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教名词 >

【静坐】静坐的意思,静坐的好处和方法是什么?

【静坐】静坐的意思,静坐的好处和方法是什么?

静坐佛教解释)

  静坐,是修养身心的一种重要方法,可以澄清思虑,增进健康。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免不了有种种疾病,一切疾病又可分为身和心两方面,除身上所发生的疾病以外,凡一切贪欲、愤怒、忧怖、骄慢等等不正常的思想现象,都叫做心病。我们平时往往只注意身病,对于心病,一般都不予重视。

静坐的基本解释

  一、排除思虑,闭目安坐,是气功疗法采用的一种方式。

  二、为达到某种要求或表示抗议安静的坐着。

静坐的好处

  静坐的好处,在佛法的立场来说,是能得圣道、能够转凡成圣、能成为阿罗汉、能得无上菩提,或者说是能得神通。若是静坐能得到禅定,从禅定之中再修习神通的方法,就可以得到神通了。若是不静坐、没有禅的功夫,是不会有神通的。假使有神通,就是所谓报得的神通;报得的神通是很小的,有的时候也靠不住。由禅定者的神通,不一定靠的住,但是灵的、准确的比较多一点。静坐能得禅、能得神通,容易成就智慧——所谓般若波罗蜜,这是在佛教的立场,说禅定得到的一些功德

  其次,就是一般性的功德,就是对身体的健康有帮助,能减少病痛,不能说没有病痛,不能那么说。舍利弗尊者是佛的大弟子,智慧第一的弟子,也是有神通的,但是他也有病痛;阿那律尊者也是大阿罗汉,他也有病痛,我们从《阿含经》上看,有这个记录的。所以坐禅的人只能说减少病痛,不能说没有病痛。

  静坐,如果你的方法没有错误,你能够有恒心,是能减少病痛,能够帮助身体健康,也能够强壮人的神经,能够使令神经健康;神经健康,办事能力也就强一点,犯的错误就可能会减少,也有这种好处。或者有什么样的病痛,长期地静坐也可能会好。这是一般性的好处。

  此外,有的时候有什么难题不能解决,你若静坐一个钟头,喔!那个问题就解决了,他从静坐之中就会想出来办法。所以知道静坐能帮助开智慧、解决问题。(妙境法师)

  另外,静坐是打通经络的最好方法。经络是很神奇的东西,许多疾病都是由经络的不通造成的,什么便秘、脑血栓、心梗、胆结石、肿瘤等等,光看病名就知道了。其实所有的疾病都和经络不通都有着一定联系,经络一旦畅通无阻,病邪根本滞留不下来。

  而在现代医学中,经络仍是比较虚玄的东西,虽然敏感的人在针灸时会感应得到,但说到经络的实质,人们总是觉得既看不见又摸不着,现代先进的医学仪器也透视不出来。从古代经脉图谱中我们了解到各条经脉的详细走向、交结,那么古人又是怎样看得一清二楚呢?其实方法就两个字:“内视。”

  经络本就是体内的景象,只有内视才能看到。现代社会高速发展,快节奏的生活,五花八门的仪器让我们逐渐失去了一些本来应该具有的能力。古代社会接近天然,古人显然比我们要聪明得多,身体灵敏度也高,较容易向内觉察到经络的运行。

  内视必须在入静的状态下才可以获得,通过静坐调息,我们可以感知气机在经脉中的循环。静坐到了一定程度,下腹部的丹田位置就会有一股热气循着经脉的走向自然流注循环。因为练习的火候到了,丹田里产生的真气充满流溢,开始向全身运行,这就是打通经脉的过程。此时,你的意识也要随着气机流转,做到“神与脉合”。如果练习的火候没到,丹田内的真气就仍在酝酿之中,切不可着急。

  静坐是完全靠精神内守使气机自然而然地融会贯通,一股冲和之气运行经络之间,化解郁积之处。这样地去通经络将是长久有效的,比起推拿、针灸等外界方法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静坐的方法

  静坐前的准备

  (1)、静坐最好能另觅静室,假使条件不许可,那末可就在卧室中。窗门宜开,使空气流通,但有风处不宜坐,门能关闭更好,以免别人的骚扰。

  (2)、坐时或另备坐凳或就在床上,但总以平坦为宜,座位上需铺被褥或垫子,务使软厚,以便于久坐。

  (3)、在入坐之前,应宽松衣带,使筋肉不受拘束,气机不致阻滞,但在秋冬等寒冷时,两腿必须盖好,以免膝盖受风。

  静坐时的姿势

  (1)、静坐时的两腿

  (a)、静坐时的两腿必须盘起来。先将左胫加到右股的上面,再将右胫扳上来加到左股的上面,这种坐法普通叫做双盘膝,也叫做双跏趺;因为这样的姿势,可使两膝盖的外侧,都紧靠着褥垫,全身的筋肉,正像弓弦的伸张,坐时自然端直,不至于左右前后的倚斜。不过这种坐法,假使初学和年龄较高的,觉得难以仿效,那就不必勉强,可改用下列第二种方法。

