛苦的话只是形体。本性并不辛苦,谁言本性辛苦。六祖会说,你辛苦不辛苦谁晓得?对曰悟性高的人见性的人知道。应这样答才对。或者这样说本性不来不去。不存在带来与不带来才对。显然神会未见自己本性。其次在六祖用杖打他并问痛不痛时。若是见性也应该如是作答,痛与不痛是生灭。本性不生不灭。故本非痛。谁言痛与非痛才对。师必然会说谁知痛与非痛。可答言仁者自生分别。与怀让的对答也很精彩。师曰什么物哪里来?日说是一物却不中。还可修正吗?修正却不无。污染即不得。只此无污染诸佛所护念。其意为师说你是什么物从哪里来?让曰说成一物不可以。本性中清静无我无物。师说那还可以修正吗?答曰修正是可以。但不能执著于佛法否则将得不到佛法。师说就此无执著。无量诸佛都如是。此番对答已知让以见性。其次与永嘉禅师对话也非常精彩。也可看出永嘉也已见性。

  禅宗直指本心,省却许多烦恼。此宗接最上乘人。使人顿悟,可一语让人见性。六祖度慧明就是如此。时六祖为慧明赶上。慧明为求法。六祖让其静坐良久不思一虑。说不思善不思恶,这就是你的本性且一切奥妙都在里面。慧明顿悟本性。曰从此以后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为避师讳改做道明。

  佛说诸经唯有佛乘,无有余乘。《金刚经》若通透。其他佛经亦可随意趣入而无挂碍。因一切阿媷三妙三菩提法皆从中出。亦无越于此。对行者来说未见本性之前,所有修行几近于盲修。为见本性作积累修行,相当于量变。所以印宗问六祖黄梅咐嘱,有何指教?六祖云指教却无,唯论见性。可知见性是多重要!如同有的大学者或积学之人亦必须冲关一悟。才能有所突破达到更高的成就。见性之人就象经中所说后伍佰岁其有众生一闻经语,以此为实者。且见性之人言下须见。是隐藏不了的。就象用推手检验太极拳一搭手就知道。亦如六祖见弟子方辩的塑像即知其未见佛性一样。

  于见性行者来说,因其已见自己本来面目。念念皆见从本心本性中自然流出。而不染万境。所见世相均不看成世相,而是如来本相,清静无物。所有物相万法皆看作是如来清静法身化现。假设本身佛性是一块空的白色画板。那么所有物相皆是画板所现之物,在行者看来都是虚幻不实的。唯有空的白色画板是不变的,真实的。此时的行者已是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的境界。如是行者念念皆见本性,时时都见真佛。自身中那尊不动真佛巍峨如山。

  大众将画板所现物相看成真实的。却忽略了那空的(能现物相的)白色画板。为世相所迷忘却本身佛性。这也是众生与如来的最大区别。 见性行者已入如来殿堂,已得大自在,入内室也是显而易见的。其内所有法财行者一览无余亦不取不舍。此时行者已入佛地至如来境界也!

  行者离色离相至于寂灭状态,其本心与本性相合而趋于无余涅槃无心念境地。即于一切现象与自身念头,虽能感知,本心心念不起。最后舍身取向涅槃。此时行者走完所有修行过程,圆证如来。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