  (b)、盘时可随各人的习惯,或将左胫加到右股之上,或将右胫加到左股之上,这种坐法普通叫做单盘膝,也叫单跏趺,比较双盘膝有些缺点,因为假使将左胫加于右股之上,那末左膝盖外侧必落空,不能紧靠着褥垫,身子易向右倾斜,假使将右胫加于左股之上,那末右膝盖外侧必落空,不能紧靠着褥垫,身子易向左倾斜、初学的人,不能双盘,自以单盘膝为宜,但须注意姿势端直,能使身体不倾斜,那末功效还是一样的。

  (c)、初学盘腿的时候,必将发生麻木或酸痛,必须忍耐。练习久后,自然渐进于自然。当麻木到不能忍受时,可将两腿上下交换,假使再不能忍受,那末可暂时松下,等麻木消失后再放上去。假使能十分忍耐,听其极端麻木,渐至失去感觉,此后它能反应,自然恢复原状,经过这样阶段,几次之后,盘坐时便不会再麻木了。

  (2)、静坐时的胸部、臀部和腹部

  (a)胸部可微向前俯,使心窝降下,所谓心窝降下,就是使横膈膜松弛。胸内肺与胃之间有横膈膜,恰在胸部两胁间凹下的地方,叫做心窝。我们初学静坐时,常觉胸膈闭塞不舒,这是说明心窝没有下降,这时可用下面所说的调心一节、系心脐间或脐下的办法使横膈膜松弛,心窝处轻浮而不着力,久后自能降下,而得调适。

  (b)臀部宜向后稍稍凸出,使脊骨不曲。脊骨的形状,本来三折如弓,在臀部处,略向外弯,所以坐时臀部宜向后稍稍凸出;但不必有意用力外凸,可依循自然的姿势。

  (c)腹的下部宜宽放镇定,镇定下腹的目的,是在使全身的重心安定。

  (3)、静坐时的两手

  (a)、两手仰掌,以左掌安放在右掌上面,两拇指头相拄,安放在脐下跏跌之上。

  (b)、假使单跏趺,是右胫加在左股上,那末应将右掌安放在左掌上。

  (c)、两手这样安放,既自然,安适,且最能助长定力

  (4)、其他

  (a)、头颈正直,但须自然不可故意挺直。

  (a)、两耳宜如不闻。

  (a)、眼宜轻闭。也有主张两眼微开的,这叫做垂帘,大抵坐时易于昏睡的,宜用这个方法。

  (d)、口宜噤闭,舌抵上颚,也是使筋骨团结的意思。

  (e)、呼吸宜用鼻,不可用口。

  (f)、坐时臀部也可垫高一二寸,以各人的舒适为度,并须使肾囊不受压迫。

  (g)、身宜平直,脊骨不要曲,要自然安稳地端正而坐,因为身正则气正,气正则心也正。

  (h)、坐毕将起,先想气从全身毛孔放出(否则以后坐时,可能会感到烦躁不安)。然后渐渐动身及舒放两臂,并将两手搓热,抚摩面目,然后放足,用手按摩足部毕,缓缓起身。

  静坐时的呼吸

  (1)、呼吸方法的研究

  呼吸与我们生活机能,关系很大,一般人只知饮食可以维持生命,不饮不食,势必饿死,实不知呼吸比饮食更为重要。不过由于饮食非金钱不能获得,所以觉得可贵,而呼吸是摄收大气中的氧气,是“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的,所以不觉得可贵。但要知我们断食,虽七日尚不至于死,假使一旦闭塞口鼻,不使呼吸,不久便死,这样也可见呼吸的重于饮食了。我们学习静坐,调和气息,是下手时一项重要的功夫,而要调和气息,先将呼吸的方法来研究一下,也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的一呼一吸叫做一息,呼吸肌肉有二个部份,一是肋骨间的肌肉,一是膈(即横膈膜)的肌肉,呼吸运动也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在大脑下方的延髓中,有一部份神经细胞是管制呼吸的,叫做呼吸中枢,它跟呼吸肌肉发生联系。呼吸的机构,外面是鼻,里面是肺,肺叶的位置,是在两胸部内。呼吸时,肺部的张缩有天然的规律,我们平时的呼吸,大都不能使肺叶尽量张缩,只用肺的上部,而肺的下部几乎完全不用,因此不能尽吐碳吸氧的功用,以致血液不洁,百病丛生,这都是呼吸不能合乎规律的缘故。呼吸的方法有自然呼吸和正呼吸两种:

  第一自然呼吸,也叫做腹式呼吸,因为在呼吸时,一呼一吸,必须都能达到下腹部。在吸气时,空气入肺,充满周遍,肺底舒张,抑压横膈膜,使空气下降,这时胸部空松,腹部外凸,在呼气时,腹部收缩,横膈膜被推而上,上抵肺部,使肺底浊气,外散无余。可见呼吸作用,虽与肺叶有密切关系,但它的伸缩,常须依靠下腹和横膈膜的运动,方能合乎自然大法,使血液循环流畅。我们不但在静坐时,须用此法,实际上,不论行、住、坐、卧,应该随时使用。关于自然呼吸法的调和方法如下:

  (a)、呼息时,脐下腹部收缩,横膈膜向上,胸部紧窄,肺底浊气可以挤出。

  (b)、吸息时,从鼻中徐徐吸入新鲜空气,充满肺部,横膈膜向下,腹部外凸。

  (c)、呼息吸息,均使自然,渐渐细长,达于下腹。

  (d)、呼吸渐渐静细,出入很微,反复练习,久之自己不知不觉,好像无呼吸的状态。

  (e)、能做到无呼吸的状态,那末没有呼息,也没有吸息,虽有呼吸器管,好像不必用它;而气息彷佛从全身毛孔出入,到这一步,可以说达到了调息的极功。不过初学的人,切不可有意去求,必须听其自然。

  第二、正呼吸,这一方法,主张呼吸宜细长,宜达于腹部,以及使横隔膜上下运动等,都与自然法,没有两样。不过呼吸时腹部的张缩,完全相反。因为反乎自然呼吸,所以也叫做逆呼吸。关于正呼吸的调和方法如下:

  (a)、呼息宜缓而长,脐下气满,腹部膨胀,胸部空松,横膈膜驰缓。

  (b)、吸息宜深而长,空气满胸,胸部膨胀这时脐下腹部收缩。

  (c)、肺部气满下压,腹部收缩上抵,这时横隔膜上下受压逼,运动更为灵敏。

  (d)、在静坐时,呼息及吸息,宜极静细,以自己也不闻其声合宜。

  以上两种呼吸方法,有主张吸息宜比呼息加长的,也有主张呼息宜比吸息加长的,但根据一般实验,似以长短相等为宜。此外,无论自然呼吸和正呼吸,目的都在使横隔膜运动。正呼吸是用人功使腹部的张缩逆乎自然,而加强横膈膜的驰张和收缩,使更易运动。不过,由于这一方法参用人功,学时有宜有不宜,并不是人人可学,总不如自然呼吸的毫无流弊。

  (2)、呼吸的练习

  为了使呼吸能够正常而熟练,自宜加以练习,且由于我们平时的呼吸,每次只能吸入约350立方厘米的空气,这样气体的交换,并不是经常够用的。如果能加强呼吸的深度,那末每次便能吸入1500至2000立方厘米的空气,做到充分交换肺里的气体。但静坐时,必须逐步做到无思无虑,假使注意呼吸,心便不能宁静,而且在静坐时,决不宜行深呼吸,因此呼吸的练习,宜在静坐的前后,无论自然呼吸和正呼吸,有共同之点如下;

  (a)、盘膝端坐,与静坐的姿势相同。

  (b)、先用短呼吸练习纯熟,渐渐加长,最长时每一呼一吸约能占时一分钟,但决不可勉强,务使自然。

  (c)、呼吸的气息,宜缓而细,静而长,徐徐注入到下腹。

  (d)、呼吸时应用鼻而不可用口,因为鼻是专司呼吸的器管,内有毛,可以障蔽尘埃。口并非呼吸器,假使用以呼吸,等于侵夺鼻的功用,渐渐有使鼻孔阻塞的可能,而且尘埃入口,易生疾病,所以无论什么时候,口宜噤闭,不但在静坐时应该这样。

  (e)、每日清晨可择空气新鲜的地方,练习五分钟至十分钟。

  (f)、至于静细的呼吸,每口不论什么时候.随时随地,都可练习。

  (3)、静坐时的调息功夫

  上面已经说过,调和气息,是学习静坐下手时的一项重要功夫。因为息不调和,心便不能安定。而所谓息,共可分为四种相状:一、风相,凡气出入有声的叫做风相;二、喘相,出入虽然无声,但结滞而不通利的叫做喘相;三、气相,出入虽无声,也不结滞,但不能静细的叫做气相,(这三种都是不调和相);四、息相,既无声音,也不结滞,也不粗浮,虽在极静的时候,也不觉鼻息出入,气息若存若亡的,叫做息相,息相方是调和的相。

  凡平时能练习静细的呼吸,以及静坐已有相当时间,心念安定的人,一入坐,不数分钟,气息便得调和,而自己也不觉得有呼吸一回事,这样原不需要再着意去调,反使心不安定,因为心念安定不动,气息便自然调和。但初学的人,每每不免有心烦意乱、息不调和的情况,耶末町根据下列两.种方法来加以调和:

  (a)、数息就是在坐定以后,默数自己的呼吸/一呼一吸叫一息,或在入息时数一,出息不计数,再入息数二;或在出息时数一,入息不计数,再出息数二。这样数至十,乃再从一数起,渐渐纯熟以后,可数至一百为一个单位。假使没有数到十或一百,而中途心起杂念,那末重新从第一数起,这样循环安详地徐徐而数,久久纯熟,便可收心息相依、身体轻安的功效,并可消除初学静坐最易发生的杂念纷飞和昏昏欲睡的两种毛病。

  (b)、随息学习上面所述的数息法纯熟后,息既虚凝,心念也渐入渐细,这时便可进一步放弃数息,而用随息的方法,就是不再计数。但一心依随息的出入,念兹在兹,心不散乱。这一方法纯熟后,渐观渐细,自觉此息仿佛从八万四千毛孔中出入,好象云蒸雾散,到这一地步,便能身心空灵,诸病消除。

  随息纯熟以后,心念更觉凝静,便可放弃随息功夫。更进一步来做好下面的调心功夫。

  静坐时的思想

  静坐的目的,不但在于促使身体的健康,而最最重要的,还是在于求妄心的调伏,妄心调伏则智慧明朗,身体的健康,尚是余事。

  前面所说的数息,随息时,虽是调息的方法,实际上,也正是调心的良好方法,因为专心数息时,心息相依,念头便无法驰散,所以在佛法上,教多散乱的众生,用数息观来对治。这里为了文字记述的方便,不得不将调身,调息,调心,分别来说明,在实践时,原是同时进行无法分开的,不过我们的思想,纷纭杂乱,最难控制,数息、随息等,尚是初步的调心方法,自有进一步由粗入细,加以调伏的必要。关于调心的方法如下:

  (1)、系心一处法我们的意识界,恰像舞台,各个念头,恰像演员。忽来忽去,时时隐现在舞台中,没有顷刻的停止。所以欲使妄念不起,极为困难,不过根据心理学的公例,当我们心意所注的一点愈明显,那末其他的杂念,便愈隐伏。因此我们在静坐中能注意于某一点,那末妄念便渐渐消除。系心一处法就是放下一切杂念。而专心存想脐间或鼻端,这样因心有所缘,渐渐纯熟,便不至胡思乱想,正像将猿猴锁于一处,它便无法跳腾一样。

  学静坐最易发生二种现象:一、初坐时心中浮散,支持不定,二、静坐稍久,妄念较少时,心中昏沉,容易磕睡,注意脐间的办法,不但可以对治散乱浮动,而且根据生理上的定则,我们心念专注在什么地方,血液也必集中在什么地方,系心脐间或脐下,能使血液下降,有治病健身的作用。至于治昏沉的办法,最好注意鼻端,使心念向上,精神振作,而且有助于调息。一般说来,在晚上静坐时,由于日间劳倦,容易有昏沉现象,若早晨静坐,便不会发生。

  (2)、返照内观法上面所说的系心方法,不过是集无数的妄念归于一处,使不驰散,还是一种较浅的,对治浮沉的止心办法。实际上,既有所着,仍不离攀缘妄想,不是究竟的安静,因此,对治得效之后,必须舍弃,再进一步的由浅入深,用内观的方法。这种内观方法,也可叫内视术;就是我们平时的两目,都注视外物,当静坐时,可先放下身心一切万缘,将两目合闭,来向内细细返看自己的念头。那时一定觉得妄念来来往往,生灭不停。对于这些妄念,我们既不要去攀缘它,也不要去遣除它,只要知道它本来空寂,耐心静静观照,甲念起时一返照,甲念便空,乙念起时,再返照,乙念又空,这样念念生起,念念返照,便得念念空净,这实是正本清源的调心方法。

  初学静坐的人,往往有这样一种感觉,“不学静坐,妄念尚少,一学静坐,妄念反多”,这是不正确的。要知道我们的念头,忽生忽灭,本来很多,不过平时在动乱之中,不易察觉,一旦习静之后,方能了了看清,比如室内虽有飞尘而不见,假使门窗透入阳光,方见尘埃纷纷飞舞,所以能察觉妄念多的正是自觉的第一步,我们只要一切摒弃勿想,用坚定不移的毅力,精勤地练习观照功夫,到相当时间,妄念便能自然销落而达到,心意寂然的境地。这种观照功夫,假使在静坐中练习纯熟,渐渐能在平时日用之间,刻刻用心,凛然觉照,做到虽不静坐,也能如静坐时的心志静定,自将得更大的受用!